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我市第九届农村创业大赛收官,农创客们“入乡归田”打造出的特色产业让人眼前一亮。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南通实践与之同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7个农村创业基地(园区),新增农民创客超万人。从田间到车间,再到文旅空间,特色产业落地生根,创业项目持续涌现,乡村振兴现代图景日渐清晰。
记者深入赛场,探寻农创客们如何以创新作答“田野邀约”,赋能我市乡村特色产业“出圈”又“出彩”。
“绿”“富”共赢
数字化滋养种养根基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智技术,会有怎样的变化?
“农场‘聪明’了,人在屋中坐,就能干农活。”南通杨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路花介绍,公司的智能水培蔬果数字化种植项目落地如皋120亩数字化示范基地,建成6670平方米全智能温控大棚,配备10套智能系统。“利用水质监测系统、联动调控算法、全链条溯源系统,让农业告别了‘看天吃饭’。”
种植不用土、果蔬喝着营养液、温度光照可调节……每天,技术员可以在智能温室大棚的设备屏幕上,实时查看大棚的湿度、温度、营养液pH值等数据,让种植更精准,生产更高效。“在现代科技手段的集成应用下,除了落秧和采收等少数环节需要人工操作外,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操控仪器设备按键,就可以实现对蔬菜生长的轻松管理。”
从“种菜”到“种数据”,数字化生产为传统蔬菜种植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
“水培番茄亩产达8000千克,是传统土培产量的2倍,同时人工成本每亩年省1000元。”张路花说,智能水培蔬果数字化种植项目能让农业生产实现“三降三升”:农药成本降70%、人工成本降50%、水资源消耗降65%;产量升2倍、果实均匀度升85%、产品溢价升40%,提升种植效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当下,随着一批批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模式应用于我市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场景,一个个智慧农场、牧场、渔场逐渐落地生根,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
“从2021年开始,我们先后投资千万元,新建了50位的智能转盘式挤奶厅、智能项圈和犊牛自动饲喂系统。”海安市向阳奶牛场负责人陈向阳介绍。
智能耳标与项圈组成“贴身健康管家”,24小时监测奶牛的体温、反刍次数、活动步数等关键生理指标;环境控制系统根据气候调节通风环境、光线强弱;信息中心自动分析奶牛的采食总量、健康状况、运动情况及产奶单产、总产数据……从精准饲喂到健康监测,从科学繁育到环境调控,数字化技术已深度融入牧场运营的各个环节。目前,牧场年产鲜奶10000吨,成母牛年均产奶量13.012吨,年生产总值8000万元。
智慧化与生态化双轮驱动,是破解养殖污染与效益矛盾的关键路径。陈向阳说,向阳奶牛场还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大力推进“牛—沼—田”循环体系,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农田养分,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每亩农田可节省化肥投资数百元,更催生出“一地生多金”的共赢模式。仅沼液还田一项,每年就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2万吨有机肥,带动1000余户增收,1400亩流转土地实现“零污染”种植。
点“鲜”成金
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一颗冬日的草莓如何在盛夏依旧鲜甜?凯芙特食品制造(南通)有限公司的FD真空干燥生产线给出了答案。
在这里,新鲜或冷冻的草莓经过严格的筛选、清洗、去皮、切割等处理工序,经过4小时以上-25℃急冻锁鲜及20小时真空升华干燥后,水分含量降至4%以下的冻干草莓既保留了95%的营养成分,又获得了酥脆口感。
冻干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极致保鲜。“我们的冻干果蔬保质期长达3—5年,复水后还能还原90%以上新鲜度。”公司销售主管李翔宇介绍,冻干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果蔬的色香味形以及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常温下即可保存。
为支撑高品质冻干生产,公司投入超1500万元引进2条全程智能化FD真空干燥生产线及配套设备,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还通过建立冻干技术中心与质量检测中心,构建了稳定供应链,并与雀巢、卡夫、玛氏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同时,依托如东当地丰富的果蔬资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年消耗冷冻果蔬原料4000余吨,有效带动了当地3000亩种植基地的产业升级,为农产品提供稳定销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价值闭环。
当前,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草莓、红树莓、蓝莓、蔓越莓等浆果及热带水果的真空干燥产品,在迎合“水果+烘焙”的产品复合化趋势下,计划引入智能分选、包装设备,开发更多的果蔬混合干等复合型产品,与烘焙、保健品企业合作开发更多的联名产品。
当浆果在真空仓里华丽变身,生猪产业也在深加工的路上阔步前行。
作为国家沙乌头猪保种单位和国家级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企业,兴旺肉制品公司拥有通过ISO9001认证体系覆盖的从育种、养殖、屠宰到冷链配送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占地40亩的现代化屠宰加工基地和完善的冷链体系。
面对多元化、标准化的消费需求,兴旺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从产业链前端的“种猪繁育销售”到后端的“精深加工”与“熟食”,致力于将优质猪肉原料转化为附加值更高、品类更丰富的产品。
“过去,传统的养殖屠宰更多服务于大众化的热鲜肉消费,而不是加工和个性化需求。”公司副总经理唐烨松表示,传统养殖屠宰主要服务于热鲜肉消费,而如今消费场景已扩展至食堂、学校等B端市场以及景区、商业综合体为主的C端市场。为此,兴旺开发了腌腊黑猪肉制品,如低盐腊肠、低盐猪头肉、酱卤黑猪肉制品及冷鲜分割肉等深加工产品系列。其独家低盐工艺将盐分含量严格控制在≤3.5%,使产品更加健康。
在生产端,公司实现了智能化产能配置,拥有3条自动化分割流水线,日分割能力达600头,并应用速冻锁鲜结合梯度降温储存,有效延长产品货架期。
“只有把养殖、屠宰和深加工各个环节打通,才能具备竞争力。”唐烨松表示,兴旺肉制品持续依托高校研发资源持续优化工艺,形成“产—学—研”研发协同网络,并计划于2026年在长三角商超渠道新增50个专柜点位,同时建立短视频经营体系,拓展市场影响力。
诗意变现
农文旅唤醒乡村经济
8月3日上午6点,如皋市如城街道沿河村村级马拉松在谷溢新无花果采摘园开跑。与赛事同期举办的乡村集市,将沿着路线集中展销如皋特色农产品,体育赛事与乡村文旅的融合在此刻具象化。
这是南通谷溢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种植、采摘迈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1993年,谷溢新农业科技的负责人陈宁的父亲从南京农业大学引进无花果优质品种回到山东老家种植。2022年,陈宁将这个甜蜜产业带到了如皋,承包800亩地扩大种植规模,年产鲜果量800—900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无花果种植基地之一。自2022年斥资2600万元建成烘干加工厂后,成功打通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从种苗种植、采摘加工,到入网销售、联农带农,从一颗果到一条链,陈宁通过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带着无花果强势破圈,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年产值也从2022年的12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500万元。
历时三年,如今,这里已蜕变为集采摘体验、网红直播、鲜果加工、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园区:无花果园里,游客可亲手采摘鲜果;加工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将果实转化为果干、果茶;河道治理区与家禽养殖区形成生态闭环,六大专区共同勾勒出数字农业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图景。
“即使满身泥巴,也能从荒芜中走向繁华的风景。”如皋市乡野一顷家庭农场法人张兆想毕业于北京大学,弟弟张想毕业于南京大学。2023年,兄弟俩放弃了传统的就业路径,到如皋石庄镇石北社区创建家庭农场,以特色草莓产业为核心,发展“种植+文旅+研学”融合模式。
从初创起,乡野一顷就坚持绿色种植,施用发酵有机肥,坚持早期疏花疏果,蜜蜂天然授粉,定期农残检验,确保产品品质。同时,通过100亩标准化基地,自主培育香野、红颜、粉玉、黑珍珠等优质草莓品种,构建起“采摘体验+电商销售+高端商超”立体营销网络。
“农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草莓文化体验空间。”张兆想介绍,“游客可以参与到草莓种植的各个环节,从定植开始,学习种苗选择、土壤改良、施肥、种植间距和深度等知识,还能掌握日常管理知识,收获季亲自采摘草莓。”
除了草莓种植体验,农场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萌宠乐园里,可爱的小动物吸引着孩子的目光;古法抓鸡活动,让游客体验到传统农耕生活的乐趣;亲子厨房中,一家人用新鲜的食材烹饪出美味佳肴;一米菜园里,孩子们可以亲手种下蔬菜种子,见证生命的成长……这种“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为农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农场年销售收入突破600万元,带动5000余名会员参与生态体验,同时带动了当地100多人就业。”张兆想说。
近年来,从一产原材料种植养殖、二产农产品加工到三产农文旅融合,我市一批乡村特色产业的延链、“蝶变”,走出了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路。
挖掘“土”资源、彰显“特”优势,更要拓展“产”链条。“我市将持续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为导向,整合乡村资源,创建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群聚效应,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构建完整产业生态。”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处处长钱允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