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比赛开始!”昨天上午,随着一声令下,来自全市各粮食主产区的12名农机手们分批驾驶联合收割机驶入稻田。机器轰鸣声中,一片片水稻应声倒下,一粒粒稻谷尽数归仓。这是我市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暨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现场的一幕。
本次比赛由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总工会共同举办,旨在检验选手对联合收割机的操作熟练度、机收减损技能与安全规范意识。现场,所有选手统一驾驶沃得4LZ-8.0EP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在品种统一、管理一致的2.5亩水稻田中进行实战比拼,机收任务完成后,评委从损失率、作业效率、割茬高度和漏割情况等四项指标对其打分。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海门区宏诚家庭农场的顾陈洪以损失率1.11%的成绩获得一等奖,范建国等2名选手获得二等奖,张志良等3名选手获得三等奖。
机收减损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最直接的“丰收增收点”。当前,我市水稻机收减损技能比赛已从单纯的农机驾驶、维修技能比拼,升级为减损实践、技术交流、专业培训、人才培育的综合平台。
“这是我市首次将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与水稻机收减损技能比武相结合。”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颖说,“面对我市人多地少的耕地现实,我们必须从减损中找效益,通过降低损失率提升收获效能,响应粮食增产减损的迫切需求。”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今年参赛选手呈现年轻化趋势,一半以上农机手是“90后”。来自启东市芊亿家庭农场的张志良是全场最年轻的选手,今年仅27岁。2018年,他子承父业返乡务农,如今经营着2700亩家庭农场,熟练掌握耕种管收烘等多种机械操作,社会化服务范围远至新疆、内蒙古,覆盖棉花、玉米等多种作物,年耕种管收面积超2.5万亩。
在他看来,年轻人从事农业具有独特优势:“我们更易接受新机型、新技术,学习能力强,还能灵活运用无人机巡田、土壤pH值检测等智慧农业手段,比父辈更擅长运用信息化工具。”张志良感慨,“这次比武为我们一线农机手搭建了展示自我、切磋技艺、交流进步的平台。”
据市农业农村局农情系统调度,今年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达274万亩。据测算,今年全市水稻理论单产预计达每亩707.16公斤,较去年提升31.76公斤,丰收底气十足。“我市将充分围绕机械化助力粮油作物大面积增产,紧盯‘三秋’‘冬种’关键农时,持续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支持高效低损机具研发,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加快老旧农机更新换代,推广高效低损农机装备与技术,培育更多‘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机减损能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张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