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意征集及意见反馈
  • 征集主题:

    关于征求《关于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 征集时间:

    2025年09月01日 - 2025年10月01日

  • 征集单位:

    市水利局

关于征求《关于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坚定落实河长制,加快建设现代水网,市水利局结合南通实际,起草了《关于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在10月1日前提出:

1.电子邮箱: sljfgc@126.com。

2.通过信函方式请将意见寄至:南通市崇川区世纪大道6号南通市水利局政策法规处(邮政编码:226018)。

附件:《关于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南通市水利局

2025年9月1日

关于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河长制改革,充分发挥河长制制度优势,统筹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和岸线保护,深入实施区域治水,加快建设现代水网,全域打造幸福河湖,以高水平治水兴水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夯实河长制工作机制

(一)完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实行河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确保责任不落空、工作不断档。市、县(市、区)、镇(街道)级总河长由同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对区域内河道保护治理负总责,协调推进各级河长履职,“一河一策”落实幸福河道建设任务。市水利局负责履行市河长办日常工作职责,市生态环境、住建、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分别担任各市级河长联系部门,协助做好市管骨干河道治理保护工作。

(二)加强河长履职。各级河长应当定期或不定期采取现场实地察看、无人机巡查、听取情况汇报、视频连线等方式开展巡河调研活动,及时协调解决河湖管理和保护中的问题,抓好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个清单”落实。充分发挥镇村基层河长前哨作用,加强责任河道日常管护情况,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乱垦乱种等行为及时劝阻、制止,并推动问题整改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报告上级河长或河长制办公室、有关部门(单位)。持续组织开展河道清障、河面清洁、河坡清理“三清”行动。市县两级河长要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现场办公,协调统一各方意见,研究问题整治措施,明确问题整治要求。

(三)强化部门协同。市河长办要加强日常调度、督办交办、跟踪问效,加大与攻坚办、联系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生态环境、住房建设、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治水的主要部门及河长联系部门要发挥各自专业特长、领域优势,主动靠前、联动配合,推动河湖治理齐抓共管。

二、把握治水兴水重点任务

(四)筑牢水旱灾害防线。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增强应对极端暴雨的韧性。夯实防洪工程体系。实施江海堤防提标建设,流域防洪逐步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提高沿江沿海引排能力,推进北凌新闸拆建、碾砣港枢纽、塘芦港枢纽、九圩港泵站能力提升等工程;补齐区域防洪短板,完善里下河圩区、沿江圩区、九吕和通启高低水系控制线;提高河网引排调蓄能力,加快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实施农村河道疏浚贯通,构建互联互通、引排蓄调控自如、生态良好的农村河网水系。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抢险救灾能力。压实防御责任,完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健全统一调度、分级管理、运行高效的调度指挥机制,增强极端暴雨、特大干旱、重大险情灾情等应对处置能力。强化交通、通信、供水、能源等重点领域防洪抗灾能力建设。强化洪涝灾害风险防控和系统评估。

(五)全力攻坚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推进污水处理厂管网互联互通和排查修复,加快构建厂网一体、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遇有强降雨天气预警时,预降污水处理厂调节池和管网液位高度,最大限度收集处理城镇污水,尽量减少溢流、混流等问题。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农田退水资源化利用设施效能,最大程度减少农田退水进入骨干河道。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扎实开展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污染等专项治理,强化养殖尾水监管,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深入细致开展涉水污染源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各类偷排、超排违法违规行为。

(六)持续推进区域治水。持续推进区域治水扩面增效,根据片区水系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引排连控工程,到“十五五”末,区域治水全域覆盖,全面改善平原河网水动力条件,形成引排有序、自然活水新格局,构建以沿江沿海堤防和骨干河道为“纲”,以九大治水片区为“目”,以控导工程为“结”,系统完备、安全可靠,调控有序、自然活水,智慧高效、生态美丽,全域一网、城乡一体的江海平原现代水网。大力推进现代水网和航道网“两网”融合,有序推进内河航运发展。不断强化“防洪排涝优先、畅流活水常态化”的“两利”调度运行机制,跨区域、上下游联动引排,强化按需调水、有序分水,促进大小河道常态有序流动,扩大水环境容量,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网水环境质量,促进国省考断面持续稳定达标。

(七)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完善水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依法依规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取用水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取用水行为,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推动工业节水减排,提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城镇节水降损,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加强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及海水淡化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推进节水基础和创新应用技术研究,围绕高效循环用水、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突破。结合区域治水逐步推广农村排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保障粮食生产。

(八)全面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沿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巩固沿江沿海生态带建设成效,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科学推进长江沿线造林绿化,因地制宜推进“南通之链”“缤纷百里”生态廊道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实施“国家山水工程”。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确保水源涵养区“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坚持并不断完善休禁渔制度,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加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保护修复重要栖息地,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结合“林长制”,因地制宜开展沿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按照宜宽则宽的原则,实施河流岸线绿化工程,推动骨干河道岸线绿化全覆盖。

(九)严格管控水域岸线。不断加强长江岸线管理,开展长江岸线利用监测评估,建立沿江生产型企业“一企一档”,持续开展沿江岸线占用问题排查整治,确保存量问题逐步清零、新增问题动态清零。重点推进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长江岸线利用问题整改,确保按时整改到位。深入推进河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严格涉河建设项目许可监管,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和执法监管力度。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成果,将河道管理范围内不稳定利用耕地逐步调出,维护河湖空间完整、功能完好。

(十)数字赋能河湖管理。按照“明确重点、分期建设、精准集成”的思路,突出城市(集镇)和全市骨干河道两大重点,建设精准集成、覆盖全域的数字孪生水网,实现由传统水利工程向数字水利孪生的转变。推进市县两级主要水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着力提升现代水利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构建以全市域智慧调度中心,各县(市、区)调度分中心、重点涵闸管理所为主的“一主九副多点”的智慧管控体系,提升水利工程调度水平,保证水利工程效能发挥,更好应对极端天气考验。充分发挥南通市长江堤防精细化管理系统作用,对侵占岸线问题智能识别、预警预判,实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十一)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传承弘扬以江河为纽带的水文化,推动建立贯通古今、繁荣发展的水文化体系。深入挖掘长江、运河、黄海等江海治水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水利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活性利用,让水文化“活起来”,延续江河文脉,讲好河湖故事。利用博物馆、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资源,加强张謇治水精神、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等宣传教育,通过与科技融合创新,不断丰富数字化展示阐释手段,让治水文化走进大众。打造沿江沿河沿湖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主题公园,为人民群众提供河湖岸线无障碍通道和集游憩、休闲、文旅功能一体的河湖滨水空间。积极推进水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水文化品牌,有序发展水上运动项目,加快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以裤子港“小洱海”、通州湾灯塔等网红打卡地为载体创造各类新业态、消费新场景。

(十二)全域打造幸福河湖。围绕“美丽江苏、南通样板”建设目标,推进生态幸福河道、城市河道公园建设,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美丽幸福河道。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河道疏浚整治、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等,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水问题,努力改善群众身边的水环境,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水生态资源。建立健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幸福河湖建设与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居民增收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扶持“河湖+”融合发展产业和项目,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更好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十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分类施策。持续做好通航的三级以上河道的“市场化运营、机械化保洁、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镇村河道的管护责任,提高已建成的幸福河、生态河及农村居住河、集镇区河道管护标准,实行管养分离,以管促养、以养提质,提高频次和档次,提升河道管护专业化、规范化水平。针对面广量大的农村河道,总结推广已形成经验做法,探索“以河养河”新模式,充分挖掘水面、岸坡经济价值,建立河湖保护者受益、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和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反哺河湖管护机制,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目标共赢。激发群众力量。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主动性,激发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让群众成为河道管护的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努力破解农村河道从“要我管”到“我要管”的难题,营造全社会共治、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

完善联合管护、监测、执法机制,着力推进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动员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护河行动,充分发挥公众巡查、监督、评价作用,营造人人参与护水、人人监督治水的浓厚氛围。加强经费保障。结合高标准农田、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等项目,统筹实施区域治水河道水系连通和小型控导工程,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征求稿说明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河长制改革,充分发挥河长制制度优势,统筹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和岸线保护,深入实施区域治水,加快建设现代水网,全域打造幸福河湖,以高水平治水兴水保障全市高质量发展,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关于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共包括夯实河长制工作机制、把握治水兴水重点任务、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三部分。

我要提议
称:
号:
码:
意见列表
意见 昵称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