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程
来源: 南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12-11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筹资提标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5年,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50元以上,较国家要求人均40元标准增加了至少10元。按照分级服务的原则,我市将适于村级开展的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资料入户、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由乡村医生承担,预计年底将48%以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用于支付乡村医生劳务报酬,人均增加7元,较国家要求新增5元的标准高出2元。截至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电子建档640.13万份,建档率87.71%;预防接种证建证率100% ,乙肝疫苗等11种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传染病报告及时率100 %;累计管理高血压患者96.33万人,规范化管理率92.42%,控制率58.16%;累计管理糖尿病患者25.17万人,规范化管理率91.54%,控制率54.50%;累计管理65岁以上老人123.01万人,管理率98.98%,已完成本年度体检104.72万人,体检率82.21%;累计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94万人,规范管理率98.09%;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98.65%;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98.37%。全面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地及时落实地方配套经费,确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人均补助不低于500元,农村妇女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项目人均补助标准24元,妇女“两癌”检查人均补助不低于173元。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育龄妇女孕前及孕早期增补叶酸保持在100%。全面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孕产妇HIV、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均为100%。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两癌”筛查任务,2015 年我市“两癌”筛查任务为17.80万人,实际筛查21.38万人,累计确诊宫颈癌79例,乳腺癌97例。

2、卫生监督协管:着力加强基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网络。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自上而下逐层制定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考核细则,着力规范基层卫生监督协管行为。各县(市、区)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与执法满意度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卫生监督分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基层卫生监督协管员工作落实、信息上报、文书质量进行了督查。通过制定具体考核指标,促进协管服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考核方法注重工作实绩和档案资料,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划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有力推动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落到实处。各地紧扣卫生监督协管服务项目规范,强化工作措施落实,推动卫生监督协管项目各项工作序时完成,卫生监督协管事件(线索)及时上报,信息报告率100%。

3、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我委会同市残联,对相关地区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筛查,并为3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主城区三家残联机构,共筛选病人300余人,其中崇川区有5人,港闸区有54人,开发区有41人符合手术条件,免费接受了光明工程白内障手术。如皋、如东两地也通过各种途径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筛查,保证了该项目工作按序时进度完成。

(二)实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

1、艾滋病防治呈现低流行态势:从1998年我市发现首例归口管理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起,到2015年,全市累计发现和接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729例,其中已死亡281例,正在随访管理的1421例,查无此人27人。艾滋病人病死率为8.4%,比2010年的18.9%下降了55.6%。一是抓好监测检测覆盖面,提高病例发现能力,健全艾滋病监测和咨询检测服务网络;二是抓好综合干预覆盖面,减少二代传播风险,落实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综合干预;三是抓好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可及性。

2、结核病防治项目。2011年以来,共登记和治管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7,086例,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4,533例。2014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为46.51/10万,比2011年53.18/10万下降了12.54%,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为95.99%,耐多药结核病人发现率70%,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成功治愈率62%,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达到99.64%,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率、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结核病筛查率均达到100%。 “十二五”期间,各级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调配合,加强对结核病患者发现、报告、诊治、管理等各环节工作质量的检查指导,促进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肺结核患者诊治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市疾控中心还通过自主研发基层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基层结核病防治工作流程,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基层结核病防治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提升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水平和在全国的知名度。

3、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项目。十二五末,10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0.5%,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5,88%, 达到全人群乙肝抗原携带率低于6%的标准。主要工作措施:一是动员部署。市卫生局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实施方案,及时开展培训,开展自查工作,对我市乙肝疫苗进行查漏补种;二是数据汇总。对我市101个乡镇共调查4242名,其中两岁组儿童走访调查2288名,三岁组调查1954名。走访调查4242名儿童中,有预防接种证人数为4242名,建证率100%;有接种卡人数为4240名,建卡率为99.95%。乙肝首针乡镇达标率为82.18%;四是督查复核。流动儿童乙肝疫苗在出生地未种,来我市登记时,已经超过规定时限导致乙肝首针及时接种不达标,为此市疾控中心进行了统一补种;五是积极整改。切实加强补种工作,不断消除未种盲区。

4、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南通市历史上属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区,共有崇川、港闸、海安、如东、如皋、通州和海门等7个县(市)区54个乡(镇)436个流行村,累计钉螺面积8994.13万平方米、累计血吸虫病病人26405人,通过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1998年我市已达到原卫生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五年来,我市按照“夯实基础、严控源头,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开拓创新、扩大成果”的思路,积极落实查灭螺、查治病各项措施,切实开展螺情监测、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下降。共完成钉螺调查面积9175.551万平方米,完成率为134.9%,完成药物灭螺和药物巩固灭螺面积25.278万平方米,完成环境改造灭螺面积56.41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数。完成人群血清学查病45699人,其中14岁及以下学生1330人,流动人员15429人,完成率为82.2%,血清学阳性62人。粪检人数为18980人,结果均为阴性。

5、免疫规划项目。全市共有预防接种门诊130家,验收达标率100%,其中55家建成为数字化门诊,验收达标率100%。截止2015年9月30日,以街道(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7.46%,与2013年、2014年同期相比,均维持在97%以上的高接种率水平,与“十二五”末期指标90%相比,高7.46个百分点,到2015年底,国家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7%以上,麻疹疫苗接种99.01%,达到省定标准,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大力推进网上预约,延长门诊时间,方便了接种对象;做好查漏补种和脊髓灰质炎补充免疫工作;集中组织秋季新入学入托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防控与监测,AFP、麻疹等相关疾病保持高接种率低发病率的态势;严格疫苗管理,优先使用第一类疫苗,规范使用二类疫苗使用;开设家长课堂,提高家长参与度,提升接种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特色亮点:率先推进数字化门诊建设。在全面推进规范化门诊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2013年,将数字化门诊建设列入十大卫生便民惠民举措之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免疫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市共有预防接种门诊130家,其中56家建成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全面实现“三个系统”全覆盖。2014年,在全省首提并实现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冷链即时监控系统和预防接种门诊视频监控系统”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全年开设家长课堂。全市所有预防接种单位开设 “家长课堂”,进行宣传教育,全年开课均达6次以上,保证每位儿童家长都能参加1次听课,充分保障了儿童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6、消除疟疾实现预期目标:2011~2015年,共完成发热病人血检数24万余人,血检阳性243人,阳性率0.1%,发现251例疟疾病人,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按照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和《南通市消除疟疾实施方案(2010-2020年)》的目标,我市按序时开展和落实了对各地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工作,2013年启东市率先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工作,2014年崇川区(含开发区)、港闸区和如东县,2015年通州区和海门市通过省级考核验收,预计2016年海安县和如皋市及南通市通过省级考核。

7、其它重点传染病防治项目。“十一五”末,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23.71/10万。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均为100%。截止2014年底,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14.09/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均为100%,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疫情得到及时处置。(1)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少传染病流行危险因素,不断加强疫情信息收集、处理,提升疫情走势研判能力;(2)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及诊断和处置能力,降低流行危险因素,将霍乱、甲肝、伤寒、出血热、狂犬病等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3)有序有效处置传染病疫情。强化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与处置,遏制手足口病疫情上升趋势,巩固基本消除麻风病、消除丝虫病工作成果。

8、重大地方病防治项目。2000年,我市达到了《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之后,经过十年防治成果巩固工作,不断加大监测的力度,各个县市区在地方病防治“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期间均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达标县。认真开展碘盐加工及零售层次食盐碘含量监测工作,共完成了11916份居民户碘盐监测工作,全市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8%以上。开展了全市第七次碘缺乏病病情调查工作,共完成8~10周岁1500名学生、600份育龄期妇女的尿样和600份盐样的采集和检测工作。市及7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的盐碘、尿碘、水碘的实验室质控工作在每年的省碘缺乏病外质控考核中均为合格。

9、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全市共发现高血压患者101.41万例、糖尿病患者25.67万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1.4%和57.9%,知晓率均达90%,高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为59.2%、54.2%,与2013年、2014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均超过国家“十二五”规划40%的目标。预计到2015年底,分别达到85%和60%,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95%。工作措施:切实加强慢病综合防控工作,进一步健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不断完善综合防控策略措施,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慢性病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出台了“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定期开展职工体检”等支持性文件,推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发现工作;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利用“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咨询台、义诊台、发放宣传折页、开展讲座,并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方式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认识,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能力;着重强化业务培训。各级疾控机构,将慢性病患者管理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开展逐级培训,市、县、乡级每年不少于1次。

10、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全市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9所,精神科床位1110张,精神科注册医生120人,护士数300人。市卫计委大力推进市、县精防机构建设,市四院扩建项目已列入市政府2015年的重点工程;海门市、启东市、通州区、如皋市、海安县等地投入专项资金,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市卫计委成立了一把手主任担任组长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技术指导组,明确市四院为技术支撑单位,市疾控中心为协作管理单位。每年组织两次对各地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督查考核,系统自动进行综合评分与排名,实现了考核管理的科学化。各地对于已经纳入系统管理的病人,每年至少随访4次。我市制定了卫生、民政、残联、公安、财政、新农合、医保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做好业务技术培训持续开展“解锁工程”。全市共解锁85人。成立了南通市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16896866,成立10余年来接受心理咨询近7万人次。“十一五”末,全市累计发现、录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00人。 2012年,我市全面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以来,检出率和管理率均逐年上升。2014年底,全市累计发现、录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7991人,检出率4.03‰,管理率95.91%,患者稳定率83%。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现、录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1455人,检出率4.09‰,管理率95.56%,处于全省领先。

(三)实施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改善项目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项目。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年度目标人群覆盖率85%以上。落实计划生育免费服务政策,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风险评估、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制定实施《南通市产前诊断与产前筛查工作实施方案》《南通市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实施方案》,严格技术准入,规范筛查流程,明确高危人群管理及随访工作要求,确保防治效果。截至目前,全市新生儿访视率99.49%、0-6岁儿童健康系统管理率98.65%、产后访视率98.86%、建卡率99.74%,早孕检查率98.76%、孕产妇健康管理98.37%,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控制为1.88/10万、2.62‰和3.99‰以下。

2、妇女病防治项目。全面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地及时落实地方配套经费,确保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人均补助不低于500元,农村妇女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项目人均补助标准24元,妇女“两癌”检查人均补助不低于173元。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育龄妇女孕前及孕早期增补叶酸保持在100%。全面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孕产妇HIV、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均为100%。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两癌”筛查任务,2015 年我市“两癌”筛查任务为17.80万人,实际筛查21.38万人,累计确诊宫颈癌79例,乳腺癌97例。

3、职业健康改善项目。目前,我市共有15家医疗卫生机构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其中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包括门诊部和开发区分站两个地点开展体检工作,协助职业性体检的有微生物检验科和理化室检验科两个科室,2014年中心职业性体检人数3.5万左右。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直非常重视职业性健康体检工作,持续加大专业人员配备以及体检软、硬件的投入,目前参与体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人,体检项目涵盖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目标疾病,并投入使用了新版体检软件。2014年全省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质量监督检查中,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的各项指标均明列前茅,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4、流动人口健康改善项目。市政府出台《南通市居住证管理办法》,明确了流动人口十四项权利。2015年,全市发放《流动人口婚育证明》1.6万份,查验婚育证明3.4万人次,查环查孕4.8万例,实施免费四项手术近3000人次,提供生育第一个子女服务登记393人次,提供生殖健康检查服务近5000人次。在流动人群较集中的场所增设避孕药具免费供应点,建立起“计生药具500米服务圈”,提高了流入育龄群众免费避孕药具的可及率。强化流动人口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

(四)实施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工作项目

1、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成效明显。市区组织开展以“九整治、五规范、一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环卫保洁一体化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四位一体”综合管理成效明显。村庄环境整治全省前列,规划布点村庄全部达到星级康居标准,其中“三星级康居乡村”61个。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市、区),国家生态乡镇覆盖率达到97%。全面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提升。

2、医疗安全行动项目。每年均开展患者和受检者放射防护规范化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放射诊疗机构患者和受检者防护用品规范化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召开县(市)区放射卫生监督工作会议,部署整治工作;开展放射诊疗机构法律法规宣贯培训,培训放射卫生法律法规。经过整治,目前全市患者和受检者医疗照射防护率达80%以上;认真开展全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工作,建立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指导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加强临床科室技术指导,严格落实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品种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大相关指标控制力度、定期开展监测与评估、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严格医师处方权限和药师调剂资格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建立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完善奖惩制度。同时,结合实际、及时总结,积极推进创新举措,通过创新处方公开点评模式,开展住院医嘱院外点评工作,建立质控数据定期上报制度,落实细节管理等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医疗机构实现100%安全注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4.6%、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32.47%,均达到活动目标(不超过60%和40%),较2014年下降十个百分点。

3、烟草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全市510家卫生计生机构全面建成无烟单位。2015年,市爱卫办协调沟通市烟草专卖局,印制了10.7万份禁烟标志,并将处罚金额20-50元、12320举报电话印制于禁烟标志上,张贴于全市各公共场所。2014年5月,市区开出了全省首张公共场所禁烟罚单,相关信息被《健康报》、省政府办公厅简报、新华日报等争相报道。全市上下联动,12个部门联合督查,一个月督查2696个单位。国家卫生城市复查10个督导组有4个组(综合督查组、健康教育组、公共场所组、城郊组)将控烟纳入督查重点内容予以打分排名,推进了我市禁控烟工作进程。

4、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促进示范县(市)区3个,占全省1/5。建成一批健康促进示范企业,健康促进示范乡镇37个。开展预防重大疾病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强化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目前,人均食盐摄入量每日控制在10克以下,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超过35%,18岁以上成人每年血压测量率和35岁以上成人每年血糖测量率超过70%。

5、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全省领先。广泛开展健康城市(镇、村)、健康单位建设,积极推进公民健康素养和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村(居)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19.04%,在“十一五”8.79%基础上上升了10.2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