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进入汛期以来,全国多地遭遇强降雨侵袭,城市内涝频发。台风“竹节草”影响期间,我市局部地区实时降水量一度居全国榜首,境内有32个站点24小时降水量超过200mm。然而,持续的雨水冲刷过后,市区道路基本未见积水,交通井然有序,市民生活如常,哗哗的雨水仿佛被这座城市悄然“消化”。这份从容从何而来?近日,记者走进市市政设施管理处,探寻系统性治水能力背后的“韧性密码”。
地下“强筋骨”,雨水有了高速路
从前端的收集,到中途的输送,再到末端的排放——雨水的“旅途”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
“我们把592座侧立式边井改为平篦式,雨水收集效率大大提高。”昨日,市市政设施管理处设施管理三科副科长张哲夫比对着图纸说,过去侧立式边井易被树叶、杂物等堵塞,改造后过水断面更大、位置更低,再急的雨也能“大口喝下”。
雨水“喝得进”,更要“流得畅”。利用疏通车、CCTV检测机器人等设备,市政部门已完成500余公里雨水管网的清淤检测,以非开挖技术修复病害478处、管道1520米。“这就像给雨水管网做微创手术,不用‘开膛破肚’也能清堵除患,又不影响市民出行。”张哲夫介绍,病害管网修复后,输送能力显著提升,中段梗阻被彻底打通。
末端排放曾是不少片区的“心病”。因早年地块开发填埋河道,新华路、永兴路等路段逢雨必淹。今年,通过系统性改造工程,这些路段拥有了“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通过新建雨水管网,将原本“断联”的排水系统重新接入附近保留河道,真正疏通雨水入河的“最后一米”。
科技“智慧芯”,治水升级新利器
雨水排口拥有“数字身份证”,泵站根据实时水位自动启停,重点部位监控全覆盖,GPS定位实现车辆精准调度——黑科技的加持下,防汛一线越来越“耳聪目明”。
“手机一扫,位置、管径、流向一目了然,再也不用抱着图纸满街跑。”排口养护人员王浩向记者演示智能终端的使用方式。目前,主城区1792个雨水排口已完成“一排口、一编码”数字建档,巡检不用“凭经验、靠肉眼”,效率大幅提升。
雨水泵站也告别了“人工盯守”时代。通过安装智能感知设备,泵站系统能依据水位变化自动调整运行状态,实现精准抽排。泵站值班人员介绍:“以前要盯着仪表手动操作,现在系统自动运行,我们更多是监控和应急介入。”
这一切的“神经中枢”,是市市政设施管理处自主研发的南通城市道路桥梁运维管理平台。在这里,排口、管网、泵站实现“一张图”管理,河道水位、气象云图、闸站状态实时更新,隧道、下穿道等重点部位监控画面一览无余。指挥人员坐在大屏前,就能看清水情、精准调度。科技赋能下,防汛工作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说话”,实现预警更早、调度更快、处置更准的能力跃迁。
响应“分级控”,抢险跑出加速度
防汛不仅靠硬件,更靠机制。物资提前储备、设备全面检修、风险点位排查……早在汛前,各项准备工作就已悄然完成。
“雨没下,人先到。”这是市政巡查员老张的工作常态。他所在的班组,平日是管网“保养员”,汛时变应急“先锋队”。台风来临前,他们就前置到隧道、下穿道、低洼路段等重点区域,24小时值守,确保“雨到人到、涝到抢到”。
“人等雨”的主动防御理念,加上“响应跟着雨情走”的分级叫应机制,构成了南通防汛的又一道“软防线”。根据雨情影响程度不同,叫应机制灵活调整:小到中雨,应急班组立即集结,分片巡查易涝点位;大雨暴雨来袭,全体职工迅速下沉至责任路段,开展网格化巡查;若遇极端情况,则进一步提升响应等级、加密巡查频次,确保险情第一时间处置。
在迎战台风“竹节草”过程中,依赖这套机制的顺利运转,全市高架道路、下穿道和隧道均未出现积水,主次干道通行顺畅。
防汛不是“一阵风”,而是“平常功”。从管网升级的“平时筑基”,到智慧监控的“实时预警”,再到应急抢险的“战时发力”,南通通过“防重于抢、平战一体”的举措,持续锻造城市防汛的韧性根基,成为江海之城在暴雨中保持从容运行的内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