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健康工程
来源: 南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12-08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全市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均期望寿命由2010年的78.9岁上升到2015年的79.9岁,“十二五”期间增加了1岁,曾严重影响我市居民身体健康的乙型肝炎、霍乱、伤寒、痢疾、流脑、乙脑、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等甲乙类传染病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筹资提标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5年,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550.00元,较2009年增长了3.58倍;各级财政累计补助430元,较国家要求财政补助360元的标准高出70元;农民个人缴费120元,目前已全部筹集到位。截至目前,我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6%,“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重大疾病救治保障由2011年的8个病种扩大至2015年的22个病种,住院实际补偿比由2011年的32.26%上升到2015年的72.57%,上升了124.95%。

(三)建立农村居民重大疾病保障专项基金。我市自2013年起海安县、通州区试点开展大病保险工作,至2014年底,以县(市、区)为单位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人群覆盖率达到99.6%。按照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的5%筹集大病保险基金,补偿起付线为1.50万元,实行分段补偿政策,最高限额每人每年15万元。目前,累计理赔大病患者58279人次,人均补偿大病保险基金660.90元。

(四)促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筹资提标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5年,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50元以上,较国家要求人均40元标准增加了至少10元。按照分级服务的原则,我市将适于村级开展的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资料入户、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由乡村医生承担,预计年底将48%以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用于支付乡村医生劳务报酬,人均增加7元,较国家要求新增5元的标准高出2元。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电子建档640.13万份,建档率87.71%;预防接种证建证率100% ,乙肝疫苗等11种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传染病报告及时率100 %;累计管理高血压患者96.33万人,规范化管理率92.42%,控制率58.16%;累计管理糖尿病患者25.17万人,规范化管理率91.54%,控制率54.50%;累计管理65岁以上老人123.01万人,管理率98.98%,已完成本年度体检104.72万人,体检率82.21%;累计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94万人,规范管理率98.09%;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8.65%;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98.37%。

(五)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着力完善县级医院、区域性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个层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县级医院,明确其县域内医疗中心定位,加快提档升级步伐,12所县级医院中有5所(海安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启东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如皋市中医院)建成了三级医院;对区域性中心医院,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在中心镇建立服务一定半径的中心卫生院,支持创建二级综合医院(目前已建成17所);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重点推进标准化建设、示范化建设,全市共建成205所卫生院(含民营乡镇医院126所),实际开放床位8573张,人均拥有乡镇卫生院床位1.33张,床均业务用房面积50.0m2以上;政府举办的79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100%,累计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40所,实现了每个乡镇拥有一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目标;建有村卫生室1587所,建设达标率100%(室均使用面积120.0m2以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卫生室全覆盖。

(六)开展农村改水改厕项目。一方面,农村改厕成绩显著。落实改厕配套经费,规范改厕技术标准,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进度,确保完成中央和省下达的农村改厕项目。“十二五”期间共完成89.8万座农村无害化改厕,普及率在“十一五”期间44.09%基础上上升了42.9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182.3万户,普及率86.99%。2014年,市财政局与市爱卫办共同委托第三方对农村改厕实施评估,完成了2006-2013年农村无害化改厕绩效评估工作,全省首家。另一方面,城乡生活饮用水监测全覆盖。各地在获得国家和省专项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资金。如东、海安坚持对所有水厂每月一次监测,通州每两月一次监测频次。所有县(市、区)均建立了监测结果通报制度,将饮用水监测结果以简报形式报送相关部门以引起足够重视,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技术依据。全市75个乡镇实现水质监测乡镇、水厂100%全覆盖,每个乡、镇设不少于4个监测点,全年不少于8份水样,水质合格率达96.79%,在“十一五”70.1%基础上上升了26.69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9.5个百分点,全省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