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全国劳动模范”于清荣:痴迷农业新技术的新农人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5 字体:[ ]

麦收在即,于清荣正忙于检查和保养农机。

于清荣,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隆政街道俞万家庭农场主,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五一前夕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载誉归来。

于清荣高中毕业后,进过工厂,当过兵,还涉足过工程领域,曾一心渴望跳出农门。兜兜转转后,他意识到,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专注一件事,做出不同寻常的成绩,就是有出息的表现。

2010年,于清荣回到农村,开启农业创业之路。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于清荣种植大棚西瓜、辣椒的三年间,因技术欠缺,西瓜亩产仅4000多斤,远低于东台种植户7000斤的产量;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不足,遭遇辣椒收购商跑路的困境,10万元打了水漂。“学费高昂”的试错,让于清荣深刻认识到,技术是根基,诚信是命脉,传统种植模式必须革新。

2013年,于清荣果断转型,流转300多亩土地,注册成立俞万家庭农场,成为海安首家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他深知,“一熟水稻一熟麦”的季节轮回无法改变,但种植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农场的机库里,于清荣一边检查新型水稻钵苗移栽机一边说:“普通插秧机移栽的稻苗成活需7天,而使用这台机器只需1天,生长期延长,稻谷品质自然更优。”

对农业新技术的追求,于清荣近乎痴迷。4月23日,上海一家智慧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到他的农场考察。于清荣说,他准备借助这家公司的力量,对农场的60多台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在海安率先探索无人种地模式。

麦穗微黄,俞万家庭农场的一块试验田里,竖着写有“扬麦33”“镇麦12”的牌子,一共有20多块。于清荣说,这是小麦的,水稻有30多个品种。

粮食的品种合适不合适,政府来推广,但谁来试种?农业部门找到于清荣,他一口应承了下来,划出30亩地专门种植将要推广的新品种。2016年开始,他的农场成为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新品试种基地。“扬麦39”产量高、抗赤霉病能力强,在于清荣成功试种后,迅速在海安等地大面积推广。如今,每逢播种季,“先去于清荣农场看看”已成为许多种粮大户的共识。近两个月,来自宿迁、连云港等地的观摩团络绎不绝,人数超1000人。

于清荣对粮食品质的追求,贯穿种植、加工、储藏全链条。“大米好不好,从田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关键。”他说,稻谷怕热,普通挤压式碾米机加工易导致温度升高,影响口感,因此他坚持将稻谷运送到配备专业设备的厂家加工。

农场内,一座储存1000吨稻谷的冷库已运行三年,10℃~15℃的恒温环境,可使稻谷保鲜10个月。凭借高品质,于清荣注册的“俞之佳”品牌大米深受市场青睐,成为两家连锁酒店的长期供应商,每月稳定供应20吨。从育苗到大米销售的全产业链方式,使得同样一亩地,于清荣家的收益是普通农户的两倍,引得周边种植户纷纷前来取经效仿。

在绿色农业领域,于清荣同样走在前。他有一个30亩的绿色种植基地,种植的水稻完全不用药,不施化肥。目前,亩产稻谷900斤,销售价每斤2.8元,有人说他卖得便宜了。他说,不用农药和化肥,成本也低,待市场认可度上来了,就大面积推广。

从初出茅庐的创业探索者,到引领一方的粮食种植示范者,于清荣一直是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探路人”。如今,俞万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已达1500亩,服务600多户农户。

日报记者 赵勇进 日报通讯员 赵孟 贺明慧

“全国劳动模范”于清荣:痴迷农业新技术的新农人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05 字体:[ ]

麦收在即,于清荣正忙于检查和保养农机。

于清荣,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隆政街道俞万家庭农场主,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五一前夕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载誉归来。

于清荣高中毕业后,进过工厂,当过兵,还涉足过工程领域,曾一心渴望跳出农门。兜兜转转后,他意识到,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专注一件事,做出不同寻常的成绩,就是有出息的表现。

2010年,于清荣回到农村,开启农业创业之路。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于清荣种植大棚西瓜、辣椒的三年间,因技术欠缺,西瓜亩产仅4000多斤,远低于东台种植户7000斤的产量;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不足,遭遇辣椒收购商跑路的困境,10万元打了水漂。“学费高昂”的试错,让于清荣深刻认识到,技术是根基,诚信是命脉,传统种植模式必须革新。

2013年,于清荣果断转型,流转300多亩土地,注册成立俞万家庭农场,成为海安首家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他深知,“一熟水稻一熟麦”的季节轮回无法改变,但种植理念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农场的机库里,于清荣一边检查新型水稻钵苗移栽机一边说:“普通插秧机移栽的稻苗成活需7天,而使用这台机器只需1天,生长期延长,稻谷品质自然更优。”

对农业新技术的追求,于清荣近乎痴迷。4月23日,上海一家智慧公司的技术人员来到他的农场考察。于清荣说,他准备借助这家公司的力量,对农场的60多台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在海安率先探索无人种地模式。

麦穗微黄,俞万家庭农场的一块试验田里,竖着写有“扬麦33”“镇麦12”的牌子,一共有20多块。于清荣说,这是小麦的,水稻有30多个品种。

粮食的品种合适不合适,政府来推广,但谁来试种?农业部门找到于清荣,他一口应承了下来,划出30亩地专门种植将要推广的新品种。2016年开始,他的农场成为省农科院、扬州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新品试种基地。“扬麦39”产量高、抗赤霉病能力强,在于清荣成功试种后,迅速在海安等地大面积推广。如今,每逢播种季,“先去于清荣农场看看”已成为许多种粮大户的共识。近两个月,来自宿迁、连云港等地的观摩团络绎不绝,人数超1000人。

于清荣对粮食品质的追求,贯穿种植、加工、储藏全链条。“大米好不好,从田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关键。”他说,稻谷怕热,普通挤压式碾米机加工易导致温度升高,影响口感,因此他坚持将稻谷运送到配备专业设备的厂家加工。

农场内,一座储存1000吨稻谷的冷库已运行三年,10℃~15℃的恒温环境,可使稻谷保鲜10个月。凭借高品质,于清荣注册的“俞之佳”品牌大米深受市场青睐,成为两家连锁酒店的长期供应商,每月稳定供应20吨。从育苗到大米销售的全产业链方式,使得同样一亩地,于清荣家的收益是普通农户的两倍,引得周边种植户纷纷前来取经效仿。

在绿色农业领域,于清荣同样走在前。他有一个30亩的绿色种植基地,种植的水稻完全不用药,不施化肥。目前,亩产稻谷900斤,销售价每斤2.8元,有人说他卖得便宜了。他说,不用农药和化肥,成本也低,待市场认可度上来了,就大面积推广。

从初出茅庐的创业探索者,到引领一方的粮食种植示范者,于清荣一直是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探路人”。如今,俞万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已达1500亩,服务600多户农户。

日报记者 赵勇进 日报通讯员 赵孟 贺明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