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为发明专利申请加速?专利技术如何高效转化?发现商业秘密被侵犯,该怎么维权?如今,企业不需要四处跑腿咨询,只要走进紫琅湖畔的南通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就能一站式获取答案。
上周六,由市市场监管局与南通创新区共同建设的南通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正式开园。集聚区以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改革为抓手,构建“政务+商务”“线上+线下”全要素汇集、全链条发力的服务体系,将为企业提供“家门口”专业服务,目标打造长三角一流的知识产权服务高质量集聚区。
创新活力高涨,催生知产服务需求
走进南通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一楼的公共服务大厅,“知慧通”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上滚动播放着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高价值发明专利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情况等实时数据。展厅里,一件件来自企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闪耀着“南通创造”的光辉。
南通,是一座厚植“知识产权”基因的城市。百余年前先贤张謇先生就设计了“魁星”等系列商标。新中国成立后,我市以城市之名“南通”注册了第一件商标。
进入新时代,南通知识产权事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48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超过8000家。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首次突破1万件,有效发明专利达5.5万件。
向着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迈进的南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进入最活跃的时期。对此,创新主体的感受最为深切。
“知识产权保护不应只写在法律文件中,更要刻到产品上,成为企业的创新密码和核心竞争力。”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陶玉娟说,在半导体技术面临重构和博弈的背景下,公司在知识产权快速获权、确权,以及面向海外市场的维权预警方面,迫切需要一站式服务的助力。
产业转型、双向开放,也为知识产权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当前,南通聚力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和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随着产业加速转型,对专利导航、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证券化、数据知识产权资产化等高端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开放再出发,亦亟须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南通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近4000亿元,外贸企业超过8000家,企业“出海”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南通正加速与上海、苏州“同城化”,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正当其时、正应其需、正合其势。南通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由此应运而生。
全链条服务,陪伴企业创新成长
一座大厦,就是一个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综合体。南通市中央创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黄培丰介绍,集聚区实现“多部门入驻、多业态融合、多资源汇集”,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互补互促,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
线下,集聚区整合了南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南通受理窗口等八大公共服务平台,汇集预审服务、巡回审判、联勤警务、版权鉴定、协同保护等行政司法资源,招引入驻商标专利代理、知识产权运营等中高端服务机构。线上,企业可以通过“知慧通”服务平台,获取预审确权、版权登记、商标受理、专利检索分析、专利交易、质押登记、商业秘密保护等服务。
苏州威世博是首批入驻集聚区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一。“从苏州来到南通,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苏州威世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林洁介绍,威世博已为中天科技、中集、沃太、紫罗兰、金太阳、四方科技等一批南通重点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多年专业服务,这些优质企业也给了威世博开拓南通市场的信心,“本质上,我们是来就近服务优质企业客户,深度陪伴他们的创新发展”。
威世博在办公区域特别设立了“专利信息利用指导站”,为企业客户免费开放专利检索的账号,并提供专利信息利用的专业方法指导。杨林洁透露,公司还将发挥在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培养、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等领域的经验优势,面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沙龙、培训等活动,为提升集聚区的吸引力贡献力量。
南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入驻了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此前,通过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通道,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缩至80天,压缩比达85%,授权率高达90%。去年7月,在智能装备和现代纺织基础上,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增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两个专利预审领域。扩容后的4个预审领域,将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知识产权快审需求。此外,保护中心还将与入驻集聚区的省5G通信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在产业专利池构建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协同赋能企业创新、产业转型。
营造一流生态,拓展“知产朋友圈”
2024年初,我市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江苏3个知识产权“国家级双示范”城市之一。
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是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市政府相继出台文件,将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来攻坚突破。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为龙头,我市正加快把南通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标识度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高地。
立足“专业化”,集聚区已启动二期招商工作。聚焦研发布局、代理确权、保护维权、转化运营、法律、金融、保险、证券、交易等全生命周期“基础服务+高端增值服务”,加快集聚知识产权服务专业机构和平台,拓展南通“知产朋友圈”。
知识产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铠甲,更是全球化市场的通行证。南通作为“新侨之乡”,随着企业出海步伐加快,近三年涉及337调查、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已有近百起。企业如何增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能力?集聚区开园当天,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专家马俊豪受邀作主题分享,为企业进行了系统解析。
立足“国际化”,集聚区将高标准建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和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南通分中心、南非分中心,打造南通“知联侨”海外服务中心“升级版”,积极引进涉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让知识产权“南通故事”更多惠及企业、走向世界。
“用好知识产权‘国家级双示范’城市建设机遇,打好政策‘组合拳’,当好事业‘合伙人’。”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徐加明说,该局将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为入驻机构精准推送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与入驻机构一起协同开拓增量市场、精准培育产业生态、合力壮大价值网络,努力营造长三角一流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生态。
日报记者 王玮丽 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