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2018年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工作计划的通知
来源: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8-06 累计次数: 字体:[ ]


通政办发〔2018〕50号   2018年5月28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行动方案(2017~2020年)》(通办发〔2017〕107号)有关要求,为明确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力争2018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2.7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5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9.5%,科技创新主要核心指标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二、工作任务

(一)培育产业创新体系

1.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着眼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3+3”重点产业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全覆盖目标,提升我市现有24家高端创新平台的建设层次和水平,增强面向市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争取形成1~2个具有影响的“种子”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带动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涌现一批行业领军型创新企业,建成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海洋产业基地。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市质监局;参与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塑造产业产品品牌。开展“品牌之旅”活动,召开地理标志商标运用推进大会,举办品牌国际化发展推进大会暨商标国际注册策略论坛,新增注册商标8000件、驰名商标2件,构建“3+3”的先进制造业品牌发展体系。

牵头单位:市工商局。

(二)筑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4.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培育认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3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力争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0家左右。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创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示范企业百强工程企业2家。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6.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并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意见。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四技服务”等优惠政策。牵头单位: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

(三)强化创新载体建设

7.加快中央创新区建设。基本完成中央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区内重大项目。聚焦“5+5”创新平台,签约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2家,签约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2家。招引重点企业研发总部5家,创新型科技企业5家,新兴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设计与信息技术类服务外包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共8家,商业综合体等功能性项目2家。力争签约1~2个世界前沿基础性研究项目,力争入驻4~5家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

牵头单位:中创办、通创投、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教育局。

8.做大做强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南通高新区建设国家科技服务业示范区、省科技金融集聚区,力争在全省综合评估中综合排名稳中有升。推动省级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错位发展,争创省级“创新型园区”。牵头单位:南通高新区、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9.推进科技园区特色发展。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引进高科技孵化项目30个,培育高成长型企业10家,园区企业入驻率达到80%。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定位,布局“三创”载体。

牵头单位:市产控集团,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10.引进上海科创资源。重点与上海的科技服务机构和设施、科技园区、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双创”人才等实行“六大对接”,推进《沪通科技创新全面合作协议》签署落实,引进1个上海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南通建立分支机构,新增1~2家科技合作园区,合作共建2家上海高校南通技术转移中心、10家企业研发机构,力争整合提升形成1个沪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1.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深入推进与清华大学全面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向中西部、东北部高校和中科院延伸,组织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效考核,举办较大规模产学研活动2~3场次,联合高校新建技术转移中心南通分中心2~3个,新签产学研合作协议500项,力争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支付金额2亿元。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丰富创新创业生态资源

12.构建创新创业服务链。“创新南通”平台集聚全市40家省级以上孵化器、44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创办“通创荟”创新创业电视专栏,组织“通创荟”主体活动4场以上,其他系列活动10场以上,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超过300个。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3.培育创业沃土。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全面启动众创社区建设,重点推动南通智慧技术众创社区首期工程改造提升完成并投入使用,推动南通高新区数字产业众创社区创新功能建设并初步形成社区功能。新增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家,新增创业型街道(乡镇)10家。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4.强化创业融资服务。发挥“南通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应有功能,增加“江海创投行”线下对接活动频次,争取科技信贷机构达17家,服务企业超过800家。

牵头单位:市金融办、市科技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六)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15.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新增引进省“双创人才”30名,省“双创博士”40名,力争区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实施新一轮江海英才计划,举办智慧建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人才峰会,打造集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多种发展要素为一体的国际化引才聚才新平台。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参与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1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省“333工程”、市“226工程”、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省、市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出台市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结构需要、具备创新富民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参与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七)优化知识产权环境

17.提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培育高价值专利培育平台1个,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产品。培育专利消零企业600家,推动150家企业参与贯标,通过国标认证企业20家,培育知识产权强企试点示范企业200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各1~2家。

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8.加强知识产权服务管理。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或强省区域示范县(市)区共2个、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1~2个。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引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3~5家。

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9.实施知识产权大保护工程。申请建立中国(南通?现代纺织)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南通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一批县(市)区、园区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工作站。加大执法力度,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参与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八)构建工作保障机制

20.完善组织架构。启动创新之都建设推进小组工作机制,初步建成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咨询委员会,按季度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指标体系开展统计监测。

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2018年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指标分解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目标值

责任单位

数据来源

创新资源

1

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

6.8

市人才办

市人社局

市人才办

市人社局

2

企业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6

市科技局

市统计局

3

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人)

955

市人社局

市人才办

市人社局

4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例(%)

2.74

市科技局

市统计局

5

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1.2

市科技局

市统计局

创新网络

6

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占企业研发机构的比例(%)

24

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

市经信委

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

市经信委

7

高新技术企业数与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

21

市科技局

市科技局

8

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全社会R&D经费的比例(%)

1.8

市科技局

市科技局

创新环境

9

企业研发税收加计扣除额增长率(%)

8

市国税局

市地税局

市国税局

市地税局

10

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额增长率(%)

8

市国税局

市地税局

市国税局

市地税局

11

财政科技、人才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3

市财政局

市财政局

12

省级以上新型创业机构内平均培育企业数(家)

33

市科技局

市科技局

13

全社会研发经费中政府资金比例(%)

12

市财政局

市统计局

14

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资金与固定投资额的比例(%)

2

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

创新绩效

15

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

7

市经信委

市统计局

16

“四上”企业中在境内上市的比例(%)

0.24

市金融办

市金融办

1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9.5

市科技局

市统计局

18

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收入比重(%)

15.6

市科技局

市统计局

19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5

市知识产权局

市知识产权局

20

亿元研发投入PCT专利申请数(件)

3

市知识产权局

市知识产权局

21

万人商标注册量(件)

120

市工商局

市工商局


  


2018年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重点工作任务表

序号

目标任务

主要任务

牵头单位

参与单位

(一)
   培育产业创新体系

1. 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提升我市现有24家高端创新平台的建设层次和水平,增强面向市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市科技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争取形成1-2个具有影响的“种子”产业,涌现一批行业领军型创新企业,建成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海洋产业基地。

市经信委、市质监局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 塑造产业产品品牌

开展“品牌之旅”活动,召开地理标志商标运用推进大会,举办品牌国际化发展推进大会暨商标国际注册策略论坛,新增注册商标8000件、新增驰名商标2件,构建“3+3”的先进制造业品牌发展体系。

市工商局


(二)
   筑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4.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培育认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3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力争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0家左右。

市科技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 提升骨干企业创新能力

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新增2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示范企业百强工程企业。

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6. 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政策

制定实施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相关政策意见。力争科技税收减免额优惠位居苏中苏北前列。

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


(三)强化创新载体建设

7.加快中央创新区建设招引

基本完成中央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签约2家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所、2家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招引重点企业研发总部5家,创新型科技企业5家,新兴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设计与信息技术类服务外包企业、科技服务机构8家,商业综合体等功能性项目2家。力争签约1-2个世界前沿基础性研究项目,力争入驻4-5家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

中创办、通创投、市科技局

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教育局

8.做大做强各类高新区

南通高新区建设国家科技服务业示范区、省科技金融集聚区,力争在全省综合评估中综合排名稳中有升。省级高新区争创省级“创新型园区”。

南通高新区、市科技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9. 强化科技园区特色发展

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高科技孵化项目30个,培育高成长型企业10家,园区企业入驻率达到80%。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布局“三创”载体。

市产控集团、市科技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

10.对接上海科创资源

推进《沪通科技创新全面合作协议》签署落实,引进1个上海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南通建立分支机构,新增1-2家科技合作园区,合作共建2家上海高校南通技术转移中心、10家企业研发机构,力争整合提升1个沪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市科技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1.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举办较大规模产学研活动2~4场次,征集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和成果转化需求不少于1000项,联合高校新建技术转移中心南通分中心2~3个,新签新签产学研合作协议600项,力争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支付金额2亿元。

市科技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丰富创新创业生态资源

12.构建创新创业服务链

“创新南通”平台集聚全市40家省级以上孵化器、44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创办“通创荟”创新创业电视专栏,组织“通创荟”主体活动4场以上,其他系列活动10场以上,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超过300个。

市科技局


13.培育创业沃土

培育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全面启动众创社区建设,重点推动南通智慧技术众创社区首期工程改造提升完成并投入使用,推动南通高新区数字产业众创社区创新功能建设并初步形成社区功能。新增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家,新增创业型街道(乡镇)10家。

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4. 强化创业融资服务

发挥“南通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功能,增加“江海创投行”线下对接活动频次,争取科技信贷机构达17家,服务企业超过800家。

市金融办、市科技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六)引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

15.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

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新增引进省“双创人才”30名,省“双创博士”40名,力争区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胜第一方阵。举办智慧建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人才峰会。

市人才办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1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制定出台市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结构需要、具备创新富民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

市人才办

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七)优化知识产权环境

17.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

培育高价值专利培育平台1个,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产品。培育专利消零企业600家,推动150家企业参与贯标,通过国标认证企业20家,培育知识产权强企试点示范企业200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1-2家。

市知识产权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8.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管理

争创江苏江北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或强省区域示范县(市)区2个、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1-2个。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引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3-5家。

市知识产权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19. 实施知识产权大保护工程

申请建立中国(南通?现代纺织)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南通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一批县(市)区、园区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工作站。

市知识产权局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八)构建工作保障机制

20.完善组织架构

启动创新之都建设推进小组工作机制,初步建成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咨询委员会,按季度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指标体系开展统计监测。

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