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8日,市政协牵头形成的多份调研报告集中亮相南通市“长寿南通”研究情况通报会。现场,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长寿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动能”展开热议。作为全球罕见的“都市文明型长寿地区”,南通头顶“世界长寿之都”的光环,但如何让这份独特禀赋进一步赋能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新题。
今年,市政协成立课题组围绕“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如皋、如东等地和相关部门开展调研,系统分析康养产业、银发经济发展契机,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平原都市里的长寿奇迹
“从高加索地区到帕米尔高原,长寿乡都位于比较偏僻的地区,但如皋处在平坦的经济发达地区,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而且,这里的寿星们大多生活自理,还能下地劳动——这真是个不一样的长寿之乡。”“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会长、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2011年在实地考察如皋后作出的评价,成为此次调研关注的核心切入点——南通的长寿“密钥”,藏在自然禀赋、都市文明与人文传统的三重共生里。
谈及自然禀赋,如皋市长寿研究会会长冒平打开了话匣子:“很多人认为长寿得靠奇山异水,其实我们这里是长江淮河冲积出的平原。长江,滋养出清冽甘甜的生命之水;土壤中富含的硒元素,是大自然赋予的‘健康微量元素’;四季分明的气候、温润宜居的环境,再加上千年长寿文化积淀下的优良传承,让如皋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养生福地’。”
更颠覆传统认知的是“都市文明与长寿共生”的特质。作为上海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南通经济发达、产业兴旺,所辖县市均位列全国百强。“这打破了‘长寿必须依赖偏远农业环境’的刻板印象。”课题组成员、市政协环境资源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周斌介绍,历史上南通是南北移民融合之地,这种人口流动为基因优化创造了条件,同时南通在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生态治理等领域持续提质,让居民在享受工业化、城市化红利的同时,能获得稳定的健康支撑,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与生命长寿共生共荣”的独特发展格局。
人文因素,在调研中被反复提及。“如皋的百岁老人大多和子女、孙辈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是很常见的景象。”如皋市政协主席顾留忠说,孝亲敬老在当地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家庭和睦、儿孙绕膝,老人心情舒畅,这是花钱买不来的养生之道。”此外,当地人坚守“淡、杂、鲜、野”的饮食原则,不少高龄老人仍保持劳作习惯,豁达平和的心态也成为长寿的重要支撑。
深挖县域经验总结推广
“南通的长寿文化底蕴足够深厚,但要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还存在不少堵点。”周斌直言,“别人也有生态优势,也在布局康养项目,如果我们拿不出‘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很容易陷入‘有品牌无特色、有资源无效益’的被动局面。”调研发现,南通对长寿成因的科学研究仍停留在表层,缺乏系统性的科学论证,导致品牌说服力不足。此外,高端康养机构稀缺、适老化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承接长三角庞大的康养需求,使得长寿优势未能形成有效的“虹吸效应”。
“如皋市以长寿文化为核心进行创新实践,率先探索了一条特色路径。”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如皋加速推进长寿资源的产业转化,从长寿食品深加工到智慧康养场景构建,从老年教育布局到适老产品研发,全方位将“长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支撑。在养老服务领域,如皋创新推广“链式养老”模式,将机构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有效破解了农村养老难题;同时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社区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试点“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
“如皋的实践证明,长寿资源不是单一的文化符号,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转化为民生福祉和发展动能的宝贵资产。”课题组成员、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马秀华表示,如皋在银发经济培育、养老服务创新、文化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探索,无论是“文化—政策—产业”的协同机制,还是“普惠化服务+高品质供给”的产业布局,都为其他县(市、区)提供了清晰的借鉴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如皋康养长寿研究中心在通报会当天揭牌。该中心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与地方资源禀赋,计划构建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医养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主任郭爱妹表示,将继续深化长寿研究,推动长寿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与发展动能,为全国发展康养产业、助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南通经验”。
精准聚焦激活长寿红利
南通的目标是让长寿文化“活”起来、长寿产业“强”起来,最终让城乡居民共享“长寿红利”。在通报会引发的讨论中,各方围绕资源转化、品牌升级、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建议。
品牌升级层面,周斌建议,可联合民政、卫健、文旅等部门及高校,开展全市百岁老人“生命档案”系统调研,全面梳理生活习惯、地域环境、遗传基因等要素,编制专项白皮书,用科学数据为长寿品牌背书。同时,将挖掘各地特色资源,“如皋有‘长寿宴’‘万寿节’,海门有‘长寿山歌’,启东有滨海养生文化,要形成一县一特色”。
产业融合领域,马秀华认为,可培育银发经济产业园区,集聚适老化产品研发、康养服务、长寿食品加工等业态,形成集群效应。依托南通家纺、医疗器械的产业基础,重点开发智能健康监测服装、家用理疗仪、富硒养生食品等产品,打造长寿产品品牌集群;在康养服务上,可推出“旅居+养生+医疗”融合产品,推动与上海、苏南的医保异地结算,吸引周边城市老年群体来南通长期康养。
聚焦民生保障,市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顾忠贤介绍,作为全国长护险制度的发源地,南通已形成“个人缴纳、政府补贴、医保基金、社会捐助”四源合一的筹资机制,“失能老人可以选固定服务套餐,也能选个性化项目,还能享受辅具租购服务,有效减轻了家庭照护负担”。这一制度不仅惠及众多失能家庭,还带动了一批护理机构发展,“现在全市有几百家长护服务机构,带动上万人就业”。
经过多方探讨,结论最终指向——依托“世界长寿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整合政策、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推动康养产业从“基础保障”向“高质量发展”跨越,让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