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要闻

“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开”在群众身边,将建立长效惠民机制——
文化甘霖润江海 艺术沃土绽繁花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7 字体:[ ]

夏夜晚风裹着花香掠过波光,5日晚,南通环西文化广场上的“濠滨夏夜”欢声如潮。由南通大学国际交响乐团带来的《红旗颂》恢宏开场,高音对唱《我爱你中国》深情感人,《歌唱祖国》的熟悉音符流出,全场观众自发合唱……

台上是名家名段的高雅艺术,台下是街坊邻里的笑语欢声,自“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启动以来,这样的文化风景在南通随处可见。一场场精彩演出、一堂堂名师讲座、一项项非遗体验如约而至,深入街角巷陌、乡村广场、商圈市集,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百姓身边。

精准“点单”

送去的都是百姓“心头好”

“过去村里演节目,总是‘我们送什么,群众看什么’,现在是群众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在如皋高新区,街道文化站负责人拿着刚收集的“需求清单”准备下月的演出计划。这种“群众点单、艺术家送单”的服务模式,让艺术不再“自说自话”,而是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有效嫁接,让群众从对文化“被动接受”变“主动参与”,让“茉莉花香”真正飘进百姓心田。

为精准“配送”优质文化资源,南通市委宣传部统筹构建“点单—预报—反馈”闭环机制。“优质文化资源库”首批入库100余项优秀文化产品,既有高质量的演出和展览,也有干货满满的讲座辅导,列出了一张丰富的“文化菜单”。全省率先上线“文化点单”小程序,打通了市民反馈文化需求的通道,根据点单情况,各地通过海报、线上公众号等形式,面向当地群众发布“文化预报”,引来客满堂。每场活动结束后,通过线下回馈单、线上问卷等形式,面向参与群众收集意见反馈,不断盘活文化活动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地一特色,一城一品牌,南通各地纷纷打造特色活动,提高本地文化“精准度”。海安以“茉莉花开·海安之夏”为抓手,将5场主题演出、12项互动活动嵌入核心商圈。从7月省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奥体中心首秀,到8月文联专场“百万评论歌单”的全场合唱,近两个月里,璀璨的舞台灯光不仅照亮了商圈的夜空,更点燃市民消费热情,为海安夏夜注入蓬勃的文化活力。

如东开展“蠙城之夏”文艺演出,“星辰大海”明星摇滚乐队慈善夜邀请水手葡萄、A公馆等10支乐队,连续四晚用音乐为青少年抑郁症群体传递温暖,“三万分之一·每个你都值得被看见”的旗帜在夜空舞动,摇滚的热烈与公益的温情交织,让艺术有了更厚重的温度。

翰墨淋漓的《画说通州》南北艺术家采风作品展极力铺陈“如画之州”的万种风情,原创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架设“南北通州一家亲”艺术桥梁……迈过30载芳华的通州区文化活动品牌“通州之夜”,与时代同频共振,敏锐捕捉城市脉动与人民需求,延续着“让城市的艺术活水流向乡村,让乡村的质朴风情和蓬勃活力反哺城市,在交融中共同繁荣”的生动局面。

场景“破圈”

舞台就在城市的小街角

“带娃听现场版《茉莉花》,比耳机里动人百倍!”海安市民丁文文在奥体中心看完演出,意犹未尽地走进了周边热闹的夜市。“文”火烹出“热”经济,文艺不仅点亮了城市夜色,更催生出文化赋能经济的生动气象。

蓝印花布、沈绣、通作红木小件……人声鼎沸的南通文峰广场迎来“城市非遗会客厅”长期进驻,让江海特色非遗在商圈“安了家”。“非遗造物集”设置30余个展位,联动商圈推出非遗定制冰箱贴、联名咖啡,让“老手艺”牵手“新消费”。商圈楼下,是琳琅满目的非遗市集;商圈楼上,“美育学堂之青春游艺”将全民美育引进商圈,掀起“逛街学艺”消费新热潮,让人间烟火成为撬动城市消费的最大流量。

放眼全市各板块,文化“软实力”正持续转化为消费“硬支撑”。崇川区在“濠滨夏夜”“欢乐五水汇”“夏夜阅响·乐读滨江”等活动中,文峰广场、丁古角等商圈当日客流量同比增长60%,消费额同比提升35%;如东“蠙城之夏”以30余场演出覆盖核心商圈,喜润城单日客流突破3.5万人次,文峰大世界借“观赛+优惠”模式新增客流8000人次,运动品牌销售额增幅明显;如皋文峰广场“港城好声音”的歌声未落,拾锦里街区的灯光又亮了起来,夜间人流与消费同比增长超30%……

8月31日晚,当“苏超”第十轮南通对战苏州队的呐喊响彻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一楼大厅的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作品特展以笔墨勾勒的文化意境与赛场的运动激情遥相映照,“一动一静”的沉浸式体验在同一空间交融。此前“苏超”第五轮南通对战宿迁队的枫叶小镇奥特莱斯观赛点,市文联艺术团“茉莉”专列文艺小分队也以精彩的文艺展演轮番炸场,让观众在为绿茵赛场呐喊之余,也能感受这座城市澎湃的文化活力。

因赛事相聚,借文化“增量”。启东吕四港镇借助“苏超”赛事,“寻鲜卡”核销800余张,客流量较春节期间增长35%,销售额增长50%以上;海门区引进南京艺术学院高品质文化资源,以“苏超”第二现场观赛为契机走进商圈,引爆了一场文化与消费的夏日狂欢;南通开发区“街角邂逅艺术·燃情苏超”将艺术活动与观赛、消费深度融合,首场活动吸引观众超万人,带动消费超百万元;通州湾示范区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苏超”第二现场观赛点,有效带动周边消费超百万元……

从非遗市集上的一杯联名咖啡,到露天舞台旁的夜市喧嚣;从街头艺术家的一曲探戈,到商圈晚会中的百人合唱——“茉莉花开”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一种可触、可感、可消费的城市温度,它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重塑着这座城市的消费地图。

传承“扎根”

艺术繁花盛开在江海大地

文化惠民,关键在于让文化种子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持久芬芳的花朵。“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不仅“送文化”,更通过“种文化”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造血能力。

“每天夜里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复盘一天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及时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将其落于笔下,落于文字中。”海安市高新区胡集初级中学里,与海安谭港村“室村结对”的马国福文艺家工作室正在开展文学讲座。为建强基层文化,南通组织全市文艺家工作室与10个试点地区挂钩结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村镇中小学等地,举办专题文艺讲座、作家进校园等系列美育活动;为当地文艺骨干举办专题培训班,提升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辅导当地群文团队,帮助打磨作品、提高专业水平。

《北京的金山上》豪迈气韵,《中华全家福》热烈欢腾,《太阳出来喜洋洋》爽朗酣畅……启东市南阳镇十四支扎根泥土的农民代表队以极具乡土气息的舞蹈语言,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昂扬向上。每一支舞蹈不仅是节奏的律动,更是南阳村民以乡土元素为创作根基、深情融入时代主题的艺术创编。农民创作者在乡土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是一种农村地区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走出了一条文化塑魂、提振精气神的独特振兴路,激活了蕴藏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的文化动能。

“茉莉花开·海安之夏”文化惠民演出也搭建起全民参与、共享共建的艺术舞台。少儿专场上,300余名小演员绽放光彩,京剧《铡美案》传承国粹魅力,《江山如画》武术表演虎虎生风;职工专场里,一线劳动者成为主角,快递员的戏曲反串、车间工人的深情合唱,展现了海安奋斗者的多才多艺;文联专场“青”骑兵队伍演绎的跨越三十年金曲,更让三代人在《曾经的你》旋律中共鸣感动。

“慢慢喜欢你,慢慢地回忆……”漫步在滨江公园的傍晚,夕阳倒映在江面,旋律伴着晚风,市民与一场音乐会不期而遇。今年3月起,“艺起来·街角邂逅艺术”活动在城市各个角落搭起“微舞台”。在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中,许多观众自告奋勇走上舞台与歌手同台竞唱,共同绘就一座“爱乐之城”的生动图景。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看你演”到“我要演”,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南通城乡文化生态正乘“茉莉花开”之风不断升级蝶变。越来越多普通百姓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文化创造与表达的主体;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汲取创作灵感,服务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这趟文艺直通车不会停开,我们要让‘茉莉花香’飘进每一户家庭,让文化成为滋养幸福生活的‘精神养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长效惠民机制,实现“艺术让生活更美好”。未来,当这朵“茉莉”愈加飘香,当艺术种子遍地开花,南通的江海文脉必将更加绵长,百姓的生活也必将更有“文艺味”、更具幸福感,这正是“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最动人的初心与愿景。

“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开”在群众身边,将建立长效惠民机制——
文化甘霖润江海 艺术沃土绽繁花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7 字体:[ ]

夏夜晚风裹着花香掠过波光,5日晚,南通环西文化广场上的“濠滨夏夜”欢声如潮。由南通大学国际交响乐团带来的《红旗颂》恢宏开场,高音对唱《我爱你中国》深情感人,《歌唱祖国》的熟悉音符流出,全场观众自发合唱……

台上是名家名段的高雅艺术,台下是街坊邻里的笑语欢声,自“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启动以来,这样的文化风景在南通随处可见。一场场精彩演出、一堂堂名师讲座、一项项非遗体验如约而至,深入街角巷陌、乡村广场、商圈市集,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百姓身边。

精准“点单”

送去的都是百姓“心头好”

“过去村里演节目,总是‘我们送什么,群众看什么’,现在是群众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在如皋高新区,街道文化站负责人拿着刚收集的“需求清单”准备下月的演出计划。这种“群众点单、艺术家送单”的服务模式,让艺术不再“自说自话”,而是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有效嫁接,让群众从对文化“被动接受”变“主动参与”,让“茉莉花香”真正飘进百姓心田。

为精准“配送”优质文化资源,南通市委宣传部统筹构建“点单—预报—反馈”闭环机制。“优质文化资源库”首批入库100余项优秀文化产品,既有高质量的演出和展览,也有干货满满的讲座辅导,列出了一张丰富的“文化菜单”。全省率先上线“文化点单”小程序,打通了市民反馈文化需求的通道,根据点单情况,各地通过海报、线上公众号等形式,面向当地群众发布“文化预报”,引来客满堂。每场活动结束后,通过线下回馈单、线上问卷等形式,面向参与群众收集意见反馈,不断盘活文化活动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地一特色,一城一品牌,南通各地纷纷打造特色活动,提高本地文化“精准度”。海安以“茉莉花开·海安之夏”为抓手,将5场主题演出、12项互动活动嵌入核心商圈。从7月省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的奥体中心首秀,到8月文联专场“百万评论歌单”的全场合唱,近两个月里,璀璨的舞台灯光不仅照亮了商圈的夜空,更点燃市民消费热情,为海安夏夜注入蓬勃的文化活力。

如东开展“蠙城之夏”文艺演出,“星辰大海”明星摇滚乐队慈善夜邀请水手葡萄、A公馆等10支乐队,连续四晚用音乐为青少年抑郁症群体传递温暖,“三万分之一·每个你都值得被看见”的旗帜在夜空舞动,摇滚的热烈与公益的温情交织,让艺术有了更厚重的温度。

翰墨淋漓的《画说通州》南北艺术家采风作品展极力铺陈“如画之州”的万种风情,原创北京曲剧《运河之端有片海》架设“南北通州一家亲”艺术桥梁……迈过30载芳华的通州区文化活动品牌“通州之夜”,与时代同频共振,敏锐捕捉城市脉动与人民需求,延续着“让城市的艺术活水流向乡村,让乡村的质朴风情和蓬勃活力反哺城市,在交融中共同繁荣”的生动局面。

场景“破圈”

舞台就在城市的小街角

“带娃听现场版《茉莉花》,比耳机里动人百倍!”海安市民丁文文在奥体中心看完演出,意犹未尽地走进了周边热闹的夜市。“文”火烹出“热”经济,文艺不仅点亮了城市夜色,更催生出文化赋能经济的生动气象。

蓝印花布、沈绣、通作红木小件……人声鼎沸的南通文峰广场迎来“城市非遗会客厅”长期进驻,让江海特色非遗在商圈“安了家”。“非遗造物集”设置30余个展位,联动商圈推出非遗定制冰箱贴、联名咖啡,让“老手艺”牵手“新消费”。商圈楼下,是琳琅满目的非遗市集;商圈楼上,“美育学堂之青春游艺”将全民美育引进商圈,掀起“逛街学艺”消费新热潮,让人间烟火成为撬动城市消费的最大流量。

放眼全市各板块,文化“软实力”正持续转化为消费“硬支撑”。崇川区在“濠滨夏夜”“欢乐五水汇”“夏夜阅响·乐读滨江”等活动中,文峰广场、丁古角等商圈当日客流量同比增长60%,消费额同比提升35%;如东“蠙城之夏”以30余场演出覆盖核心商圈,喜润城单日客流突破3.5万人次,文峰大世界借“观赛+优惠”模式新增客流8000人次,运动品牌销售额增幅明显;如皋文峰广场“港城好声音”的歌声未落,拾锦里街区的灯光又亮了起来,夜间人流与消费同比增长超30%……

8月31日晚,当“苏超”第十轮南通对战苏州队的呐喊响彻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一楼大厅的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作品特展以笔墨勾勒的文化意境与赛场的运动激情遥相映照,“一动一静”的沉浸式体验在同一空间交融。此前“苏超”第五轮南通对战宿迁队的枫叶小镇奥特莱斯观赛点,市文联艺术团“茉莉”专列文艺小分队也以精彩的文艺展演轮番炸场,让观众在为绿茵赛场呐喊之余,也能感受这座城市澎湃的文化活力。

因赛事相聚,借文化“增量”。启东吕四港镇借助“苏超”赛事,“寻鲜卡”核销800余张,客流量较春节期间增长35%,销售额增长50%以上;海门区引进南京艺术学院高品质文化资源,以“苏超”第二现场观赛为契机走进商圈,引爆了一场文化与消费的夏日狂欢;南通开发区“街角邂逅艺术·燃情苏超”将艺术活动与观赛、消费深度融合,首场活动吸引观众超万人,带动消费超百万元;通州湾示范区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苏超”第二现场观赛点,有效带动周边消费超百万元……

从非遗市集上的一杯联名咖啡,到露天舞台旁的夜市喧嚣;从街头艺术家的一曲探戈,到商圈晚会中的百人合唱——“茉莉花开”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一种可触、可感、可消费的城市温度,它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重塑着这座城市的消费地图。

传承“扎根”

艺术繁花盛开在江海大地

文化惠民,关键在于让文化种子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持久芬芳的花朵。“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不仅“送文化”,更通过“种文化”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造血能力。

“每天夜里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复盘一天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及时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将其落于笔下,落于文字中。”海安市高新区胡集初级中学里,与海安谭港村“室村结对”的马国福文艺家工作室正在开展文学讲座。为建强基层文化,南通组织全市文艺家工作室与10个试点地区挂钩结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村镇中小学等地,举办专题文艺讲座、作家进校园等系列美育活动;为当地文艺骨干举办专题培训班,提升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辅导当地群文团队,帮助打磨作品、提高专业水平。

《北京的金山上》豪迈气韵,《中华全家福》热烈欢腾,《太阳出来喜洋洋》爽朗酣畅……启东市南阳镇十四支扎根泥土的农民代表队以极具乡土气息的舞蹈语言,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昂扬向上。每一支舞蹈不仅是节奏的律动,更是南阳村民以乡土元素为创作根基、深情融入时代主题的艺术创编。农民创作者在乡土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是一种农村地区文化自信的自然流露,走出了一条文化塑魂、提振精气神的独特振兴路,激活了蕴藏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的文化动能。

“茉莉花开·海安之夏”文化惠民演出也搭建起全民参与、共享共建的艺术舞台。少儿专场上,300余名小演员绽放光彩,京剧《铡美案》传承国粹魅力,《江山如画》武术表演虎虎生风;职工专场里,一线劳动者成为主角,快递员的戏曲反串、车间工人的深情合唱,展现了海安奋斗者的多才多艺;文联专场“青”骑兵队伍演绎的跨越三十年金曲,更让三代人在《曾经的你》旋律中共鸣感动。

“慢慢喜欢你,慢慢地回忆……”漫步在滨江公园的傍晚,夕阳倒映在江面,旋律伴着晚风,市民与一场音乐会不期而遇。今年3月起,“艺起来·街角邂逅艺术”活动在城市各个角落搭起“微舞台”。在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中,许多观众自告奋勇走上舞台与歌手同台竞唱,共同绘就一座“爱乐之城”的生动图景。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看你演”到“我要演”,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南通城乡文化生态正乘“茉莉花开”之风不断升级蝶变。越来越多普通百姓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文化创造与表达的主体;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汲取创作灵感,服务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这趟文艺直通车不会停开,我们要让‘茉莉花香’飘进每一户家庭,让文化成为滋养幸福生活的‘精神养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文艺直通车行动长效惠民机制,实现“艺术让生活更美好”。未来,当这朵“茉莉”愈加飘香,当艺术种子遍地开花,南通的江海文脉必将更加绵长,百姓的生活也必将更有“文艺味”、更具幸福感,这正是“茉莉花开·艺通江海”最动人的初心与愿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