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调查结果
关于《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问卷调查的结果反馈
来源: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1-03-11 字体:[ ]

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21年1月22日—2021年2月28日开展了《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问卷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一、调查结果

1.您的年龄段?


image.png


2.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image.png


3.您的职业是?


image.png


4.您在南通居住时间?


image.png


5.您在南通居住的片区是?


image.png


6.您知道南通是什么时候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吗?


image.png


7.您认为南通最为独特的历史文化有哪些?(最少选择两项)


image.png


8.您认为南通最重要的文化地标/片区有哪些?(最少选择3项)


image.png


9.您认为南通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最少选择3项)


image.png


10.您对南通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是否满意?


image.png


11.您认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最多选择5项)


image.png


12.您认为南通老城(濠河以内)是否需要进行建筑高度控制?


image.png


13.您认为南通老城应优先进行以下哪些工作?(最多选择3项)


image.png


14.您认为寺街、西南营街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最多选择5项)


image.png


15.您认为唐闸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最多选择5项)


image.png


16.您对南通当前历史文化展示利用是否满意?


image.png


17.您认为南通历史文化展示利用上有哪些明显成绩?(多选题)


image.png


18.您认为南通应如何继承和发扬张謇文化?(多选题)


image.png


19.关于南通历史文化展示利用,您希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多选题)


image.png


20.关于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您希望加强以下哪些工作?(多选题)


image.png


21.关于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您希望加强以下哪些工作?(多选题)


image.png


22.您认为如皋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是?(多选题)


image.png


23.您认为南通市域历史村镇的理想发展方向可以是?(多选题)


image.png


24.您以前是如何了解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信息?(多选题)


image.png


25.您希望通过什么途径参加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活动?(多选题)


image.png


二、总结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参与者在南通居住时间基本都在10年以上,占77.97%。调查参与者中有94.92%的人年龄在18-6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大专及以上的占98.31%;职业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职员为主,分别占23.73%、16.95%、27.12%。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45.76%知道南通是2009年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最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第一是张謇兴建“中国近代民族第一城”的近代文化,占比93.22%;第二是与长江入海口相关的江海文化,占比79.66%;第三是古代制盐运盐的盐文化,占比54.24%;第四是通扬运河重要枢纽的运河文化,占比45.76%;第五是苏中重要革命区的红色文化,占比37.29%。另有3.39%选其他。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最重要的文化地标/片区依次是:狼山等五山(83.05%)、濠河(76.27%)、南通博物苑(61.02%)、唐闸、大生纱厂(52.54%)、如皋水绘园(52.54%)、钟楼谯楼(42.37%)、寺街、西南营街区(35.59%)等。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五项是:蓝印花布印染(86.44%)、板鹞风筝(69.49%)、通派盆景(57.63%)、南通仿真绣(42.37%)、童子戏(35.59%)。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有37.29%的人对南通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表示满意,37.29%的人比较满意,16.95%的人表示一般,3.39%的人不满意,5.08%的人不了解。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问题前五项有:历史文化展示宣传不足(67.80%)、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57.63%)、公众参与组织不够(45.76%)、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不足(42.37%)、历史城区街区基础设施落后和新建设与历史风貌不协调(各占40.68%)。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57.63%的人认为南通老城(濠河以内)需要进行建筑高度整体控制,35.59%的人南通老城(濠河以内)需要选取重点区域控制,1.69%的人认为不需要进行建筑高度控制,5.09%的人无所谓。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老城应优先进行的工作前三项有:改善交通服务(57.63%)、改善居住环境和住房质量(55.93%)、增加文化展示体验场所(49.15%)。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寺街、西南营街区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前五项有:居住环境和设施较差(54.24%)、历史文化展示不足(54.24%)、建筑改造不当,风貌破坏过多(40.68%)、居民外迁太多,活力不足(37.29%)、缺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30.51%)。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唐闸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前五项有:工业建筑利用方式单一(50.85%)、对老建筑修缮改造不当(44.07%)、对工业遗产及工业城镇展示不足(42.37%)、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落后(37.29%)、对运河文化展示不足(32.20%)。

本次调查参与者中40.68%的人对南通当前历史文化展示利用表示比较满意,27.12%的人表示一般,25.42%的人满意,3.39%的人不满意,3.39%的人不了解。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历史文化展示利用明显成绩依次是:张謇文化展示传播(86.44%)、开设各类主题博物馆(61.02%)、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44.07%)、历史山水景观和格局的呈现(33.9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28.81%)、文化标识设置(16.95%)。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继承和发扬张謇文化的方式依次是:开办有关张謇文化的培训(69.49%)、加强对唐闸工业城镇、海门三厂的保护和利用(67.80%)、加强南通博物苑区域的博物馆建设(57.63%)、保护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38.98%)、复兴桃坞路模范街(35.59%)、加强近代垦牧文化的保护和展示(28.81%)。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关于南通历史文化展示利用希望加强的工作方面依次是:增加主题性展览场所(62.71%)、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61.02%)、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49.15%)、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方式更灵活(42.37%)、挖掘更多城市文化特色并展示利用(42.37%)、组织城市文化展示路线(28.81%)。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关于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希望加强的工作方面依次是:保护修缮历史建筑(72.88%)、增加文化展示功能(61.02%)、改善居住品质(49.15%)、增加文化活动组织(27.12%)、引入商业休闲功能(22.03%)、其他(1.69%)。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关于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希望加强的工作方面依次是:加强近代工业城镇的特色展现(67.80%)、加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61.02%)、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44.07%)、改善与南通主城的交通联系(40.68%)、改善旅游配套服务(40.68%)、其他(1.69%)。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如皋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是:水绘园、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57.63%)、如皋“双河环城,外圆内方”的城市格局(42.37%)、东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13.56%)、其他(3.39%)。

本次调查参与者认为南通市域历史村镇的理想发展方向可以是:民俗休闲(59.32%)、旅游参观(40.68%)、维持居民居住(15.25%)。

本次调查参与者以前是通过以下渠道了解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信息:博物馆参观学习(79.66%)、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52.54%)、熟人讲述或本人从事相关工作(42.37%)、参加遗产日、博物馆日等公众活动(37.29%)、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媒体(28.81%)、社区宣传(10.17%)、其他(1.69%)。

本次调查参与者希望参加南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活动的途径有:政府组织的遗产日等活动(62.71%)、参加历史文化公众体验活动(62.71%)、参加历史文化保护志愿者(44.07%)、保护规划公示时候提出意见(38.98%)、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发表意见(30.51%)、社区历史文化研讨会(27.12%)、相关建设的意见征询会(10.17%)、市民信箱(6.78%)。

三、相关建议

1.加强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采用多媒体、多渠道,对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各类文化遗存、相关保护政策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并提供“遗产日”、“公众体验活动”、“志愿者活动”等途径,形成全社会关心、共同参与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

2.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弘扬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南通以五山、濠河为主的城市山水环境和“一城三片”的城市整体格局风貌,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重要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挖掘和传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张謇及近代文化、江海文化、盐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南通城市特色文化,擦亮“中国近代民族第一城”的名牌。

3.创新保护发展思路,提升名城保护利用水平。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合理利用、活化功能,充分发挥名人故居、近代工业遗存等各类遗产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鼓励保留原有居住功能,增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内生动力;通过优化交通、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提升街区的宜居宜游性,促进名城保护与民生改善、旅游发展有机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