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寺街与西南营改造正在火热进行,从基础设施更新到房屋院落修缮再到活化利用——
守护历史瑰宝 传承千年文脉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7 字体:[ ]

“一条寺街巷,半部紫琅史”。寺街与西南营,作为南通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积淀最深厚的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是南通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承载区,千年文脉在此流淌。

秉持“在寺街上演生活,让西南营回归日常”的理念思路,在去年启动实施“点亮寺西”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崇川区又进行了大力度推进,通过织补式微更新,逐步打开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格局,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近日,记者探访了火热施工中的寺街与西南营,记录下正在发生的蜕变。

痛点先行

4条街巷基础设施升级

走进寺街与西南营,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让人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历史的呼吸。

然而,岁月也留下了印记: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成为困扰留守居民的“心头痛”。缺乏专用污水管网,居民无法安装抽水马桶,日常如厕依赖传统方式;自来水管老化,导致水压不稳,影响日常用水;空中各类网线如“蜘蛛网”般杂乱交织,影响街容……

“‘点亮寺西’,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基础民生问题。”寺街、西南营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负责人陆春新强调。

于是,在去年完成南关帝庙巷、西南营巷(东西段)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的基础上,今年,崇川区又将胡家园巷、寺街、掌印巷、西南营巷(南北段)列入年度改造计划。

13日上午,记者来到寺街看到,十余名工人正顶着烈日对寺街中学堂巷段进行管网改造施工。焊接管网、小车运土方……大家各司其职、忙而有序。

“这4条街巷,都将重点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自来水管改造、通信网线入地改造以及地面石材重铺四大工程。寺街方面,还将额外实施路灯管线下埋、增加路灯立杆等工程。”崇川区城建中心相关负责人刘勇介绍,“力争通过这些系统性改造,实现雨污分流、排水能力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崇川改造的核心原则是:修旧如旧。

“就地面石材重铺而言,我们既注重选材,又采取了特殊铺设手法,使整体呈现效果兼具功能性、美观性,还能呼应这里的历史文脉。”刘勇以胡家园巷进行了举例,“这里地面石材原以石板砖和紫琅石为主,为此,我们不仅寻来新紫琅石,还通过特殊面层处理工艺仿制石板砖;同时,采用隐形井盖,雨水边井饰以莲花图案,呼应邻近的天宁寺;在‘仓河筷儿桥’段,则将运用地面铺装艺术手法,重现已消失的历史景观,唤醒城市记忆。”

由于这些街巷空间狭窄,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施工方特别采用了分段改造策略:即当天开挖一段,各项改造同时进行,做到当天开挖,当天埋管,当天回填到位。同时,针对居民的用水问题,接入临时管网。

“空间受限加上分段施工,改造难度陡增。”刘勇介绍,“每段施工前我们都进行详细勘测和推演,确保高效率高质量。”

目前,胡家园巷、寺街、掌印巷都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其中,胡家园巷管网改造完成60%,并启动石材铺装;寺街、掌印巷管网改造分别完成40%和20%。西南营巷整体设计已完成,即将进场施工。

守护记忆

2个地块4处院落保护修缮

寺街、西南营的建筑,既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城市记忆的生动见证。然而,历经岁月沧桑,部分建筑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近年来,崇川区秉持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的思路,持续保护修缮腾空的历史建筑。金沧江纪念馆、南关帝庙明清建筑群等一批历史建筑陆续焕发新颜。

“今年,我们将继续对寺街S13地块、西南营X07地块以及西南营34号、掌印巷31号、掌印巷32号、寺街61号等4个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 崇川文旅公司建设科科长范新峰介绍,“其中,寺街S13地块和西南营X07地块包含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西南营34号、掌印巷31号、寺街61号分别为包壮行故居、徐宗幹故居、管仲谦故居;掌印巷32号则是体现典型南通地方特色的院落。”

在寺街61号管仲谦故居修缮现场,脚手架林立,工人们正为梁架编号、清理旧砖瓦,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的保护性修缮,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的理念,力求不改变建筑原有的形制、结构和历史特征。”范新峰强调,“保存完好的构件一律保留,损坏部分则采用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复或更换,目标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程度的历史风貌还原。”

据悉,此次修缮的建筑大多存在屋面破损漏雨问题,因此首要任务是屋面出新和防水改造,其次是主体结构加固与墙面出新等。“所有因修缮拆卸下来、尚能使用的构件,都会进行标号,确保后续精确复位;不需拆卸的,也将进行保护处理。”范新峰介绍,“例如管仲谦故居这根银杏木横梁,颇为珍贵且保存良好,我们就完全保留原状,后续仅会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与基础设施改造类似,街区历史建筑的修缮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要难点在于部分建筑年代久远,相关资料缺失,给还原原始风貌带来困难。”范新峰透露,“我们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走访老街坊、请教古建筑专家等多种途径,尽可能收集信息来确定原貌。

以管仲谦故居为例,损毁严重,仅剩梁架结构,我们联系其后人获取老照片才确定格局。”此外,为了更好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在狭小的施工场地内,施工方调集了小型机械设备,分区域、分阶段施工;并专门寻找掌握传统技艺的师傅参与修缮技术的把关与指导,尽最大限度保证施工工艺上的一致性。

业态焕新

第二批6家新店即将亮相

漫步寺街,更多惊喜映入眼帘:又一批快闪小店正在热火朝天施工中。

业态的培育与发展,是街区活力焕新的重要一环。今年元旦期间,三三书店、柒柒文创、山麦蓝、咖魁等首批8家文化味与潮流感兼具的快闪店亮相寺街、西南营,成功吸引了市民游客,让老街“活”了起来。

为加快业态导入,进一步推动保护与利用相协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并举,今年上半年,崇川又迅速招引确定了第二批6家小店。

这6家小店均选址寺街,面积在24平方米至90平方米不等,涵盖文创、饰品、茶饮、甜品等多个领域,业态上延续了文化味、烟火气、潮流感。

与第一批小店不同的是,这次的6家小店在打造形式上有所创新:店铺主理人可以深度参与设计装修。“这种模式降低了试错成本,提升了经营适配度,可实现主理人定义空间、空间反哺主理人的良性循环。”崇川商旅集团投资发展部副部长龚楠解释道。

玻璃制作的玫瑰花、圣诞树……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灯工玻璃”,因为上手快、设备简易等特点,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十分“出圈”。此次招引的Echo,就主要专注“灯工玻璃”的DIY体验制作。其主理人孙佳佳是南通人,四年前在浙江宁波开店成功后,一直希望将该非遗技艺带回家乡。“我将用心打造这个特色空间,为家乡年轻人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孙佳佳信心满满地说道。

目前,6家小店的装修改造已近尾声,预计国庆节前后完成内装对外试营业。届时,它们将与首批店铺串点成线,进一步释放老街的时尚新活力。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随着“点亮寺西”工程的有序推进,这里的历史建筑将逐步得到高质量保护,历史文脉同步实现更好赓续,消费业态也将日益丰富。一个城市文脉与市井烟火相融、新潮业态与千年底蕴辉映的寺街、西南营,将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寺街与西南营改造正在火热进行,从基础设施更新到房屋院落修缮再到活化利用——
守护历史瑰宝 传承千年文脉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7 字体:[ ]

“一条寺街巷,半部紫琅史”。寺街与西南营,作为南通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积淀最深厚的两大历史文化街区,是南通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承载区,千年文脉在此流淌。

秉持“在寺街上演生活,让西南营回归日常”的理念思路,在去年启动实施“点亮寺西”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崇川区又进行了大力度推进,通过织补式微更新,逐步打开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格局,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新生。近日,记者探访了火热施工中的寺街与西南营,记录下正在发生的蜕变。

痛点先行

4条街巷基础设施升级

走进寺街与西南营,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让人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历史的呼吸。

然而,岁月也留下了印记: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成为困扰留守居民的“心头痛”。缺乏专用污水管网,居民无法安装抽水马桶,日常如厕依赖传统方式;自来水管老化,导致水压不稳,影响日常用水;空中各类网线如“蜘蛛网”般杂乱交织,影响街容……

“‘点亮寺西’,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基础民生问题。”寺街、西南营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负责人陆春新强调。

于是,在去年完成南关帝庙巷、西南营巷(东西段)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的基础上,今年,崇川区又将胡家园巷、寺街、掌印巷、西南营巷(南北段)列入年度改造计划。

13日上午,记者来到寺街看到,十余名工人正顶着烈日对寺街中学堂巷段进行管网改造施工。焊接管网、小车运土方……大家各司其职、忙而有序。

“这4条街巷,都将重点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自来水管改造、通信网线入地改造以及地面石材重铺四大工程。寺街方面,还将额外实施路灯管线下埋、增加路灯立杆等工程。”崇川区城建中心相关负责人刘勇介绍,“力争通过这些系统性改造,实现雨污分流、排水能力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崇川改造的核心原则是:修旧如旧。

“就地面石材重铺而言,我们既注重选材,又采取了特殊铺设手法,使整体呈现效果兼具功能性、美观性,还能呼应这里的历史文脉。”刘勇以胡家园巷进行了举例,“这里地面石材原以石板砖和紫琅石为主,为此,我们不仅寻来新紫琅石,还通过特殊面层处理工艺仿制石板砖;同时,采用隐形井盖,雨水边井饰以莲花图案,呼应邻近的天宁寺;在‘仓河筷儿桥’段,则将运用地面铺装艺术手法,重现已消失的历史景观,唤醒城市记忆。”

由于这些街巷空间狭窄,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施工方特别采用了分段改造策略:即当天开挖一段,各项改造同时进行,做到当天开挖,当天埋管,当天回填到位。同时,针对居民的用水问题,接入临时管网。

“空间受限加上分段施工,改造难度陡增。”刘勇介绍,“每段施工前我们都进行详细勘测和推演,确保高效率高质量。”

目前,胡家园巷、寺街、掌印巷都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其中,胡家园巷管网改造完成60%,并启动石材铺装;寺街、掌印巷管网改造分别完成40%和20%。西南营巷整体设计已完成,即将进场施工。

守护记忆

2个地块4处院落保护修缮

寺街、西南营的建筑,既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城市记忆的生动见证。然而,历经岁月沧桑,部分建筑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近年来,崇川区秉持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的思路,持续保护修缮腾空的历史建筑。金沧江纪念馆、南关帝庙明清建筑群等一批历史建筑陆续焕发新颜。

“今年,我们将继续对寺街S13地块、西南营X07地块以及西南营34号、掌印巷31号、掌印巷32号、寺街61号等4个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 崇川文旅公司建设科科长范新峰介绍,“其中,寺街S13地块和西南营X07地块包含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西南营34号、掌印巷31号、寺街61号分别为包壮行故居、徐宗幹故居、管仲谦故居;掌印巷32号则是体现典型南通地方特色的院落。”

在寺街61号管仲谦故居修缮现场,脚手架林立,工人们正为梁架编号、清理旧砖瓦,一派忙碌景象。

“我们的保护性修缮,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的理念,力求不改变建筑原有的形制、结构和历史特征。”范新峰强调,“保存完好的构件一律保留,损坏部分则采用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复或更换,目标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程度的历史风貌还原。”

据悉,此次修缮的建筑大多存在屋面破损漏雨问题,因此首要任务是屋面出新和防水改造,其次是主体结构加固与墙面出新等。“所有因修缮拆卸下来、尚能使用的构件,都会进行标号,确保后续精确复位;不需拆卸的,也将进行保护处理。”范新峰介绍,“例如管仲谦故居这根银杏木横梁,颇为珍贵且保存良好,我们就完全保留原状,后续仅会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与基础设施改造类似,街区历史建筑的修缮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要难点在于部分建筑年代久远,相关资料缺失,给还原原始风貌带来困难。”范新峰透露,“我们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走访老街坊、请教古建筑专家等多种途径,尽可能收集信息来确定原貌。

以管仲谦故居为例,损毁严重,仅剩梁架结构,我们联系其后人获取老照片才确定格局。”此外,为了更好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在狭小的施工场地内,施工方调集了小型机械设备,分区域、分阶段施工;并专门寻找掌握传统技艺的师傅参与修缮技术的把关与指导,尽最大限度保证施工工艺上的一致性。

业态焕新

第二批6家新店即将亮相

漫步寺街,更多惊喜映入眼帘:又一批快闪小店正在热火朝天施工中。

业态的培育与发展,是街区活力焕新的重要一环。今年元旦期间,三三书店、柒柒文创、山麦蓝、咖魁等首批8家文化味与潮流感兼具的快闪店亮相寺街、西南营,成功吸引了市民游客,让老街“活”了起来。

为加快业态导入,进一步推动保护与利用相协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并举,今年上半年,崇川又迅速招引确定了第二批6家小店。

这6家小店均选址寺街,面积在24平方米至90平方米不等,涵盖文创、饰品、茶饮、甜品等多个领域,业态上延续了文化味、烟火气、潮流感。

与第一批小店不同的是,这次的6家小店在打造形式上有所创新:店铺主理人可以深度参与设计装修。“这种模式降低了试错成本,提升了经营适配度,可实现主理人定义空间、空间反哺主理人的良性循环。”崇川商旅集团投资发展部副部长龚楠解释道。

玻璃制作的玫瑰花、圣诞树……作为国家非遗项目的“灯工玻璃”,因为上手快、设备简易等特点,近年来在年轻人中十分“出圈”。此次招引的Echo,就主要专注“灯工玻璃”的DIY体验制作。其主理人孙佳佳是南通人,四年前在浙江宁波开店成功后,一直希望将该非遗技艺带回家乡。“我将用心打造这个特色空间,为家乡年轻人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孙佳佳信心满满地说道。

目前,6家小店的装修改造已近尾声,预计国庆节前后完成内装对外试营业。届时,它们将与首批店铺串点成线,进一步释放老街的时尚新活力。

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随着“点亮寺西”工程的有序推进,这里的历史建筑将逐步得到高质量保护,历史文脉同步实现更好赓续,消费业态也将日益丰富。一个城市文脉与市井烟火相融、新潮业态与千年底蕴辉映的寺街、西南营,将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