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南通新闻
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何以示范全国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2 字体:[ ]

    盛夏时节,位于海门区悦来镇的千亩高标准农田平整连片,嫩绿的秧苗蓬勃生长,成群的白鹭在稻田间飞舞、觅食。“以前田块高低不平,机器下田开不起来,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说起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便捷,保民村种植大户戴华喜上眉梢。

    南通人均耕地不足0.8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面对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我市深化农田建设改革,在全省较早开展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于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

    如今,行走于南通沃野,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地有人种、田有人管,粮食总产连年增长,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持续攀升……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从“碎片化耕作”跃升“数字化生产”,高标准农田不断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零散地整理:

    9年间新“长出”有效耕地3.9万亩

    如东县城中街道八总村6组的稻田里一片新绿,村里今年建设的5700亩高标准农田不误农时,保障了秧苗移栽工作。阡陌纵横的田块间,9公里暗渠贯穿其中,投资520万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即将启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旱涝‘排灌难’、机械‘操作难’、生产‘管理难’、产能‘提高难’的‘四难’问题,新增耕地576亩。”八总村党总支书记朱银银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我市耕地面积592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为破解“地少人多”困局,南通选择“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我市跳出“就田论田”传统观念,市委、市政府在“十三五”初期提出“农村出资源、城市出资金”建设模式,在全省较早开展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2020年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整市推进试点市、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新建高标准农田234万亩,占耕地面积35%。进入“十四五”,我市持续深化推进,于2023年3月成功创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国仅6个设区市、江苏仅南通和无锡)。

    我市出台《南通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明确“十四五”末建成500万亩目标,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6%,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占比83.6%,为我市粮食总产保持连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坚强保证。

    南通属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稻麦种植“一年两熟”。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般在春节后获批,施工设计、工程招投标完成时间与5月份水稻种植期交叉,开工时间往往在10月以后,当年项目当年完工压力巨大。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先规划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模式,构建“先建后补”机制,统筹建设工期与种植时令,既做到“不误农时、早办快办”,又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收益”。

    9年来,南通农田的变化肉眼可见:加大平田整地、废沟塘整治、拆旧拆废、迁坟、杆线迁移等田块整治力度,巴掌田变连片田、撂荒地变丰收地……据统计,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市累计平整土地50多万亩,新增有效耕地3.9万亩。

    “粮田”变“良田”:

    成本下降5%,亩均增产100公斤

    通州区金沙街道万亩良田智慧农场,巨大的轰鸣声中,无人机正沿预设航线精准施肥。“大型机械在异形田块作业易重复遗漏,无人机能智能规划航线,高效精准。”江苏农垦海安分公司金沙基地主任黄建介绍说。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田间的智能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可实时采集数据,智能虫情测报灯能自动诱捕害虫,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则让秧苗长势一目了然。黄建介绍,智慧农场现拥有22台(套)全流程智能机具、全套物联网设备及高清监控系统,依托智能化平台,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托管,偌大农场仅需10名管护人员。“智慧装备让农事管理变得高效从容。”

    “通过平台发现滩河村二组和三组之间的秧苗长势差,你们前期施了多少肥?”在海安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和兰正通过智慧化平台对智创家庭农场负责人唐家恂进行远程指导。

    张和兰介绍,平台能召集专家视频会诊,实时察看37个种植主体田情,遇恶劣天气及时预警,同时,特殊苗情可即时共享,五大区域中心协同研判。种植户在家即可通过农场摄像头察看苗情,真正实现“知天而作”。自2024年10月投入使用以来,平台已录入东部区域104户大户信息,在精准服务模式下,专家以一带片,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指导。

    农田硬件设施的升级为丰产奠定基础,而机械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则为高标准农田插上“科技的翅膀”,让高标准“粮田”真正蜕变为高效益“良田”。

    智能收割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今年三夏期间,在通州金沙街道的万亩良田智慧农场,不时看到无人驾驶农机在田间忙碌。“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智慧农业”大显身手。这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如今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标配。昔日农民弯腰挥汗、靠经验耕作的场景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大屏上跳动的数据,以及农户手持终端远程操控设备的身影。

    近年来,南通顺应适度规模经营、宜机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配套建设,在智能化、绿色化农田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探索力度,建成一批配套全、质量好的智慧农田。

    通过耕地连片整治和宜机化改造,全市项目区内耕地质量提升0.1等级,稻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种植成本下降5%左右,亩均增产约100公斤。全市近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理论上粮食产量可达500万吨。

    400元/亩到700元/亩:

    高标田美了乡村富了民

    “过去,家里的田东一块、西一角,路也窄,农机下不去,种田的时候很不方便。”如东县城中街道丁杨村村民袁海峰告诉记者,他家原有的田块分散,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拢成了整块,还溢出了不少面积。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

    弯弯绕的田埂变成了宽农机道,大型收割机直抵田头;老旧沟渠升级为智能灌溉系统,一键启动自动开水……“以前一亩地流转费最高才400元,还不怎么好发包,现在增加到了700元,同时还能去农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一天挣100元。”62岁的村民周陈笑着算起了“双薪账”。

    丁杨村17组的稻田里,张宏霞家庭农场的秧苗正茁壮生长。“农田整合后,方便机械化作业,省时又省力,平均每亩成本降低80元。”负责人管建坤介绍,得益于街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场的水稻种植面积从750亩增加到了1000亩。亚林家庭农场去年水稻实收亩产764.6公斤,在全省水稻高产竞赛中获苏中组第一,今年农场小麦实收亩产584.62公斤,位列全市前茅。

    “我们丁杨村是个纯农业村,以前,由于土地分散、碎片化严重,农民的耕作方式多以小农经济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释放出多重红利,实现了农户、大户和集体三方共赢。”丁杨村党总支书记龚雪介绍,2024年,村里通过高标准农田二期建设项目和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收回集体土地834.57亩,全面盘活土地资源,村集体收入由原来不足80万元增长至282.84万元,其中稳定性收入230万元,丁杨村一跃成为富裕村,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提升”,成为全省土地集约化利用典范。

    高标准农田不仅富了村民口袋,更激发了人居环境向好向美的涟漪效应:拆除大量破败建筑,整治废沟废塘,畅通河道,实现“水清、岸绿、河畅”,道路硬化率提升,坝头、坝埂减少……当老旧农舍变身现代农庄,当撂荒地长出“金疙瘩”,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重塑了农业生产方式,更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仓廪实而天下安。”南通的高标准农田里,不仅装满了沉甸甸的粮食,更承载着现代农业的希望,正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在江海大地绘就一幅“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