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伶社古韵犹在耳,棠梨新蕊已含芳。7月29日下午,承载着南通百年戏剧记忆的伶工学社小剧场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实景沉浸式话剧《棠梨花开》建组大会在此隆重举行,标志着这部深度挖掘张謇文化资源、彰显江海文化底蕴的舞台力作正式进入创排阶段。
百年文脉续新章,文旅融合探新路
大会在充满历史感与使命感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南通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陈金屏首先介绍了项目概况。《棠梨花开》以民国初年张謇先生创办的伶工学社为背景,聚焦戏剧教育家欧阳予倩等先驱在南通推动戏剧教育革新、坚守艺术理想的动人故事。该剧不仅是对张謇先生“以戏育人、以文化人”理念的深情回望,更是南通活化利用历史资源、打造江海文化品牌的一次重要探索,为文旅深度融合开辟了创新路径。
该剧由市创研中心出品,并联合南通艺术剧院、南通市文化馆共同创作。2023年,该剧获得南通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项目立项扶持及经费资助,剧本荣获2024年度“戏剧中国”话剧类最佳剧本奖。
匠心汇聚启征程,艺术创新承使命
市创研中心编剧代表蒋茜茜从“一束光”“一面镜”“一座桥”三个角度对剧本意义进行了阐释,通过在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上达到统一,展现戏剧艺术净化人心、启迪民智的永恒力量。
《棠梨花开》导演、常州大学表演系系主任童劲杰指出,伶工学社这段历史给戏剧工作者带来的思考是无穷尽的,在接下来的创排工作中,将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作品以戏度人、以艺化人。
南通艺术剧院书记、院长陆益兵表示应深入挖掘伶工学社先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时代精神,运用沉浸式戏剧的独特语汇,打破传统观演界限,让观众“走入”历史现场,亲历戏剧改良的风云激荡与伶工学子的成长悲欢。
殷切寄语鼓干劲,铜锣鸣响定航标
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智在讲话中,聚焦“四一”格局与“三性”要求,深刻阐述了《棠梨花开》项目的特殊意义与未来方向。他指出,伶工学社作为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第一所现代化学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市文广旅局首次整合多部门力量协同推进,创排第一部实景沉浸式戏剧《棠梨花开》,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王智局长强调,要将该剧打造成2025年度精品力作,必须着力强化“三性”——
一是内容上追求丰富性, 深入挖掘历史底蕴,确保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的厚重感。二是形式上突出互动性,精心设计沉浸体验,打破观演界限,增强观众参与感。三是效果上兼顾商业性,探索可持续运营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
他进一步提出,项目要着眼长远发展,明确未来方向:不仅要成为一部成功的舞台作品,更要致力于托举年轻创作人才,让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耕耘,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诗和远方。
市文广旅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倪小平充分肯定了《棠梨花开》项目对于传承地方文脉、托举本土人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意义,寄语全体主创和演职人员以匠心守初心,以热爱铸精品,将这部凝结着南通戏剧基因的作品打造成新时代沉浸式实景演出的标杆。
在激动人心的建组仪式环节,与会领导敲响象征启航的铜锣——“一敲文化传承,二敲艺术创新,三敲圆满成功!”锣声铿锵,久久回响,宣告《棠梨花开》剧组正式扬帆。
沉浸体验融古今,棠梨芬芳待绽放
作为南通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棠梨花开》将依托伶工学社真实历史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动线、互动环节与多媒体技术,打造“人在戏中游”的深度沉浸体验。观众将化身历史见证者,在百年银杏树下、青砖灰瓦间,感受欧阳予倩等先驱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坚守,聆听戏剧新苗破土成长的青春回响。项目计划于2025年9月完成创排并正式公演,届时将为观众献上一场穿越时空、芬芳馥郁的“棠梨”花开盛宴。
市文广旅局四级调研员彭春梅,市文广旅局办公室主任田晨宇,市文广旅局艺术处处长张贺林,市文化馆馆长郭小川,《棠梨花开》艺术指导、剧作家王晓思,《棠梨花开》艺术指导王潇女士,市创研中心、南通艺术剧院的相关同志,以及《棠梨花开》的导演团队,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影视演出中心团队、南通市文化馆、伶工学社的相关同志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