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要闻

生态环境部门探索形成“五个一”工作模式,实现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用心用情让环境信访“事心双解”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6 字体:[ ]

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生态环境部门致力解决的关键议题。我市生态环境部门探索形成“五个一”工作模式,努力实现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置,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炉夜话”巧解民生难题

“现在终于能睡个好觉了!”日前,海门街道某小区居民王先生面对回访的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发出了这样一句朴实而真挚的感慨。此前,他长期饱受楼下车库家纺加工作坊的噪声困扰,多次沟通无果后,只得求助于投诉。

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政府的“心头大事”。海门生态环境局联合街道办主动靠前,将“信访桌”直接搬到群众家门口。10月的一天傍晚,在小区物业中心,一场“围炉夜话”悄然举行。当事人、经营户、社区网格员及“法律明白人”围坐一堂,坦诚沟通。王先生细数噪声对睡眠的严重影响,经营户也道出谋生的难处。生态环境工作人员没有简单执法,而是从民生角度明确噪声扰民事实;“法律明白人”则从相邻权角度耐心释法说理,平衡双方权益。

经充分协商,当晚达成方案:经营户承诺在车库内加装隔音棉、更换降噪门窗、主动调整作业时间,避开夜间及午间休息时段。王先生担任“环保监督员”跟进整改。在海门生态环境局与街道办的全程跟踪指导下,整改快速完成,噪声问题得到解决。

“围炉夜话”持续回应着不同类型的民生关切。面对当地五七河—厂东河流域水质异常、省考断面超标的难题,海门三厂街道连夜借此平台,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排查,锁定截污井损坏、水系流动不畅等症结,共同推动资金投入水利工程,让河道重获新生。某碳刷制品厂反复被投诉的污染问题,也通过这一平台得以化解,群众、志愿者与企业面对面协商,推动企业提标改造,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海门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介绍,针对群众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该局建立“五个第一时间”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接收、上报、交办、处理、回复群众诉求,确保诉求不拖延、不积压。打造“环保老舅妈工作室”工作品牌,搭建“围炉夜话”听民意平台,部门主动上门,全程跟踪环境矛盾化解与问题整改。活动中,约请环境纠纷双方、镇村干部、“法律明白人”面对面沟通,联合生态环境、检察、司法、信访等多部门,重点聚焦企业污染、农村沟河黑臭、垃圾乱倒、养殖污染等痛点问题,让群众“有处说理、有处找说法”。

“村居调解室”化解田园烦恼

鸡鸣狗吠曾是田园牧歌的动人音符,承载着浓浓乡愁。然而,随着村民家庭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部分村庄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田园之声”有时成了影响生活品质的生态难题。

今年5月以来,通州生态环境局频繁收到十总镇某个体非规模养殖户噪声投诉。该局积极探索村居调解和噪声治理平衡点,一方面联合镇相关部门研讨解决方案,邀请畜牧专家开展圈养技术培训,引导养殖户用隔音棚、定时投喂等方式减少噪声扩散;另一方面,整合“调解员+村干部+执法员”力量,主动走访,多轮面对面沟通,有效疏导群众情绪,实现“事心双解”。“群众满意才是真达标。”参加调解的村居代表说。

这样的调解智慧在通州多点开花。在兴仁镇,一座曾饱受噪声与粉尘争议的砖瓦厂,经调解室多方协调,转型为60余亩绿色种植基地;在兴东镇,圩亭河陆扶桥段通过座谈推动整治,并纳入民生工程,河水一改往日浑浊。居民刘阿姨欣喜地说:“现在水清岸绿,连空气都带着清香!”

通州生态环境局局长邵向锋说,当地自2022年起全面推广环境信访“村居调解室”,已整合退休老党员、老支书、老教师等村居能人资源,发挥其“熟人熟事”和化解矛盾“润滑剂”作用,构建“村居调解+”多元共治模式,蹚出了一条环境治理与民生保障的新路径。今年,机制再度升级,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纳入环境信访调解体系。

“圆桌对话”聚力疑难杂症

当基层调解遇到涉及多方、专业复杂的“硬骨头”时,一套更系统、更高层级的市级协同机制便开始运转。

“异味没了,心气也顺了。”此前,某小区居民因一家大型新材料公司的异味问题反复投诉。面对这一棘手的“邻避”问题,市生态环境局没有简单处置,而是启动“生态环境圆桌对话”机制,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召开信访座谈会。会上,企业代表详细介绍整改举措,生态环境部门当场公布监测数据,检察机关代表全程监督,环保专家从技术角度答疑解惑。

一场对话,让群众知悉整改进度,也让企业真切感知到居民诉求。最终,这起纠纷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更达到了化解心结的“事心双解”。

这正是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搭建多方对话平台、强化治理合力的缩影。市生态环境局执法监督处处长蒋军告诉记者,我市生态环境部门探索“五个一”模式,即一套科学的信访工作机制、一支精干的信访专业队伍、一个完备的信访办理程序、一个高效的信访信息平台、一套联动的信访攻坚体系,同时针对重大、复杂、疑难的环境信访问题,该局充分借助污染防治攻坚、信访联席会议等机制,推行“生态环境圆桌对话”,邀请信访人、群众代表、企业、检察机关、律师、“三代表一委员”及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环保为民服务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每月确定十余个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事项作为环保为民服务项目,纳入月度重点工作调度、推进,坚持市、县联动,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管理和成果维护,确保处理闭环、群众满意,做到“小事情,暖民心,大作为”。据统计,自2023年8月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已推动294个项目完成整改。同时,全市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公开1151件匿名举报生态环境问题的办理情况,将“双向不透明”变为“阳光操作”。

生态环境部门探索形成“五个一”工作模式,实现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用心用情让环境信访“事心双解”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6 字体:[ ]

当前,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生态环境部门致力解决的关键议题。我市生态环境部门探索形成“五个一”工作模式,努力实现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置,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炉夜话”巧解民生难题

“现在终于能睡个好觉了!”日前,海门街道某小区居民王先生面对回访的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发出了这样一句朴实而真挚的感慨。此前,他长期饱受楼下车库家纺加工作坊的噪声困扰,多次沟通无果后,只得求助于投诉。

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政府的“心头大事”。海门生态环境局联合街道办主动靠前,将“信访桌”直接搬到群众家门口。10月的一天傍晚,在小区物业中心,一场“围炉夜话”悄然举行。当事人、经营户、社区网格员及“法律明白人”围坐一堂,坦诚沟通。王先生细数噪声对睡眠的严重影响,经营户也道出谋生的难处。生态环境工作人员没有简单执法,而是从民生角度明确噪声扰民事实;“法律明白人”则从相邻权角度耐心释法说理,平衡双方权益。

经充分协商,当晚达成方案:经营户承诺在车库内加装隔音棉、更换降噪门窗、主动调整作业时间,避开夜间及午间休息时段。王先生担任“环保监督员”跟进整改。在海门生态环境局与街道办的全程跟踪指导下,整改快速完成,噪声问题得到解决。

“围炉夜话”持续回应着不同类型的民生关切。面对当地五七河—厂东河流域水质异常、省考断面超标的难题,海门三厂街道连夜借此平台,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排查,锁定截污井损坏、水系流动不畅等症结,共同推动资金投入水利工程,让河道重获新生。某碳刷制品厂反复被投诉的污染问题,也通过这一平台得以化解,群众、志愿者与企业面对面协商,推动企业提标改造,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海门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介绍,针对群众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该局建立“五个第一时间”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接收、上报、交办、处理、回复群众诉求,确保诉求不拖延、不积压。打造“环保老舅妈工作室”工作品牌,搭建“围炉夜话”听民意平台,部门主动上门,全程跟踪环境矛盾化解与问题整改。活动中,约请环境纠纷双方、镇村干部、“法律明白人”面对面沟通,联合生态环境、检察、司法、信访等多部门,重点聚焦企业污染、农村沟河黑臭、垃圾乱倒、养殖污染等痛点问题,让群众“有处说理、有处找说法”。

“村居调解室”化解田园烦恼

鸡鸣狗吠曾是田园牧歌的动人音符,承载着浓浓乡愁。然而,随着村民家庭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部分村庄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田园之声”有时成了影响生活品质的生态难题。

今年5月以来,通州生态环境局频繁收到十总镇某个体非规模养殖户噪声投诉。该局积极探索村居调解和噪声治理平衡点,一方面联合镇相关部门研讨解决方案,邀请畜牧专家开展圈养技术培训,引导养殖户用隔音棚、定时投喂等方式减少噪声扩散;另一方面,整合“调解员+村干部+执法员”力量,主动走访,多轮面对面沟通,有效疏导群众情绪,实现“事心双解”。“群众满意才是真达标。”参加调解的村居代表说。

这样的调解智慧在通州多点开花。在兴仁镇,一座曾饱受噪声与粉尘争议的砖瓦厂,经调解室多方协调,转型为60余亩绿色种植基地;在兴东镇,圩亭河陆扶桥段通过座谈推动整治,并纳入民生工程,河水一改往日浑浊。居民刘阿姨欣喜地说:“现在水清岸绿,连空气都带着清香!”

通州生态环境局局长邵向锋说,当地自2022年起全面推广环境信访“村居调解室”,已整合退休老党员、老支书、老教师等村居能人资源,发挥其“熟人熟事”和化解矛盾“润滑剂”作用,构建“村居调解+”多元共治模式,蹚出了一条环境治理与民生保障的新路径。今年,机制再度升级,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纳入环境信访调解体系。

“圆桌对话”聚力疑难杂症

当基层调解遇到涉及多方、专业复杂的“硬骨头”时,一套更系统、更高层级的市级协同机制便开始运转。

“异味没了,心气也顺了。”此前,某小区居民因一家大型新材料公司的异味问题反复投诉。面对这一棘手的“邻避”问题,市生态环境局没有简单处置,而是启动“生态环境圆桌对话”机制,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召开信访座谈会。会上,企业代表详细介绍整改举措,生态环境部门当场公布监测数据,检察机关代表全程监督,环保专家从技术角度答疑解惑。

一场对话,让群众知悉整改进度,也让企业真切感知到居民诉求。最终,这起纠纷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更达到了化解心结的“事心双解”。

这正是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搭建多方对话平台、强化治理合力的缩影。市生态环境局执法监督处处长蒋军告诉记者,我市生态环境部门探索“五个一”模式,即一套科学的信访工作机制、一支精干的信访专业队伍、一个完备的信访办理程序、一个高效的信访信息平台、一套联动的信访攻坚体系,同时针对重大、复杂、疑难的环境信访问题,该局充分借助污染防治攻坚、信访联席会议等机制,推行“生态环境圆桌对话”,邀请信访人、群众代表、企业、检察机关、律师、“三代表一委员”及专家学者等共同参与,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此外,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环保为民服务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每月确定十余个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事项作为环保为民服务项目,纳入月度重点工作调度、推进,坚持市、县联动,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管理和成果维护,确保处理闭环、群众满意,做到“小事情,暖民心,大作为”。据统计,自2023年8月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已推动294个项目完成整改。同时,全市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公开1151件匿名举报生态环境问题的办理情况,将“双向不透明”变为“阳光操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