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塔吊基础这个部位的地脚螺栓预埋件一定要注意,偏差可能导致塔吊倾覆!”近日,南通八建R22026地块项目部的“工匠社区+”活动室里灯火通明,来自南通开放大学的老师手指着现场塔吊基础部位,向现场140多名建筑工人细致演示起重机械的安全要点。这一热闹的学习场景,正是南通创新打造“工匠社区+”模式、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以前光凭经验干活,好多规范都不清楚。”45岁的建筑工人张雨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现在工地办了夜校,老师手把手教,还有实操演示,学完就能用到工作中,心里踏实多了。”“工匠社区+”是市住建局、市安监站联合打造的首个试点项目,仅首期“专职安全员”专题培训就已开展了8场次,覆盖周边工地工友143人,有效填补了建筑工人技能培训“最后一公里”空白。
走进“工匠社区+”阵地,多元服务设施让人眼前一亮。除了常态化开展培训的课堂,这里还设有专业阅读室、线上培训终端和户外健身区。“累了能来休息区喝口水,闲了可以在线上学技能,感觉像‘第二个家’。”南通八建公司工人邢建华笑着说。在技能提升方面,社区打造的职业教育“学习站”不断创新形式,不仅配备专业书籍与线上学习设备,还探索“互联网+”和VR体验等智能化培训模式,构建起弹性学习机制。“工余时间就能‘充电’,掌握新技能后不仅收入增加了,职业发展也有了奔头。”刚完成特种作业培训的南通华荣公司建筑工人田云飞感慨道。
生活服务的贴心延伸,更让工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内,医务室定期为工人提供体检服务,户外健身区满足日常锻炼需求,补能休息区随时开放;定期开展的免费理发服务、营业至深夜的社区超市,以及由专业厨师团队掌勺、兼顾南北口味的食堂,解决了工人“吃饭难、购物难、休闲难”问题。“以前下班后只能在宿舍待着,现在有地方学习、有地方放松,生活方便多了。”不少工人对此赞不绝口。
“市住建局联合院校量身定制培训方案,打通了‘教学—考证—应用’的闭环,急企业之所急。”南通八建负责人宋陈明告诉记者,随着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项目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显著提高,也为企业储备了优质人才。市住建局党组副书记陆海蓉表示,“工匠社区+”模式优化了产业工人就业环境,为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通方案”。
据悉,我市将持续深化“工匠社区+”模式,扩大试点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力争在2025年底实现建筑行业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15%,推动全市建筑业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能型”跨越,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