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的江海平原,水稻垂穗而立,空气里弥漫着清香。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与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如约而至,今年宣传主题是“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减损就是增产”。从机收环节的“毫米级”把控,到仓储环节的“智慧化”守护,再到消费环节的“全民性”行动,近年来,南通以实际行动交出从“开镰”到“光盘”的节约粮食高分答卷。
机收减损
“毫米间”藏着隐形良田
12日一大早,如皋连片的早稻田里已响起机械轰鸣。来自启东的27岁农机手陈志良紧握着联合收割机的操作杆,青黄色的稻浪在机身前翻涌,碎稻秆从机尾轻盈飘落,饱满的稻谷则顺着管道稳稳倾入运粮车仓——在这场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暨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上,我市用“实战”丈量着“颗粒归仓”的精度。
机收减损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最直接的“增收点”。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颖介绍,水稻机收损失率受成熟度、机械性能、驾驶技巧多重影响,“同样的机器,老手和新手操作,损失率可能差出2个百分点。”
面对人多地少的耕地现实,我市把“减损”当成“隐形良田”来种——从减损中找效益,通过降低损失率提升收获效能,响应粮食增产减损的迫切需求。今年,我市首次将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与机收减损比武结合,让赛场变成减损实践、技术交流、人才培育的平台。
技术到位,才能让“毫米级”真正落地。每到“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队总会扎进田间:农机专家带着“土办法”调整割台高度,一线“土专家”现场演示如何根据稻穗湿度调整行驶速度……今年以来,全市农机部门开展多场农机业务培训,千余名农机手在课堂与田间学到了“减损真招”。
今年,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达274万亩,本月底将迎来大面积水稻收割。这几天,通州区石港镇优源家庭农场负责人颜志荣的身影总围着那台联合收割机打转,用抹布擦净机身缝隙,带着油壶给传动部件上油。“油加足、部件查仔细,等过几天能下地了才能把漏穗儿降到最少。”
这两年,为了节本增效、增加产量,颜志荣先后给农场添置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智慧农机,他算了一笔“减损账”:“以前人工收割成本高、损耗大,现在机器收不仅快还能社会化服务挣收益,一举多得!”
农场主思维的转变,离不开我市持续优化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
近年来,随着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市调整优化了补贴分类分档,加快老旧农机淘汰、加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积极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全市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稳定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894.17万元左右,撬动农机装备投入34110.63万元。
“我市将充分围绕机械化助力粮油作物大面积增产,持续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支持高效低损机具研发,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加快老旧农机更新换代,推广高效低损农机装备与技术,培育更多‘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机减损能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进说。
绿色护粮
每粒米穿上保鲜铠甲
刚从稻田里收回的潮稻含水率能高达35%,在种田人眼里,第一批“上岸”的新鲜稻谷,若不及时处理,一两天就会霉变发芽,一季辛苦可能打水漂。这两天,在位于通州区东社镇的江苏丰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7台30吨、10台20吨的烘干机早已擦拭干净,管道检修完毕,只等新稻上门。
烘干是保障粮食新鲜的“第一关”,温度和时间都得掐准。“普通水稻要控制在55℃烘48小时,而种子粮得降到50℃慢烘。”公司总经理高怀平介绍,丰科农业日均能处理460吨湿粮,每年帮周边农户烘干1.2万吨小麦和水稻,“去年我们镇有个农户没赶上抢收,20吨水稻差点烂在田里,送来烘干后不仅保住了粮食,还卖出了好价钱。”除了烘干,公司还帮周边农户找销路,粮食顺着货车销往安徽、泰州等地,让地里的“丰收粮”变成兜里的“放心钱”。
从田野到粮仓再到餐桌,安全储粮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
在今年的秋粮收购启动前,海门粮食集团的工作人员早已忙开:腾空4个仓库,腾出1.126万吨有效仓容;检修60余台套扦样、称重、输送设备;升级粮食云服务系统——就为农户送粮“少等一分钟、多省一份心”。
“以前送粮要排队交样、等检测结果、再等结算,现在‘一站式’搞定。”海门粮食集团四甲粮库负责人蔡华说,农户只需开车到库点,扦样员现场取样检测,数据就能实时传入系统,“检毕即结算,系统自动生成清单,售粮款马上到账,不用跑第二趟。”不仅如此,粮库还延伸了“暖心服务”:免费帮农户校准检测仪器,让他们在售粮前先摸清自家粮食质量;推出“上门取样+快速检测+结果反馈”闭环服务,帮粮农精准定价,多卖钱。
而在海安,现代化粮仓的“科技范”更足。去年5月投用的南通海安储备粮公司粮仓占地52.58亩,5万吨仓容能满足海安市民3个月的用粮需求——双层保温的仓壁、顶层预留的太阳能基座,从外看就透着“绿色”;走进仓内,自动化粮情检测系统的探头埋在粮堆里,智能通风环流管道纵横交错,氮气气调保鲜设备静静运转,“高温天里,粮面冷风空调能把仓温控制在20℃左右,粮食存半年也像刚收的一样。”粮库工作人员说。
在位于海安粮食物流园的苏三零海安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总仓容6万吨的6个浅圆仓一字排开,从炎热的室外走进仓内,瞬间感到清凉,“每栋仓都有测温、通风、控温‘三件套’,是粮食的‘保鲜利器’。”公司副总经理何冲介绍,“粮食入库后,谷物冷却空调能精准控温,再充氮气杀虫,不用化学药剂,既环保又能保证粮食品质。”
仓外的储粮综合管理控制平台上,6个浅圆仓的实时温度、湿度数据一目了然。“设备都能一键操作,比如智能通风系统,按一下按钮,自然阀和交流阀自动开关,全程不用人工盯。”仓储部保管员叶茂说。
全民参与
把惜粮意识融入日常
粮食节约的链条,最终指向消费端。在南通,节约粮食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浸润于日常、彰显于细微的文明实践,成为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
15日中午临近饭点,紫琅科技城人才食堂,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取餐处,豆角烧肉、鱼香肉丝、凉拌西蓝花、清炒空心菜放进保温餐台;后厨里,颠勺、翻炒、起锅,锅碗碰撞声此起彼伏,厨师们忙成一片。
“我们以前常把菜一股脑儿全炒了,有的人来得晚,看菜放久了不新鲜,可能就不吃了,造成浪费。现在是根据每天的用餐人数,按批次来,分批炒菜。”人才食堂负责人介绍。
这家人才食堂的服务范围覆盖科技城及周边250多家企业,平均每日有600多人用餐。今年8月1日以来,食堂采用“小份菜供应+套餐配送”用餐双模式,精准适配园区人才不同的用餐需求:例如单人可灵活选小份菜、多人团队可集中订套餐,兼顾便捷性与个性化。
“我们的食材均为当日清晨采买,先按700人需求备货,同时结合‘周一至周五用餐人次递减’的备餐规律,逐步减少每日采购量。”厨师长补充道,采购环节也藏着“节约巧思”:每天清晨采买食材,按700人需求备货,再根据“周一到周五用餐人次递减”的规律调整量,“现在食材浪费率比以前降了15%,过期、剩余的食材控制在3%以内。”
食材入了库怎么储存才能进一步避免浪费?为此,食堂不仅制定详细的《食材入库台账》,记录食材名称、采购日期、保质期、入库数量等信息,确保每批食材可追溯,同时严格执行“先进先出”原则,每日出库前由后厨专人核对保质期,优先使用临近保质期的食材,如当日采购的绿叶菜优先用于当日午餐,剩余冷藏食材次日优先做热菜,从源头杜绝食材过期。
人才食堂里的“小份尝试”是南通的各餐厅节约粮食的缩影。
市商务局与饭店餐饮业商会联合倡议餐饮单位推出半份菜、小份菜,合理定价;不少商家想出“巧招”,比如老杨大食堂的打菜阿姨有句口头禅“先少打点儿,不够再续,别浪费”,午市结束后,再将剩余的新鲜饭菜留给外卖小哥当“暖胃加餐”;烘焙店推出“临期盲盒”,几块钱就能买到新鲜面包;社区食堂实行“荤素称重”,想吃多少称多少……
“以前下馆子总纠结:点少了不够吃,点多了浪费。”常去老杨大食堂的市民王女士说,现在有了小份菜、拼菜,“两个人点三个小份,能尝不同口味,还能光盘,特别好。”南通餐饮界的这些尝试,让“节约粮食”从理念变成了可感知的实惠,“物尽其用”的消费理念将“惜粮”从理念变成可感知的便利,也顺着餐盘的热气、餐厅的烟火,融入南通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