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南通文庙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发现明代泮池及桥墩、排水沟、砖铺路面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铜钱、建筑构件等遗物,证明了方志文献中关于南通文庙记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其今后的保护规划与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南通文庙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南通城区人民中路。初建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历经多次修缮、重建,现存建筑以大成殿为主体,前有戟门和名宦、乡贤两祠,连结东西两庑,构成一个四合大院。
为配合南通地铁工程建设,南京大学在南通文庙建设控制地带例行开展基建项目考古调查和勘探时,发现了地下文化堆积层,根据出土瓷片初步判断,该文化堆积层可能属于宋元时代。按照考古工作的相关规定,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南通市文物局组织和指导下,镇江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承担的南通文庙遗址考古项目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
经过近4个多月的努力,文庙遗址考古项目已完成137平方米的阶段性考古发掘工作。发现宋代灰坑2个,明代砖铺路面2处、砖构排水沟1条、砖构泮池及桥墩1处,清代至民国砖铺路面1处;出土了陶瓷器、铁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数量较多的遗物。其中,瓷器按釉色分为青、白、影青、黄、青黄、黑等多种,器形有碗、盏、碟、盘、罐等;釉陶器多为罐、瓶;灰陶器有灯盏;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滴水等。
其中,泮池仅揭露出池的北壁西段及西北角,其余部分叠压于现代道路及花坛之下。池壁为砖砌,用石灰为黏合剂。壁面有近现代水泥涂层。壁面镶嵌有一处竖向长方形石质题刻,正中为双勾大字“贯斗”,字内涂朱,右下方阴刻小字“池名”及篆文图章,左下方阴刻小字“凌烟阁”。已揭露部分因地下水位高,无法发掘至底,深度不明。据老照片所见形制及现存栏板长度,推断该池为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8.5米。
池壁上镶嵌的石刻题记“贯斗”,为“上通于斗宿”之意,典出唐人陈章《斗牛间有紫气赋》:“贯斗牛於九霄,正当吴分。”斗宿、牛宿均为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该句是指吴地上通于天空中的斗宿、牛宿,与这两个星宿之间的区域相对应。南通所在地域正属于历史上的吴地。
泮池的性质与年代可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记载。据《万历通州志》第三卷“经制志?学校”记载:治庚戌春,郡侯傅公锦既修庙学之余,环视泮池,叹曰:“兹不改创,亦无以称宏规。”乃徙偏为中,辟隘为宏。凿浅为深,易以美石,加以砻斫,甃而为池……逾三月而工告成。池洼然而深,桥屹然而高。因此,根据文献记载,弘治庚戌即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是这座泮池的建造时间。从发掘揭露出的部分池壁砖体结构来看,其主体应属明代,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据老照片所见,一道南北向的拱桥从池的正中跨过。此次发掘揭露出了泮桥桥墩的西北角部分残迹,为砖构,表面留存有部分近现代水泥涂层。文庙中现存麻石质栏板十余块,据年长市民指认及对比老照片,可确认为该池及桥的护栏。板面镂两孔,板与板间用立柱连接,柱头饰覆莲瓣纹。
据明《万历通州志》、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南通文庙始建于北宋乾兴元年(公元 1022 年),明、清时期多次维修。结合《南通市志》记载及当地 70 岁以上老人回忆,1958 年为修建今人民路,将泮桥拆除、泮池填平。1959 年,南通市文化馆迁至文庙。“文革”后期,又拆除了棂星门。1981年拆除明伦堂,建文化馆剧场。南通文庙文物建筑仅存戟门及东西两祠、大成殿及东西两庑。1983年,南通市人民政府公布文庙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通文庙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阶段性考古发掘所获资料为南通文庙今后的古建修缮、保护规划与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为进一步配合地铁施工,更好地保护好文庙遗址区域,目前已对明清砖构遗迹进行了原址回填保护,待地铁施工结束后,将进一步完善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
据了解,1973年在位于文庙西侧约100米处的南通电影院前人防工程中,出土了一件晚唐至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皮囊壶,现藏于南通博物苑,为该苑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