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日,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和SGS通标公司的专家一起来到通州家纺产业集聚区,对质量提升帮扶企业进行回访。
质量是企业抢占市场的核心竞争力。2020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围绕各县(市、区)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链,运用质量认证手段帮助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已精准帮扶企业589家,赋能产业链向上攀登。去年,通州家纺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区域提升获批全国试点项目。
细节改进,小投入撬动大回报
走进江苏柏琳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缝纫机前埋头为套件包边。与一般缝纫机不同的是,这家公司的缝纫机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滚轮。
“别小看这个滚轮,有了它,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柏琳家纺首席质量官刘前说,从前,工人在缝纫时,需要同时控制布料方向、折边宽度及车缝速度,长时间作业后,双手动作就开始不协调,从而产生折边宽度不均匀、起皱等质量问题。
去年,在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和SGS通标公司专家的协同指导下,柏琳家纺为缝纫机加装了同步滚轮和卷边器,减少工人过多动作及缝纫机停顿现象,折边不合格率从原来的2.33%降至0.66%,车缝效率提升15%。此举在提升车缝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人员工作强度,提高计件收入,极大提高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小微家纺企业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质量提升?柏琳家纺在探索中总结出的答案是:采取小投入见效快的防错措施。针对蒸汽压力时大时小导致产品上经常出现水渍印的问题,公司还安装了蒸汽节能稳压器,在SGS通标公司专家的帮扶下用工人易操作的目视化管理规范整烫压力,有效降低了成品水渍印。
质量改进过程中的一个个小投入,撬动的可能是大回报。柏琳家纺已从中尝到甜头:企业投入16万元用于设备工装改造和产线布局调整,便实现了质量和效率的双重飞跃,收获年化70万元的净收益。“这让我们深刻领悟到,质量提升不在投入多寡,只有针对问题根源精准施策,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柏琳家纺产品经理沈楠感叹。
从“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主动加入质量变革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队伍。“自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已有5100余家企业参加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举办的培训。
因企制宜,靶向解决质量痛点
走在老裁缝家居的生产车间里,挂裁、包边等关键工序的作业指导书张贴在墙上显眼位置。这是SGS专家为企业量身定制的数字化作业指导书,它一改传统枯燥文字描述和口口相传的培训模式,工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旁白的操作标准短视频。
“家纺企业工人流动率高,我们为企业定制的数字化作业指导书,减小了企业的培训压力,使得工人操作时有据可依,不再各凭经验。”SGS通标公司南京分公司中国市场事业部经理张伟举例,在验布作业指导书中,针对家纺宽门幅以及全自动裁剪机的特点,特别强调发现布疵须在两侧同步标记。而这一看似微小的举措,显著提升了下一道裁剪工序的效率和成本。
不同产业类别、规模类型、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的需求不尽相同。对此,我市市场监管部门邀请权威认证机构深入企业“问诊把脉”,针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能力和国际认证贯标等质量痛点问题“对症开方”,全程跟进、精准破题。
强安厨房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食品机械制造的小微企业。海安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专业机构把脉后发现,企业生产采取的是传统孤岛作业,由同一人完成整台设备装配,等到发现质量问题,往往已是在所有加工环节完成后。经专家建议,企业将作业模式改为流水式作业,分解梳理工序,落实岗位、确定人员,并根据工序衔接和工时协调优化流水线作业,由每个工位对上道工序来料产品检验确认。改成流水线作业后,企业产能提升了42%,批量不良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因企制宜,精准帮扶。“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共梳理企业需求564个、痛点难点问题462个,80%以上需求、痛点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提质扩面,破解产业共性难题
家纺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助推家纺产业更好地占领国际国内市场产业链的中高端?自通州家纺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区域提升获批全国试点以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思考并付诸行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引导企业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将防错思维融入每一个流程环节,提前识别和消除潜在的问题。”通州区市场监管局质量监管科科长尹冰倩介绍,该局建立并推行“四化一制”防错法向家纺企业推广运用,通过实施作业指导数字化、性能检测快捷化、生产操作去错化、现场管理目视化和关键事项确认制,平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发生率20%。
针对中小家纺企业产品质量自检能力不足、送检成本高的共性痛点,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在纺织产业集群腹地家纺直播生态产业园区“纤意坊”打造“认证检测+”集成服务工作站,通过教学企业五项自检、共享站点快检资源、畅通法检绿色通道,形成“三检融合”技术支撑体系,平均缩短成品检测周期3天、降低企业检测成本30%。此外,还联合权威机构编制家纺产业国际认证图谱,帮助企业按图索骥对标生产。
“通过引进‘四化一制’的质量提升方法,显著提升了产品质量。”老裁缝家居董事长余小波说,得益于此,企业节约质量成本10%,产品合格率提升8%,生产效率提升12%。放眼整个家纺产业链,一系列质量管理工具的成功应用,形成了“按标准生产、按认证出海”的良性循环,家纺成品合格率平均提升5%,国际认证通过率提高20%,通州家纺正以过硬的品质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质量提升没有“天花板”。市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管处处长卞翔表示,该局将坚持协同联动、统筹发力,不断优化长效工作机制,提升质量认证供给水平,积极拓展帮扶提质扩面,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扶持,助推地方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