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日,洋口港人工岛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最早的一批洋口港开发的奉献者,也是最早把洋口港的雄伟蓝图画在心里,又把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奉献给世人的开创者。在洋口港开工建设二十年到来之际,当年把洋口港的梦想融入港口模型中的作者,来到已经建成的洋口港故地重游,一路看,一路听,留下一个个无比激动和自豪。
“你们看,当年你们在模型中设计的一座桥,而今变成了3座,我们走的叫黄海大桥,右边是新建的黄海二桥,承载车载货运功能;左边是管廊桥,把岛上的进口的天然气送到长三角……”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许姚军介绍。当客车越过12.6公里长的黄海大桥,停在阳光岛上,只见一座座天然气和液化品储罐,已经占据大半个岛,产业发展生机盎然。2008年建成的3平方公里阳光岛,目前已经落户4个液化天然气项目,年接卸、气化、外输能力达到1000万吨;沿海滩涂匡围出30平方公里工业区,桐昆、金光等3个百亿级项目相继落户,并陆续投产。“到‘十四五’期末,洋口港将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000亿元、服务业应税销售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1000亿元,年税收100亿元的目标。”许姚军说。
“想不到,现实发展超过了30年前我们的想象!”67岁的陆建平说。1993年年初,时任如东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陆建平,被借调到南通洋口港开发办公室担任宣传组组长,县委县政府交给他们一个突击任务,赶在武钢集团来如考察之前,赶制出洋口港规划模型。
“当时,县领导站在13公里外的海堤上,指着退潮后隐隐约约露出来的沙洲,向客商介绍,那里可建一座岛,南边是烂沙洋南航道,北侧是烂沙洋北航道,建起码头,可靠泊30万吨级的货轮……”陆建平介绍。
经县委宣传部协调,从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借调了7名美术骨干,组建洋口港规划模型制作组。从1993年6月15日开始,统一吃住在县二招。“没有参照物,我们把洋口港开发目标方案作为制作依据,同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沙洲上筑岛,架设桥梁通向海中的人工岛,滩涂打造欣欣向荣的临港工业区。大胆而又超前的构想,得到县领导的一致认可。”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丁征峰加入洋口港规划模型制作组时,还是如东人民大会堂的美工。他说:“我30岁不到,虽是借调,但为洋口港开发做贡献的激情在胸中燃烧,天天不回家,到了夏天突击组装时,蚊子叮咬,也是通宵达旦地干。”
上世纪90年代初,洋口港开发正处于创业年代,没有图纸,没有资料,对于洋口港能不能建、怎么建、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港口,专家们在论证,领导们在研究,无数投资者在询问。急需制作一个港口模型,呈现发展蓝图。于是,在如东相关单位的支持下,调集精兵强将,夜以继日,终于赶制出来了。“这个模型在洋口港前期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从国内到国外的多路专家,从央企到外企的多方面投资者,来洋口港考察,无不通过观看洋口港模型,坚定了支持开发建设‘东方大港’的信心。”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袁新安说:“模型后来还搬运到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洋口港开发建设推荐会上,供中外客商观摩,大大增强了洋口港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加快了洋口港的开发进度。可以说,这6平方米的模型,是洋口港开发建设的定星盘。”
“想不到,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千亿级产业港,沧桑巨变就在弹指一挥间。回想起来,我们当年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也值得!”满头银发的陆建平说。
日报记者 杨新明
日报通讯员 王勇 冯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