长者专版 / 南通新闻
“挑大梁”要找准支点用巧劲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5 字体:[ ]

    “五一”假期的南通,如江风海韵“双面绣”:一面是旅游消费,人潮如织;一面是百舸争流,涛声激越。

    随着“十四五”收官日益临近,南通各地竞“新”逐“质”势头持续升温。全市锁定“跨江融合、向海图强”目标,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主要指标继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通州区将产业链深度嵌入上海“3+6”产业体系,一季度GDP增速6.2%居全市第一;出产“天鲲号”“新海鲟”等大国重器的启东海工园再度扩容,构建“高端海工装备+特种船舶建造+清洁能源装备”三位一体产业集群;总投资500亿元的蓝海新材料项目,以高端化推动长三角石化产业链整体升级……

    千行百业都在为“挑大梁”打拼。发人深省的是,但凡潜力大、韧性足、活力强的板块、园区、企业,都能找到各自特有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在此基础上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以“一点爆破”推动整体拔节生长。

    曾几何时,少数地方、企业热衷“贪大求全”搞“低水平扩张”,有的甚至“邯郸学步”“脱实入虚”,结果“乱花迷人眼”,非但无功而返,反而深受其害。究其原因,是抓发展游离了大势、背离了根本、偏离了“支点”,导致“蛮力”越大,伤害越深。殊不知,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的今天,惟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基本路径。任何“因循守旧”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终将被淘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济发展因时因地因事不同,其策略路径自然不一。就“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苏要把握好“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等四个“着力点”,这是针对江苏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现阶段发展实际作出的精准谋划、科学指引。我们只有在四个“着力点”的总要求下,坚持因地制宜、因业施策,谋定新质生产之“道”,谋准科产融合之“点”,谋聚创新驱动之“力”,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方能成就“顶梁柱”之功。

    找准“支点”用“巧劲”,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策略和效率的统一。“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错峰出行”避免交通拥堵、“一键通办”代替群众跑腿、“一村一品”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这些,无一不是找准“支点”用“巧劲”的典范。具体到地方发展,南通拥有江海独特资源,海洋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成为重要“支点”,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3.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飙升到91.5%,经济拉动力之强令人惊羡。江苏泰慕士针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亩均税收超125万元。海安鑫缘集团创新“饲料养蚕”新模式,一举打破桑蚕产业“靠天吃饭”瓶颈,既节约用地、提高效益,又带动更多蚕农增收,可谓“一子落、满盘活”。

    找准“支点”用“巧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关键要有谋发展之心、“挑大梁”之责。要立足办好自己的事,把握关键、扭住要害、矢志创新,以“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自觉,顺应变革之势、汲取时代智慧,贡献发展力量。 ·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