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江海英才”计划实施15年,资助人才(团队)913个,总额超10亿元——
潮头并进,助力万千梦想落地生花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2 字体:[ ]

仲夏七月,江海潮涌。第十五届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于今日正式启幕,南通这座“左右逢源”的机遇之城再次向全球英才发出热情邀约。

回望2009年“江海英才”计划破土而出,十五载精心耕耘,南通以最大诚意浇灌人才沃土,已累计资助人才(团队)913个,总额超10亿元。如今,南通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70万,14万高层次人才、4000余海外归国精英在此汇聚,人才引擎正驱动南通高质量发展奔腾向前。

沃土育才:从“政策推力”到“创新浪涌”

“在南通,梦想不仅落地,更能生根发芽。”回顾2015年落户启东创业以来的历程,南通的“金牌服务”让上鼓透平风机启东有限公司创始人周贤周感慨万千——高效的审批让工厂建设跑出“加速度”,“东疆英才计划”的及时雨解了初创之渴,随后省“双创计划”资助和“333工程”第二层次的荣誉光环接踵而至。这些“真金白银”与尊重关怀交织的政策组合拳,助力周贤周的“硬核”梦想加速绽放:公司与德国TLT深度合作,打磨出的高效节能风机,在遥远的酒泉钢厂轰鸣运转,在大唐西固电厂稳定送风,用性能赢得了严苛市场的入场券;2016年投产即捧回“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的金字招牌。如今公司资产跃升至7100万元,近三年销售额突破1.3亿元。

周贤周的故事并非个例。从德国归来的吴树谦在家乡海安创立艾维希开特精密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研发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管道连接系统和燃料电池车储氢罐固定系统;沉积半导体材料(南通)有限公司创始人苗峙带领团队向国产半导体核心材料的困局发起挑战,公司运营首年盈利,迅速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带动了南通地区半导体产业链的升级与协同;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刘健将一手创办的江苏林泰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外地整体迁回家乡,并于2024年成功登陆北交所……南通这片江海交汇的沃土,正以澎湃的产业动能、精准的政策活水与温暖的城市情怀,让千万个创新梦想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2023年,南通积极策应省顶尖人才支持计划,在“江海英才”计划中增设攀峰人才(团队),并明确:对列为攀峰人才(团队)的支持对象,原则上给予1000万元资助,用于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在市区购房的,给予个人100万元安家补贴。今年,中国科学院马大为院士领衔的抗慢性乙肝药物项目成功入围“攀峰”,新药上市后年销售额预计可达50亿元。

15年来,南通“江海英才”计划已资助人才(团队)913个,资助总额超10亿元。仅资助的创业类人才企业,就累计形成销售582.57亿元、利润19.33亿元、税收29.5亿元,涌现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和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赛引才:从“竞技擂台”到“产业苗圃”

2023年,深耕电子半导体新材料领域10余年的刘雷站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他带来的“晶圆封装用高解析度光刻胶膜及低温固化感光PI胶膜”项目一举夺得二等奖。奖杯尚未捧热,落户邀请已至。在苏锡通园区,他创立江苏镭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迅速获得市“江海英才”与园区“金英计划”共计400万元资金支持。大赛“奖转投”的高效转化,让技术迅速跃入产业蓝海,该企业去年一季度产线投产,目前已实现营收700余万元。

这一案例是南通以赛引才、以赛促产的生动缩影。自2022年打造“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品牌以来,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整合全市各层次创新创业赛事,统筹科技、工信、人社、财政等部门资源及各县(市、区)、开发园区载体力量,破解赛事分散、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形成“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园区协同”的立体化办赛格局。同时,积极联动全市产业基金、创投机构、“江海英才贷”等金融资源,为项目成长提供全周期支持。据统计,前三届大赛吸引1660个项目参赛路演,285个项目通过大赛落户南通。这些项目累计获得省、市、县三级人才计划立项资助5.2亿元,创造销售收入13.2亿元,申请发明专利844项,38家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据了解,第四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自2024年10月启动以来,共举办各类分赛事42场,吸引了644个项目参赛,涵盖人工智能、海洋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已有83个项目落地,已形成8932万元的累计投入,实现3238万元销售收入,展现出较强的市场转化能力与商业价值。

当尖端科研遇上产业集群的深厚土壤,创新的种子便找到了破土的最佳角度。南通以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为媒,培育优质产业项目、打造人才高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青春力量:从“初生牛犊”到“行业砥柱”

19岁,你在做什么?在这个年纪,潘远志已拿下1500万元融资,入选福布斯榜单。2022年,这位15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将二次创业的坐标落在如皋,创立南通志芯科技有限公司。他率队研究的超高功率芯片封装基板项目,打破国外垄断,目前公司开发出的500余款新产品10项新工艺以及15项知识产权成功实现了高质量国产化产品的替代。今年,24岁的他获得“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表彰。

“在南通,只要你有梦想、肯努力,就一定能有收获。这里是‘千里马’的绿色家园!”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专家杨晓清扎根家乡26年的感言,饱含深情。她曾代表国家援外医疗获总统嘉奖,也多次收到上海名院的橄榄枝,却始终未离南通。从市“226人才”到省“333工程”,从青年自然基金到博士后基金资助,这座城市以持续赋能回应她的奋斗。这种“彼此成就”的关系,已深植于南通的城市基因。家纺品牌创业者仲弈扬难忘创业初期在国际展会遭遇的冷眼,正是南通对高端纺织集群的倾力培育,让他的九季品牌管理公司从4人团队发展为如今的行业新锐。

青年人才的奔涌之势,离不开南通精心构筑的“强磁场”。陈烨辉从南通理工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时,面对故乡扬州与船舶海工产业重地南通的抉择,最终被这里的产业平台与政策诚意打动。入职招商局重工后,他快速成长为电气检验工程师,入选公司人才培养“筑舟计划”。更让他安心的是南通的生活补贴与购房补贴持续加码,“生活补贴时限延至5年,为我们在南通扎根提供了实打实的支撑”。

人才攀登,城市筑梯。聚焦青年人才,南通构建覆盖大专至博士、高级工至特级技师的青年人才“3+2”津补贴体系。近两年来,全市发放人才津补贴累计超11.5亿元,惠及17.9万余人次。引才模式亦不断创新。今年上半年,“南通日”活动深入56所高校,带领海洋产业链重点企业413家走进国内13所海洋优势学科高校;“小江豚”洄游计划招募1258名校园引才大使,以才引才的裂变效应日益凸显。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就业参保硕博人才6000余名。

2025年的盛夏,一场城市与英才的深度对话即将展开。南通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托举起千万个梦想的翅膀,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让创业的激情在江海交汇处澎湃激荡,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江海英才”计划实施15年,资助人才(团队)913个,总额超10亿元——
潮头并进,助力万千梦想落地生花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12 字体:[ ]

仲夏七月,江海潮涌。第十五届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于今日正式启幕,南通这座“左右逢源”的机遇之城再次向全球英才发出热情邀约。

回望2009年“江海英才”计划破土而出,十五载精心耕耘,南通以最大诚意浇灌人才沃土,已累计资助人才(团队)913个,总额超10亿元。如今,南通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70万,14万高层次人才、4000余海外归国精英在此汇聚,人才引擎正驱动南通高质量发展奔腾向前。

沃土育才:从“政策推力”到“创新浪涌”

“在南通,梦想不仅落地,更能生根发芽。”回顾2015年落户启东创业以来的历程,南通的“金牌服务”让上鼓透平风机启东有限公司创始人周贤周感慨万千——高效的审批让工厂建设跑出“加速度”,“东疆英才计划”的及时雨解了初创之渴,随后省“双创计划”资助和“333工程”第二层次的荣誉光环接踵而至。这些“真金白银”与尊重关怀交织的政策组合拳,助力周贤周的“硬核”梦想加速绽放:公司与德国TLT深度合作,打磨出的高效节能风机,在遥远的酒泉钢厂轰鸣运转,在大唐西固电厂稳定送风,用性能赢得了严苛市场的入场券;2016年投产即捧回“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的金字招牌。如今公司资产跃升至7100万元,近三年销售额突破1.3亿元。

周贤周的故事并非个例。从德国归来的吴树谦在家乡海安创立艾维希开特精密科技(南通)有限公司,研发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管道连接系统和燃料电池车储氢罐固定系统;沉积半导体材料(南通)有限公司创始人苗峙带领团队向国产半导体核心材料的困局发起挑战,公司运营首年盈利,迅速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带动了南通地区半导体产业链的升级与协同;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刘健将一手创办的江苏林泰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外地整体迁回家乡,并于2024年成功登陆北交所……南通这片江海交汇的沃土,正以澎湃的产业动能、精准的政策活水与温暖的城市情怀,让千万个创新梦想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2023年,南通积极策应省顶尖人才支持计划,在“江海英才”计划中增设攀峰人才(团队),并明确:对列为攀峰人才(团队)的支持对象,原则上给予1000万元资助,用于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在市区购房的,给予个人100万元安家补贴。今年,中国科学院马大为院士领衔的抗慢性乙肝药物项目成功入围“攀峰”,新药上市后年销售额预计可达50亿元。

15年来,南通“江海英才”计划已资助人才(团队)913个,资助总额超10亿元。仅资助的创业类人才企业,就累计形成销售582.57亿元、利润19.33亿元、税收29.5亿元,涌现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和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赛引才:从“竞技擂台”到“产业苗圃”

2023年,深耕电子半导体新材料领域10余年的刘雷站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他带来的“晶圆封装用高解析度光刻胶膜及低温固化感光PI胶膜”项目一举夺得二等奖。奖杯尚未捧热,落户邀请已至。在苏锡通园区,他创立江苏镭利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迅速获得市“江海英才”与园区“金英计划”共计400万元资金支持。大赛“奖转投”的高效转化,让技术迅速跃入产业蓝海,该企业去年一季度产线投产,目前已实现营收700余万元。

这一案例是南通以赛引才、以赛促产的生动缩影。自2022年打造“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品牌以来,始终坚持系统思维,整合全市各层次创新创业赛事,统筹科技、工信、人社、财政等部门资源及各县(市、区)、开发园区载体力量,破解赛事分散、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形成“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园区协同”的立体化办赛格局。同时,积极联动全市产业基金、创投机构、“江海英才贷”等金融资源,为项目成长提供全周期支持。据统计,前三届大赛吸引1660个项目参赛路演,285个项目通过大赛落户南通。这些项目累计获得省、市、县三级人才计划立项资助5.2亿元,创造销售收入13.2亿元,申请发明专利844项,38家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据了解,第四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自2024年10月启动以来,共举办各类分赛事42场,吸引了644个项目参赛,涵盖人工智能、海洋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已有83个项目落地,已形成8932万元的累计投入,实现3238万元销售收入,展现出较强的市场转化能力与商业价值。

当尖端科研遇上产业集群的深厚土壤,创新的种子便找到了破土的最佳角度。南通以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为媒,培育优质产业项目、打造人才高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青春力量:从“初生牛犊”到“行业砥柱”

19岁,你在做什么?在这个年纪,潘远志已拿下1500万元融资,入选福布斯榜单。2022年,这位15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天才少年”将二次创业的坐标落在如皋,创立南通志芯科技有限公司。他率队研究的超高功率芯片封装基板项目,打破国外垄断,目前公司开发出的500余款新产品10项新工艺以及15项知识产权成功实现了高质量国产化产品的替代。今年,24岁的他获得“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表彰。

“在南通,只要你有梦想、肯努力,就一定能有收获。这里是‘千里马’的绿色家园!”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专家杨晓清扎根家乡26年的感言,饱含深情。她曾代表国家援外医疗获总统嘉奖,也多次收到上海名院的橄榄枝,却始终未离南通。从市“226人才”到省“333工程”,从青年自然基金到博士后基金资助,这座城市以持续赋能回应她的奋斗。这种“彼此成就”的关系,已深植于南通的城市基因。家纺品牌创业者仲弈扬难忘创业初期在国际展会遭遇的冷眼,正是南通对高端纺织集群的倾力培育,让他的九季品牌管理公司从4人团队发展为如今的行业新锐。

青年人才的奔涌之势,离不开南通精心构筑的“强磁场”。陈烨辉从南通理工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时,面对故乡扬州与船舶海工产业重地南通的抉择,最终被这里的产业平台与政策诚意打动。入职招商局重工后,他快速成长为电气检验工程师,入选公司人才培养“筑舟计划”。更让他安心的是南通的生活补贴与购房补贴持续加码,“生活补贴时限延至5年,为我们在南通扎根提供了实打实的支撑”。

人才攀登,城市筑梯。聚焦青年人才,南通构建覆盖大专至博士、高级工至特级技师的青年人才“3+2”津补贴体系。近两年来,全市发放人才津补贴累计超11.5亿元,惠及17.9万余人次。引才模式亦不断创新。今年上半年,“南通日”活动深入56所高校,带领海洋产业链重点企业413家走进国内13所海洋优势学科高校;“小江豚”洄游计划招募1258名校园引才大使,以才引才的裂变效应日益凸显。2021年以来,全市新增就业参保硕博人才6000余名。

2025年的盛夏,一场城市与英才的深度对话即将展开。南通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托举起千万个梦想的翅膀,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让创业的激情在江海交汇处澎湃激荡,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