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如皋一处小乡村仅用五年时间,从考核倒数的传统农业村,变身百业兴旺的“世外桃源”——
平园池村:藕花深处有人家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10 字体:[ ]

前几日,沥沥秋雨,给初秋的荷塘笼上了一层雅韵。游走在新晋“网红打卡地”——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但见绿树掩映,白墙灰瓦错落有致,一朵朵荷花彩绘于农舍之上……烟雨亭台中,空气闻起来格外清甜。

清晨四点半,平园池村村民刘汉业就已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挖莲藕采莲蓬、荷香民俗园打扫卫生,天气晴好时,还给游客撑船采莲……这些打工赚的钱加上家中土地流转的“分红”,到了年底,75岁的老刘会有一笔颇为可观的收入。五年前,和村里许多上了年纪的劳动力一样,老刘只能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甚至连村干部刘新春也自嘲道:“5年前,我们平园池村也挺出名,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利,年终考核常排倒数第一。”

2013年,一位走马上任的村书记,一个大胆的尝试,一次创新的改革,彻底改变了平园池村的命运,给这个纯农业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园池村毗邻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由藕池、竹园、太平井3个自然村组成。历史上,这里就有栽种莲藕的生产习俗。上任伊始,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冒出个大胆想法:“种荷花、搞旅游,用‘农业+旅游’模式讲好乡村故事。”可从接手当家那一天起,现实难题便横在眼前,村里没钱,账面上的资金都不够给村干部发工资。方法总比困难多,刘炜建借助国家“乡村振兴”的东风,深挖历史资源,整合财政扶持项目,在第一年投入700余万元经费,用于农田改造、修渠造路、拆坝建桥、河道治理、修建垃圾池、村庄绿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也给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乡村旅游,正是从这一年起步。过去,平园池村是一熟麦子一熟稻,村民们从未想过改变。决定发展藕池文化后,刘炜建动员全村流转土地,阻力可想而知,老百姓不理解,认为是“瞎折腾”。事实胜于雄辩,在前期流转的土地大获成功后,曾持反对意见的村民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抢着流转。

有了群众基础,刘炜建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成立土地合作社,集中连片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做大“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蛋糕,打造“一村一品”。他们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的建设布局,恢复原藕池村藕池的原始风貌,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了总面积1685亩、种植面积1092.63亩的藕池,再配上景观设施,形成了集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藕池文化园,外修颜值、内修气质。

2017年5月,凝聚着众人心血的第一批荷花陆续开放。到了6月,满村荷花进入盛开期,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世美颜让“江海平原第一藕香(乡)荷韵”的美名不胫而走,引起轰动,开园第一天就迎来5万人次客流量。“来自江浙沪的私家车、旅游大巴塞满了全村道路,手机一度没了信号。”村干部胡志勇告诉记者,“村民们好像吃了定心丸,都跟着刘支书种荷花。”打那以后,全村积累了经验,看到了不足,也攒足了干劲。今年初,为解决私家车停车难的问题,村里投资扩建两个停车场,新增600个停车位;成立旅游公司,以配套拉伸旅游服务的链条,全方位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留住人、拴住胃、更要留住游客的心。

无需发动,村民也跟着自觉行动起来。就在上月,63岁的陆春安将自家闲置的农房装修一番,打造成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宿,满足游客的吃住需求。截至目前,平园池村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12家,全村99%的耕地流转从事绿色产业。美丽乡村产业链越来越长,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去年村营收达到2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早年不来往的亲朋好友,现在轮番往我家跑,接待忙来不及。”陆春安每次给亲友导游,都自豪地介绍,“我们村在景中,民在花中,游在画中,出去打工的村民一拨拨回流。”今年6月,我市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盛会——南通市乡村旅游节在平园池村开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限定季”的美景。

走在乡间小路上,宽敞的沥青马路延伸到乡村深处,一路串起了荷花池、画隐园、牡丹园、采摘园、菌菇园、菊花园、农耕博物馆等旅游元素,“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已名副其实,乡村“全域旅游”正全速推进。刘炜建高兴地告诉记者,前不久,经过江苏省勘测院确认,村地下1500米深处有45℃的温泉水,温泉项目已在规划建设之中。

平碧园入诗,池映村上画。明年,当我们再来这里,便可春天看牡丹、盛夏观荷花、秋日赏菊香、深冬泡温泉,真正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从荷莲产业到旅游观光,从传统农业村变身荷莲争艳、生态环保、百业兴旺的“世外桃源”,平园池村一年四季皆有景,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如皋一处小乡村仅用五年时间,从考核倒数的传统农业村,变身百业兴旺的“世外桃源”——
平园池村:藕花深处有人家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10 字体:[ ]

前几日,沥沥秋雨,给初秋的荷塘笼上了一层雅韵。游走在新晋“网红打卡地”——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但见绿树掩映,白墙灰瓦错落有致,一朵朵荷花彩绘于农舍之上……烟雨亭台中,空气闻起来格外清甜。

清晨四点半,平园池村村民刘汉业就已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挖莲藕采莲蓬、荷香民俗园打扫卫生,天气晴好时,还给游客撑船采莲……这些打工赚的钱加上家中土地流转的“分红”,到了年底,75岁的老刘会有一笔颇为可观的收入。五年前,和村里许多上了年纪的劳动力一样,老刘只能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甚至连村干部刘新春也自嘲道:“5年前,我们平园池村也挺出名,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利,年终考核常排倒数第一。”

2013年,一位走马上任的村书记,一个大胆的尝试,一次创新的改革,彻底改变了平园池村的命运,给这个纯农业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园池村毗邻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由藕池、竹园、太平井3个自然村组成。历史上,这里就有栽种莲藕的生产习俗。上任伊始,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冒出个大胆想法:“种荷花、搞旅游,用‘农业+旅游’模式讲好乡村故事。”可从接手当家那一天起,现实难题便横在眼前,村里没钱,账面上的资金都不够给村干部发工资。方法总比困难多,刘炜建借助国家“乡村振兴”的东风,深挖历史资源,整合财政扶持项目,在第一年投入700余万元经费,用于农田改造、修渠造路、拆坝建桥、河道治理、修建垃圾池、村庄绿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也给村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乡村旅游,正是从这一年起步。过去,平园池村是一熟麦子一熟稻,村民们从未想过改变。决定发展藕池文化后,刘炜建动员全村流转土地,阻力可想而知,老百姓不理解,认为是“瞎折腾”。事实胜于雄辩,在前期流转的土地大获成功后,曾持反对意见的村民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抢着流转。

有了群众基础,刘炜建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成立土地合作社,集中连片开发乡村旅游景观,做大“美丽乡村”生态农业的蛋糕,打造“一村一品”。他们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的建设布局,恢复原藕池村藕池的原始风貌,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了总面积1685亩、种植面积1092.63亩的藕池,再配上景观设施,形成了集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藕池文化园,外修颜值、内修气质。

2017年5月,凝聚着众人心血的第一批荷花陆续开放。到了6月,满村荷花进入盛开期,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世美颜让“江海平原第一藕香(乡)荷韵”的美名不胫而走,引起轰动,开园第一天就迎来5万人次客流量。“来自江浙沪的私家车、旅游大巴塞满了全村道路,手机一度没了信号。”村干部胡志勇告诉记者,“村民们好像吃了定心丸,都跟着刘支书种荷花。”打那以后,全村积累了经验,看到了不足,也攒足了干劲。今年初,为解决私家车停车难的问题,村里投资扩建两个停车场,新增600个停车位;成立旅游公司,以配套拉伸旅游服务的链条,全方位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留住人、拴住胃、更要留住游客的心。

无需发动,村民也跟着自觉行动起来。就在上月,63岁的陆春安将自家闲置的农房装修一番,打造成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宿,满足游客的吃住需求。截至目前,平园池村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12家,全村99%的耕地流转从事绿色产业。美丽乡村产业链越来越长,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去年村营收达到2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早年不来往的亲朋好友,现在轮番往我家跑,接待忙来不及。”陆春安每次给亲友导游,都自豪地介绍,“我们村在景中,民在花中,游在画中,出去打工的村民一拨拨回流。”今年6月,我市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盛会——南通市乡村旅游节在平园池村开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限定季”的美景。

走在乡间小路上,宽敞的沥青马路延伸到乡村深处,一路串起了荷花池、画隐园、牡丹园、采摘园、菌菇园、菊花园、农耕博物馆等旅游元素,“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已名副其实,乡村“全域旅游”正全速推进。刘炜建高兴地告诉记者,前不久,经过江苏省勘测院确认,村地下1500米深处有45℃的温泉水,温泉项目已在规划建设之中。

平碧园入诗,池映村上画。明年,当我们再来这里,便可春天看牡丹、盛夏观荷花、秋日赏菊香、深冬泡温泉,真正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从荷莲产业到旅游观光,从传统农业村变身荷莲争艳、生态环保、百业兴旺的“世外桃源”,平园池村一年四季皆有景,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