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要闻

南通工贸技师学院试点“学历+技能”贯通培养——
学生就业拥有双核硬实力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字体:[ ]

“现在智能领域太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了,像工厂的智能生产线维护、小型智慧设备调试,这些岗位缺口大,毕业就能快速上岗。看着自己调的机器高效运转,特别有成就感。”走进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校园两个月,2025级机电高职2班的姜阚缘深感“走对了路”,“课程安排中有很多实操课,学的都是能直接用的本事,还能有大专文凭。”

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的2025级新生中,像姜阚缘这样的学生有300人,他们是学校“学历+技能”贯通培养试点的第一批学生,5年后,他们在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将拥有大专学历。

作为隶属市人社局的一所省重点技师学院,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一直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万名实用型技能人才。

在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单一技能或单一学历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学校领导班子谋划的重要课题。

“之前我们是技能本位,希望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出校门、找工作,现在社会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学历也要提升。”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肖轶介绍,学院今年5月成功申报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工贸技师办学点,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新能源汽车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5个专业开设五年一贯制大专班,探索开展“学历+技能”贯通培养试点。

为更好开展试点工作,学校组织专门力量设计了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加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学科+技能的特点更突出,“同样是5年学制,高级工班的孩子一年级就有一半时间在实训车间,大专班则以专业基础课和多元化技能训练为主。”肖轶说,后续的教学会逐渐增加实操课程比例,参与车间实习,确保他们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快速链接一线技术。

打破传统教育中技能与学历的割裂状态,学校还从去年开始牵手南通大学,在工科专业中合作开展“学历+技能”贯通培养,“学生在通大学习时可同步参加我们技师课程的学习,毕业时既有学士学位、本科学历,也能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肖轶说,4年的联合培养中,通大和技师学院的老师共建师资团队,讲理论、练实操,将本科生的实操动手能力提升50%以上,共同培养懂技术、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学生对动手实操的实践课程很感兴趣,到课率很高,有时下课了还缠着老师把一个技能点讲清楚。”在肖轶看来,技师学院参与到本科教育中去,最大的优势在于给理论知识插上了技能的翅膀,“我们惯用项目化教学,超过60%的课程由企业专家参与设计,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接企业岗位真实生产过程和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培养地方急需技术技能人才。”

肖轶说,作为南通的学校,他们还有一个愿望:希望学生们在走进车间的过程中,对南通企业有更多深入了解,在最终就业时选择留在南通。

无论是围绕南通“616”现代产业体系和“海洋强市”战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是创新“校企双元、工学一体”培养模式、与200余家企业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学历+技能”的探索中,学校将更多教学融入企业,将课堂建到企业中去,鼓励学生在多岗位实践,加深学生对南通企业的了解,促进留通就业。

▶记者手记

“学历+技能”,1+1>2

一边是求职难,一边是招聘难,这个“结构性”难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很多时候就是企业更需要的一线岗位工作,有的人不想干,有的人干不了。“学历+技能”贯通培养,正试图打破这个“结构”。

不想到车间一线,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共同想法,除了有对车间“脏乱苦”的认识误区,理论学习多、动手实践少,也让他们对一线工作产生畏惧心理。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工学一体中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但较弱的理论底子成了“绊脚石”。尤其是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将研发成果落到实处,需要一线实操的他们具备更多理论知识。

技工院校勇敢破局,在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打牢理论基础,还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能人才,通过课程互认、资源互通,让学生既能接受系统技能训练,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历,实现技能硬核、学历提升的双重目标。

其实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出适应个人未来成长、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生。双方共同搭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许给学生们一个“1+1>2”的未来。

南通工贸技师学院试点“学历+技能”贯通培养——
学生就业拥有双核硬实力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字体:[ ]

“现在智能领域太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人了,像工厂的智能生产线维护、小型智慧设备调试,这些岗位缺口大,毕业就能快速上岗。看着自己调的机器高效运转,特别有成就感。”走进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校园两个月,2025级机电高职2班的姜阚缘深感“走对了路”,“课程安排中有很多实操课,学的都是能直接用的本事,还能有大专文凭。”

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的2025级新生中,像姜阚缘这样的学生有300人,他们是学校“学历+技能”贯通培养试点的第一批学生,5年后,他们在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将拥有大专学历。

作为隶属市人社局的一所省重点技师学院,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一直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万名实用型技能人才。

在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单一技能或单一学历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如何破解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学校领导班子谋划的重要课题。

“之前我们是技能本位,希望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出校门、找工作,现在社会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学历也要提升。”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肖轶介绍,学院今年5月成功申报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工贸技师办学点,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新能源汽车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5个专业开设五年一贯制大专班,探索开展“学历+技能”贯通培养试点。

为更好开展试点工作,学校组织专门力量设计了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加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学科+技能的特点更突出,“同样是5年学制,高级工班的孩子一年级就有一半时间在实训车间,大专班则以专业基础课和多元化技能训练为主。”肖轶说,后续的教学会逐渐增加实操课程比例,参与车间实习,确保他们在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快速链接一线技术。

打破传统教育中技能与学历的割裂状态,学校还从去年开始牵手南通大学,在工科专业中合作开展“学历+技能”贯通培养,“学生在通大学习时可同步参加我们技师课程的学习,毕业时既有学士学位、本科学历,也能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肖轶说,4年的联合培养中,通大和技师学院的老师共建师资团队,讲理论、练实操,将本科生的实操动手能力提升50%以上,共同培养懂技术、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学生对动手实操的实践课程很感兴趣,到课率很高,有时下课了还缠着老师把一个技能点讲清楚。”在肖轶看来,技师学院参与到本科教育中去,最大的优势在于给理论知识插上了技能的翅膀,“我们惯用项目化教学,超过60%的课程由企业专家参与设计,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接企业岗位真实生产过程和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培养地方急需技术技能人才。”

肖轶说,作为南通的学校,他们还有一个愿望:希望学生们在走进车间的过程中,对南通企业有更多深入了解,在最终就业时选择留在南通。

无论是围绕南通“616”现代产业体系和“海洋强市”战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是创新“校企双元、工学一体”培养模式、与200余家企业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南通工贸技师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学历+技能”的探索中,学校将更多教学融入企业,将课堂建到企业中去,鼓励学生在多岗位实践,加深学生对南通企业的了解,促进留通就业。

▶记者手记

“学历+技能”,1+1>2

一边是求职难,一边是招聘难,这个“结构性”难题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很多时候就是企业更需要的一线岗位工作,有的人不想干,有的人干不了。“学历+技能”贯通培养,正试图打破这个“结构”。

不想到车间一线,是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共同想法,除了有对车间“脏乱苦”的认识误区,理论学习多、动手实践少,也让他们对一线工作产生畏惧心理。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工学一体中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但较弱的理论底子成了“绊脚石”。尤其是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将研发成果落到实处,需要一线实操的他们具备更多理论知识。

技工院校勇敢破局,在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打牢理论基础,还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能人才,通过课程互认、资源互通,让学生既能接受系统技能训练,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历,实现技能硬核、学历提升的双重目标。

其实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出适应个人未来成长、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生。双方共同搭起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许给学生们一个“1+1>2”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