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碧波映着两岸的梧桐与国旗,游船载着游客缓缓穿行——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濠河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5.65万人次,同比增长22.36%,是南通最亮眼的城市“名片”。而在十年前,这里还存在抛钩捕鱼、违规排污等乱象。2016年12月1日,南通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经过近9年的保护与完善,这条南通城的“翡翠项链”变得光彩夺目、风姿绰然。
今年是南通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从“濠河保护”到“优化营商环境”,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垃圾分类管理”,十年间22部地方法规,连着民生、系着发展,书写着“良法善治”的生动注脚。
破冰与前行:立法之路的十年足迹
时间回溯至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立法法进行修改,授权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南通成为全省首批获得立法权的城市之一,彼时南通立法队伍刚组建,既缺经验又缺模板,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立法工作的第一步,是搭建程序框架。2016年,《南通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这部被称为“南通立法法”的程序性法规,明确了立法全流程规范,为后续实体立法铺平道路。同年7月,《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成为南通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标志着南通地方立法正式“破冰”。
“当时濠河管理堪称‘九龙治水’,没有统一管理机构,抛钩捕鱼、违规排污等问题频发。”濠河办工作人员介绍,该条例通过法规授权,明确了濠河风景区管理机构(现濠河办)的统一管理权与部分行政处罚权,同时划定各部门职责边界,对各类违法行为设定明确处罚条款。
在立法实践推进过程中,南通同步夯实制度根基与民意载体,让立法之路走得更稳、更实。制度层面,持续加强立法工作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小快灵”立法机制,实现“精准立法”;着力做好立法“后半篇文章”,建立法规实施后评估机制,确保法规“与时俱进”。同时,严格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从源头守住制度合规底线。民意收集层面,创新构建“1+2+20”三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机制——以1个国家级联系点(海门)为龙头、2个省级联系点为支撑、20个市级联系点为触角,让立法民意“从基层来、到基层去”;出台立法专家咨询工作意见,与南通大学共建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引入高校专业支撑;还通过市人大常委会网站、“通立法”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让群众“指尖点一点”,就能参与立法。
十年来,南通立法步伐稳步加快,形成了“立项—起草—审议—修改—批准—实施”的全链条体系。从单一城市管理领域,拓展到生态环保、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五大领域;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精准靶向立法”,南通已累计制定地方性法规22部、修改5部,立法质量和效率均位居全省前列。2025年,南通立法持续发力,全域旅游促进条例、消防条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代表议案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修改)等多部法规稳步推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法治动能。
立法为民:让法规贴近民生、护航发展
2023年出台的《南通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直面“停车难”这一城市通病。当时南通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50万辆,位居全省第四,但老城区如工农路沿线,仍沿用早年“自行车时代”的规划,停车位缺口巨大。“我们确立了‘配建为主、路外为辅、路内补充’的思路,从源头破解难题。”法规起草人员介绍,条例要求新建住宅、办公楼必须按标准配建停车场,同时鼓励老旧小区挖潜增位、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如世纪城等小区开放日间闲置车位、部分单位共享夜间车位,相关做法还被央视报道。“条例也对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像‘智泊南通’平台详细标明了免费时长、24小时封顶价等信息,接入1700多家停车场,能提供约1.5万个泊位为‘苏超’球迷服务。”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民生温度”,贯穿南通立法十年历程。2020年9月,针对义务教育“择校热”“大班额”问题,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南通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条例》,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保障教育公平、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改善办学条件,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刚性要求;2025年3月,《南通市养老服务条例》施行,作为南通市养老服务领域的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规范养老服务行为,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2000余处,配置养老床位近9.2万张,建成各类养老机构300多家,总床位约5.75万张。
生态环保是南通立法的重点领域。十年来,南通先后出台《南通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南通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南通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规定》等生态环保类法规,形成全要素保护的立法体系。
2021年5月,《江苏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明确了适用范围、管理体制、保护规范等核心内容。“条例的出台有效遏制了狼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违规乱捕钓、焚烧香蜡纸烛、乱停乱放等不文明及违法违规现象,填补了无执法权限的空白。”狼山管理办工作人员介绍,条例实施后,狼山管理办通过新闻报道、志愿活动等多元方式普法,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对各类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还整合多部门力量建立综治联席会议机制,为“法治五山、平安景区”筑牢法治根基。
立法不仅守护“绿水青山”,也赋能“金山银山”。2024年3月,《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持续擦亮“万事好通”服务品牌,打造竞争有序市场环境、高效舒心政务环境、包容会通开放环境、亲商安商人文环境、公正透明法治环境。2024年,全市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开工254个、新竣工达产301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07.4亿元、超年度计划23%。
机制创新:打造地方立法“南通样本”
“这部法规草案中关于老旧小区消防管网改造、电动车集中充电棚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再征求居民意见。”在崇川区和平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人员正整理群众对《南通市消防条例(草案)》的建议。作为南通立法的“民意直通车”,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十年来累计收集意见建议570多条,其中80多条被吸纳到法规中,如停车条例中“车位共享”条款、物业管理条例中“物业管理委员会”制度,都源自联系点收集的群众诉求。
南通立法联系点建设颇具特色:以海门国家立法联系点为龙头,带动全市联系点规范化建设,明确硬件标准、人员配备、意见收集流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窗口,我们设立联系点的目的就是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立法当中去。”海门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周祖斌说,除了收集意见,联系点还组织群众参与法规解读、普法宣传,让立法真正“落地生根”。
“提前介入,全程参与”的立法工作机制,是南通立法质量的重要保障。即对法规起草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共同交流商讨,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消除意见分歧,凝聚立法共识,避免法规草案在二审阶段出现大面积修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立法的质量和效率。
南通立法的严谨性,还体现在全流程的“反复打磨”上。每部法规从起草到出台,都要经过多轮征求意见:政府部门起草阶段,需走访县(市、区)、听取管理相对人意见;司法局法制审核阶段,再次开展实地调研;人大一审、二审阶段,还要征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立法联系点、专家等各方意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钱永忠说,正是这种“千锤百炼”,让南通法规既符合上位法要求,又能解决本地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