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要闻

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市住建部门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工作——
数字化让工程监管“耳聪目明”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字体:[ ]

近日,暑气蒸腾的建筑工地上,一场科技感十足的安全巡查行动拉开帷幕。搭载4K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如同敏锐的“空中卫士”,以俯瞰视角扫描工地的每一处角落。这一幕正是市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站践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理念的缩影。市住建部门综合运用多种“非现场监管”方式,构建“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智慧监管新体系。

从“爬楼检查”到“空中巡查”

在R24013和园项目现场,无人机操作员手指在摇杆上快速滑动,屏幕中呈现塔吊、吊篮等高空作业区的清晰画面。一旁紧盯监视屏的安监人员,迅速捕捉到一处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那边塔吊起升机构周边,摄像头拉近些……”

“以往人工检查这类区域,需要穿戴防护装备逐层攀爬,耗时至少半小时,现在无人机10分钟就能完成全部扫描。”无人机操作员介绍。

传统人工巡查模式下,吊篮作业、建筑物顶层施工等高风险区域、重点作业部位的检查往往存在“三难”:攀爬风险高、覆盖范围窄、打扰企业频繁。而无人机的应用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无人机巡查让我们从‘爬楼式检查’升级为‘空中巡查’,既降低了检查人员的安全风险,减少了对项目施工的干扰,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各类安全文明问题,保证安全生产条件不降低。”市安监站站长张晓介绍。

分散的监管信息串联成网

安监站监督人员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建机智安平台显示塔吊起重量、起重力矩等各类运行参数,一旦出现超载立即预警;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轮播工地重点区域画面,监督人员同步分析现场各类隐患……

“这些系统就像工地的‘数字神经’,将分散的监管信息串联成网。”市安监站综合科科长张志峰说。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让监管具备了“预测+主动”能力。品茗科技的AI防高坠监控系统能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临边防护缺失等20余种违规行为,实时向现场发起“语音告警”,同步将隐患问题精准推送。“AI‘安全员’24小时在线,发现风险快一步,管理成本也有所降低。”南通中房建设集团安全总监丁晓松说。

“现在办理起重机械备案,线上提交资料就能搞定,不用再扛着一摞文件来回跑。”南通华荣建设的管志峰在完成建筑起重机械电子证照申请后,连连点赞。市安监站以数字化改革为着力点,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指尖”。今年以来,市安监站累计完成1617台次建筑起重机械产权电子备案、124台次使用登记的线上审核,省去企业来回奔波。

部门联动做到“无事不扰”

技术赋能让监管更精准,也让服务更贴心。核心转变在于告别“高频次检查”与“多头扰企”。在市安监站,“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是口号,是落在实处的“加减法”。

今年4月,市安监站联合市污染防治攻坚办督察组、渣土管理中心等部门,对23个土方阶段项目开展“四查四核”文明施工联合指导。通过合同核验、扬尘平台追踪、现场核查,“一次进门”说清多个要求,既增加服务单位数量,又大幅压减检查频次,确保扬尘管控等“硬标”不打折扣。

深入落实“开工告知一件事”,在市住建局的统一部署下,联合档案、审图、消防、城管等部门,“化零为整”,开工前一次性告知所有要求。同时,严格制定差异化监管计划:对安全管理优、措施实的项目“免打扰”;对隐患突出的,则实施“专人专项”帮扶,精准发力不撒网。

“减的是企业负担,加的是监管精度;减的是行政干预,加的是服务温度。”张晓表示。

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市住建部门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工作——
数字化让工程监管“耳聪目明”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7 字体:[ ]

近日,暑气蒸腾的建筑工地上,一场科技感十足的安全巡查行动拉开帷幕。搭载4K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如同敏锐的“空中卫士”,以俯瞰视角扫描工地的每一处角落。这一幕正是市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站践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理念的缩影。市住建部门综合运用多种“非现场监管”方式,构建“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智慧监管新体系。

从“爬楼检查”到“空中巡查”

在R24013和园项目现场,无人机操作员手指在摇杆上快速滑动,屏幕中呈现塔吊、吊篮等高空作业区的清晰画面。一旁紧盯监视屏的安监人员,迅速捕捉到一处需要重点排查的区域。“那边塔吊起升机构周边,摄像头拉近些……”

“以往人工检查这类区域,需要穿戴防护装备逐层攀爬,耗时至少半小时,现在无人机10分钟就能完成全部扫描。”无人机操作员介绍。

传统人工巡查模式下,吊篮作业、建筑物顶层施工等高风险区域、重点作业部位的检查往往存在“三难”:攀爬风险高、覆盖范围窄、打扰企业频繁。而无人机的应用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无人机巡查让我们从‘爬楼式检查’升级为‘空中巡查’,既降低了检查人员的安全风险,减少了对项目施工的干扰,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施工现场的各类安全文明问题,保证安全生产条件不降低。”市安监站站长张晓介绍。

分散的监管信息串联成网

安监站监督人员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建机智安平台显示塔吊起重量、起重力矩等各类运行参数,一旦出现超载立即预警;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轮播工地重点区域画面,监督人员同步分析现场各类隐患……

“这些系统就像工地的‘数字神经’,将分散的监管信息串联成网。”市安监站综合科科长张志峰说。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让监管具备了“预测+主动”能力。品茗科技的AI防高坠监控系统能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临边防护缺失等20余种违规行为,实时向现场发起“语音告警”,同步将隐患问题精准推送。“AI‘安全员’24小时在线,发现风险快一步,管理成本也有所降低。”南通中房建设集团安全总监丁晓松说。

“现在办理起重机械备案,线上提交资料就能搞定,不用再扛着一摞文件来回跑。”南通华荣建设的管志峰在完成建筑起重机械电子证照申请后,连连点赞。市安监站以数字化改革为着力点,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指尖”。今年以来,市安监站累计完成1617台次建筑起重机械产权电子备案、124台次使用登记的线上审核,省去企业来回奔波。

部门联动做到“无事不扰”

技术赋能让监管更精准,也让服务更贴心。核心转变在于告别“高频次检查”与“多头扰企”。在市安监站,“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不是口号,是落在实处的“加减法”。

今年4月,市安监站联合市污染防治攻坚办督察组、渣土管理中心等部门,对23个土方阶段项目开展“四查四核”文明施工联合指导。通过合同核验、扬尘平台追踪、现场核查,“一次进门”说清多个要求,既增加服务单位数量,又大幅压减检查频次,确保扬尘管控等“硬标”不打折扣。

深入落实“开工告知一件事”,在市住建局的统一部署下,联合档案、审图、消防、城管等部门,“化零为整”,开工前一次性告知所有要求。同时,严格制定差异化监管计划:对安全管理优、措施实的项目“免打扰”;对隐患突出的,则实施“专人专项”帮扶,精准发力不撒网。

“减的是企业负担,加的是监管精度;减的是行政干预,加的是服务温度。”张晓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