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要闻

市级机关在职党员下沉基层服务,以先锋作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字体:[ ]

4日傍晚,崇川区城东街道德民社区新添的两盏太阳能路灯稳稳立在德民广场边。暖黄灯光照亮了居民的夜间生活,孩子们追着光斑奔跑,广场舞队伍排得整整齐齐。附近居民吴明丽道出大家的心声:“现在晚上遛弯踏实多了!”

此前,该广场原有路灯照明不足,影响居民夜间活动并存在安全隐患。在职党员钱秀平网格走访时了解情况后,依托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召集物业公司、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现场处置,增添两处太阳能路灯,推动民生“关键小事”转化为治理“暖心事实”。

市级机关在职党员下沉基层服务,是我市以制度创新撬动基层治理变革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有力推动基层治理资源有效整合、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不断增强。

党建引领筑根基

全域联动聚动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党建引领则是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密码。2022年,全市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先后推动1万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网格邻里、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构建起“党员在、旗帜在,党组织在、战斗堡垒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城市治理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双报到通通在”工作以在职党员为主体,通过“线上扫码报到+线下临时党组织组建”双轨并行机制,推动党员“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实现力量下沉、资源整合。崇川区作为主城区先行试点,开发推广微信小程序,为16个街道、177个社区(村)党组织和341个市区单位配置后台账号,引导在职党员线上线下“双报到”,构建“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万余场次,让党员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对接”。

这一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社区治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困境。在职党员以“社区人”姿态融入基层,无论是政策宣讲、民生服务,还是矛盾调解,党员力量都能快速集结、精准发力。崇川区城东街道德民社区的在职党员钱秀平结合社区实际需求,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法律宣讲、民意收集、矛盾化解等志愿服务,推动多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作为崇川区狼山镇街道狼山社区的一名在职党员,江浩波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专业优势,定期为社区党员讲授廉政党课,同时带动家人投身社区服务,与爱人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志愿宣传行动。在“双报到通通在”工作中,党员既是“社区邻居”又是“服务先锋”,生动诠释了“党员回家、服务到家”的治理理念。

“基层治理既是一项老工作,也是一项新课题。通过完善在职党员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动力量向基层充实、资源向基层流动、政策向基层倾斜,切实解决街道社区‘人少事多’等矛盾问题,努力实现‘各方力量同参与、在职党员做奉献、居民群众得实惠、社区治理上水平’。”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相关负责同志说。

服务升级提质效

精准赋能解民忧

为让在职党员的服务更对群众“胃口”,我市聚焦“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推动服务模式迭代升级,让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市级机关各部门扎实推动在职党员线上“码”上报到、线下亮明身份,服务情况“实时在线、动态更新”;同时,根据在职党员爱好特长、工作特点搭建精细化、便捷化基层治理平台,让服务“按需配送”。崇川区虹桥街道新中社区的在职党员陈桐主动认领理论宣讲工作,用生动话语,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崇川区任港街道弘运社区的在职党员顾纪平化身“政策宣讲员”“民情信息员”“纠纷调解员”,牵头解决小区围墙解危重建、垃圾分类管理、老旧电梯更换等难题,带动居民共建共治;崇川区钟秀街道的在职党员马昱则发挥职能单位业务特长,为辖区企业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咨询、劳动保障讲座、法律知识宣讲等活动,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最后一米”。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市级机关各部门和在职党员主动下沉社区参与协商议事活动,与群众围坐畅谈,梳理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靶向破解老年助餐、电梯加装、车位改造等难题。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好通议事”品牌培育作为重点实事项目,创新“一报一研一推介”机制,上半年累计征集2539个民生议题,并针对重点议题加大调研跟踪力度,及时遴选推介典型案例,形成“解决一件事转为办好一类事”经验推广。在崇川区钟秀街道,在职党员们聚焦郭里头村社区横跨通吕运河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邻上”工作法,“邻”间隙服务运河南北两岸居民所急所盼,实现小区治理“南北通通在、城中无难事”。

此外,我市还探索建立“平战结合”机制。平时,党员分散参与常态化服务,战时则组建突击队集中攻坚。2025年防台防汛期间,市政、住建、城管、农水、应急等市区两级机关部门党组织组建党员“第一响应人”队伍,对河流堤坝、道路涵洞、在建工程、老旧小区等区域开展重点监测,做好高空户外广告检查加固、排水防涝抢险、倒伏树木移除清理、河道堤防巡查等应急工作,为人民群众筑起牢不可破的“红色堤坝”,让党建引领在关键时刻彰显“硬核”担当。

常态长效固成果

共建共享促善治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通过资源下沉、党群互动,激活基层“造血功能”,凝聚社会合力,构建常态长效的共建共享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短期发力”转向“长远善治”。

一方面,在职党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资源向基层流动,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市国资委在职党员孙松,通过引进蔬菜购销企业、开展订单种植合作等方式,为如皋市桥口村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增加村营收入超万元。在市总工会在职党员曹庆龙牵线搭桥下,市总工会、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海门农科所以及海门区老科协等多方力量组团赴海门区启勇村调研考察、把脉支招,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定向捐赠优质蚕豆种子800斤,为村里特色种植注入新动能。

另一方面,在职党员通过“民情恳谈会”、楼栋“云客厅”等平台倾听民意,带动居民参与解决社区治理“痛难堵烦”问题,形成“共建共享”良性循环。崇川区狼山镇街道319名在职党员融入网格管理,深入开展“网格听音”“建言献策”等活动,帮助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让居民感受到“基层治理总有党员在身边”;通州区金新街道在职党员聚焦提升商品房小区服务效能,以红网格为基本单元、红色物业为基本阵地,实行“统一服务日”制度,做到多元共治、区域善治。

拳拳初心,勇担使命。如今,在社区治理的每个角落,都跃动着在职党员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在思想引领的主阵地,他们积极传播党的声音,用真理力量筑牢群众信仰根基;在矛盾化解的第一线,他们以“我先上”“跟我来”的担当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在破解难题的最前沿,他们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带头人”,用行动擦亮共产党员的先锋底色。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推动在职党员真正“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实现了组织增能、党员增色、群众受益的多赢局面。接下来,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将持续深化这一工作,以党员的先锋作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从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市级机关在职党员下沉基层服务,以先锋作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用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字体:[ ]

4日傍晚,崇川区城东街道德民社区新添的两盏太阳能路灯稳稳立在德民广场边。暖黄灯光照亮了居民的夜间生活,孩子们追着光斑奔跑,广场舞队伍排得整整齐齐。附近居民吴明丽道出大家的心声:“现在晚上遛弯踏实多了!”

此前,该广场原有路灯照明不足,影响居民夜间活动并存在安全隐患。在职党员钱秀平网格走访时了解情况后,依托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召集物业公司、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现场处置,增添两处太阳能路灯,推动民生“关键小事”转化为治理“暖心事实”。

市级机关在职党员下沉基层服务,是我市以制度创新撬动基层治理变革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有力推动基层治理资源有效整合、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不断增强。

党建引领筑根基

全域联动聚动能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党建引领则是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密码。2022年,全市在职党员“双报到通通在”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先后推动1万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网格邻里、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群众,构建起“党员在、旗帜在,党组织在、战斗堡垒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城市治理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双报到通通在”工作以在职党员为主体,通过“线上扫码报到+线下临时党组织组建”双轨并行机制,推动党员“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实现力量下沉、资源整合。崇川区作为主城区先行试点,开发推广微信小程序,为16个街道、177个社区(村)党组织和341个市区单位配置后台账号,引导在职党员线上线下“双报到”,构建“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万余场次,让党员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对接”。

这一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社区治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困境。在职党员以“社区人”姿态融入基层,无论是政策宣讲、民生服务,还是矛盾调解,党员力量都能快速集结、精准发力。崇川区城东街道德民社区的在职党员钱秀平结合社区实际需求,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法律宣讲、民意收集、矛盾化解等志愿服务,推动多项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作为崇川区狼山镇街道狼山社区的一名在职党员,江浩波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专业优势,定期为社区党员讲授廉政党课,同时带动家人投身社区服务,与爱人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志愿宣传行动。在“双报到通通在”工作中,党员既是“社区邻居”又是“服务先锋”,生动诠释了“党员回家、服务到家”的治理理念。

“基层治理既是一项老工作,也是一项新课题。通过完善在职党员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动力量向基层充实、资源向基层流动、政策向基层倾斜,切实解决街道社区‘人少事多’等矛盾问题,努力实现‘各方力量同参与、在职党员做奉献、居民群众得实惠、社区治理上水平’。”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相关负责同志说。

服务升级提质效

精准赋能解民忧

为让在职党员的服务更对群众“胃口”,我市聚焦“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推动服务模式迭代升级,让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市级机关各部门扎实推动在职党员线上“码”上报到、线下亮明身份,服务情况“实时在线、动态更新”;同时,根据在职党员爱好特长、工作特点搭建精细化、便捷化基层治理平台,让服务“按需配送”。崇川区虹桥街道新中社区的在职党员陈桐主动认领理论宣讲工作,用生动话语,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崇川区任港街道弘运社区的在职党员顾纪平化身“政策宣讲员”“民情信息员”“纠纷调解员”,牵头解决小区围墙解危重建、垃圾分类管理、老旧电梯更换等难题,带动居民共建共治;崇川区钟秀街道的在职党员马昱则发挥职能单位业务特长,为辖区企业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咨询、劳动保障讲座、法律知识宣讲等活动,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最后一米”。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市级机关各部门和在职党员主动下沉社区参与协商议事活动,与群众围坐畅谈,梳理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靶向破解老年助餐、电梯加装、车位改造等难题。市委社会工作部将“好通议事”品牌培育作为重点实事项目,创新“一报一研一推介”机制,上半年累计征集2539个民生议题,并针对重点议题加大调研跟踪力度,及时遴选推介典型案例,形成“解决一件事转为办好一类事”经验推广。在崇川区钟秀街道,在职党员们聚焦郭里头村社区横跨通吕运河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邻上”工作法,“邻”间隙服务运河南北两岸居民所急所盼,实现小区治理“南北通通在、城中无难事”。

此外,我市还探索建立“平战结合”机制。平时,党员分散参与常态化服务,战时则组建突击队集中攻坚。2025年防台防汛期间,市政、住建、城管、农水、应急等市区两级机关部门党组织组建党员“第一响应人”队伍,对河流堤坝、道路涵洞、在建工程、老旧小区等区域开展重点监测,做好高空户外广告检查加固、排水防涝抢险、倒伏树木移除清理、河道堤防巡查等应急工作,为人民群众筑起牢不可破的“红色堤坝”,让党建引领在关键时刻彰显“硬核”担当。

常态长效固成果

共建共享促善治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通过资源下沉、党群互动,激活基层“造血功能”,凝聚社会合力,构建常态长效的共建共享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短期发力”转向“长远善治”。

一方面,在职党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资源向基层流动,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市国资委在职党员孙松,通过引进蔬菜购销企业、开展订单种植合作等方式,为如皋市桥口村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增加村营收入超万元。在市总工会在职党员曹庆龙牵线搭桥下,市总工会、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海门农科所以及海门区老科协等多方力量组团赴海门区启勇村调研考察、把脉支招,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定向捐赠优质蚕豆种子800斤,为村里特色种植注入新动能。

另一方面,在职党员通过“民情恳谈会”、楼栋“云客厅”等平台倾听民意,带动居民参与解决社区治理“痛难堵烦”问题,形成“共建共享”良性循环。崇川区狼山镇街道319名在职党员融入网格管理,深入开展“网格听音”“建言献策”等活动,帮助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让居民感受到“基层治理总有党员在身边”;通州区金新街道在职党员聚焦提升商品房小区服务效能,以红网格为基本单元、红色物业为基本阵地,实行“统一服务日”制度,做到多元共治、区域善治。

拳拳初心,勇担使命。如今,在社区治理的每个角落,都跃动着在职党员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在思想引领的主阵地,他们积极传播党的声音,用真理力量筑牢群众信仰根基;在矛盾化解的第一线,他们以“我先上”“跟我来”的担当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在破解难题的最前沿,他们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心骨”“带头人”,用行动擦亮共产党员的先锋底色。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推动在职党员真正“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实现了组织增能、党员增色、群众受益的多赢局面。接下来,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将持续深化这一工作,以党员的先锋作为,推动“共建共治共享”从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