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2-17 累计次数: 字体:[ ]

通政办发〔2015〕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通市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月8日

南通市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4〕23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74号)精神,确保全面完成我市“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15年年底,全面完成“十二五”省下达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以上,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4.58%、15.26%、15.05%、19.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以上。

  二、工作举措

  (一)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严把能耗增长和污染物排放源头关。严格实施项目能评和环评制度,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效水平和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强化能评约束性作用,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1〕99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3〕147号)的有关规定,将节能评估文件和审查意见作为前置性条件,未经节能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对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滞后、被列入一级预警的地区,暂停钢铁、有色、化工、造纸、建材及单(多)晶硅等高耗能新建及扩能项目能评审查,对列入一级和二级预警地区已建成的高耗能项目暂缓接电。进一步完善能评管理制度,强化项目能评验收监督,实现能评审查闭环管理。(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南通供电公司)

  2﹒积极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和《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3〕162号)精神,严格项目管理,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产业〔2014〕296号),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均实施产能减量置换。各地、各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严把许可证准入关,加强部门协作,积极做好项目“停批停建”,确保产能过剩行业不出现新开工基本建设项目;在对在建项目评估认定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在建项目清理工作;引导和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布局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大力度淘汰低端产能、压缩过剩产能。(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发改委、质监局)

  3﹒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加大力度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4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装备与产品。发展节能服务业,培育一批诊断、节能审核、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鼓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实施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

  4﹒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措施,实行煤炭消费目标责任管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着力发展非煤能源,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在城市大力推广使用型煤、清洁优质煤及清洁能源,限制使用灰分高于16%、硫分高于1%的散煤。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7%以上,形成煤、油、气、新能源、区外来电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绿色低碳为方向,推进能源装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市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

  (二)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

  1﹒推进实施重点工程。大力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工程,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快实施锅炉、窑炉和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以及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组织实施重点节能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低品位余热利用、电机变频调整技术以及稀土永磁电机、半导体照明等先进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狠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新扩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继续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继续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治污力度。实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重点行业工业过程控排工程、高排放产品节约替代工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工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工程、绿色建筑推广工程、低碳交通创建工程、低碳产品认证和应用示范工程,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围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信息系统、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低碳产品标准制定等领域实施一系列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

  2﹒狠抓燃煤锅炉整治。落实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合力推动生态红线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省级以上(含省级)开发区内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烧高污染燃料锅炉实现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热电联产机组替代或淘汰。推动供热资源整合整治。从科学规划热源点布局、鼓励大机组供热改造、推进区域热源点资源整合、淘汰集中供热范围内小锅炉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燃煤供热小机组小锅炉整合关停。(责任部门:市环保局、经信委、质监局)

  3﹒加大机动车减排力度。公安交管部门要强化源头控制和路面管理,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逐一通知车主办理注销报废手续;对逾期未检验的车辆,督促车主及时补检或尽快报废,车辆已经灭失的予以依法注销。符合提前报废条件的车辆,公安交管、环保、交通运输等部门共同督促车主提前报废,财政部门落实奖补措施。路面执勤及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处理中,发现应当报废及逾期未检的车辆立即查扣,依法补检或强制报废。环保部门严格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控制,不允许通过机外净化达标,排放不达标的交由公安交管部门强制报废。尾气排放不符合标准的车辆禁止落户和转入。积极推行区域限行措施,市区主城区及各县(市)核心城区全面实行“黄标车”和高排放车辆限行、禁行。积极推行公交优先政策,鼓励使用电力、燃气等新能源汽车,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2015年年底前,淘汰报废黄标车6000辆。(责任部门:市公安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

  4﹒强化水污染防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地和水质较好湖泊,重点治理劣五类等污染严重水体。加强城市河道环境整治,2015年年底基本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加大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研究开展城市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落实国家水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强化造纸、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2015年力争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0%以上。(责任部门:市环保局、水利局)

  (三)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

  1﹒加强工业节能降碳。全面开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活动,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实施主要耗能产品和主要用能设备能耗限额管理,推动全市工业效率提升。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持续长效节能机制,深挖节能潜力。实施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奖惩制度。(责任部门:市经信委)

  2﹒推进建筑节能降碳。自2015年起,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完善规划许可、设计审查、施工验收环节的绿色建筑监管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城区标准体系,加强规划设计、材料选用、技术集成、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绿色低碳措施,把节约型城乡建设十项工程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建筑能效,稳步提升新建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水平和质量,推动低能耗建筑建设。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加强机关办公和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数据监测与分析,推进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试点,发展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以建筑工业化和成品房建设为重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责任部门:市城乡建设局、规划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3﹒强化交通运输节能降碳。开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创建。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善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加快形成以高等级航道为主体的内河航道网,推进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和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体系,促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城市交通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广城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出租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内河船舶免停靠报港信息服务系统、内河智能航道系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等。(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

  4﹒抓好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强化基础工作,完善南通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信息平台。加大能源审计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制度。制定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分级考核办法,开展节能工作考核。在部分机关单位实行定额管理,探索建立公共机构节能分类管理和定额管理体系。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工作。推进节能示范单位和节水型单位建设,到“十二五”末,争取建成35个市级以上节能示范单位,3个机关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人均水耗和单位面积能耗分别比“十一五”末下降15%、15%和12%。(责任部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四)强化技术支撑

  1﹒加强技术创新。瞄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面向节能减排重大创新需求,重点在高效洁净燃烧、清洁生产、工业余热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处理、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项目。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新技术、成套装备与重大产品开发研制。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节能减排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需求的节能减排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质监局)

  2﹒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围绕低品位余热利用、高效换热、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高效电机应用等,组织实施节能低碳示范工程,多种形式向社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鼓励用能单位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引导企业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严格落实用能设备能效控制措施,将用能设备能效等级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内容,新建高耗能项目用能设备须达到一级能效标准,其他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采用二级以上能效用能设备。实施电机能效提升3年行动计划,采取政策激励、节能执法、差别电价等综合措施,推进在用低效电机淘汰和高效电机推广。(责任部门:市经信委、环保局、质监局)

  (五)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1﹒控制能源消费增量。按照省下达我市2014~2015年能耗增量及年均增速控制目标,制定出台《南通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将能耗增量控制目标和年均增速控制目标作为预期性指标分解至各县(市)、区。同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力度,跟踪督促落实情况,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2014~2015年,我市能耗增量控制目标为53万吨标煤,年均增速控制目标为1.31%。(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2﹒完善价格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落实国家燃煤发电机组环保电价政策,鼓励燃煤发电企业进行环保设施改造。研究利用价格杠杆对能源消耗、排污减量达到更高标准的先进企业给予鼓励政策。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化能源结构。落实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惠价格政策和油品质量升级的配套价格政策。落实水资源费差别化征收政策。严格水利工程供水工业水费计收政策,不得减免。完善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适当调整收费标准,扩大征收范围,推行差别化收费政策,强化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管理,研究将污泥处置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落实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引导居民合理节约利用资源。(责任部门:市物价局、经信委、财政局、水利局、环保局、城乡建设局)

  3﹒强化财税金融支持。贯彻落实苏政发〔2013〕147号文件精神,强化政府对节能环保工程的引导,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工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落实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严格落实国家鼓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所得税减免政策,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加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节能减排降碳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多元投资主体和各类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降碳。(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金融办,人民银行南通支行)

  4﹒建立碳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大力促进自愿减排交易,鼓励企业进行碳资产开发;加强碳排放市场支撑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第三方核证机构,加快培养碳交易服务专业人才,研究开发与碳交易、碳资产相关联的金融衍生品。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发展排污指标交易市场,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财政局、物价局、金融办)

  5﹒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扎实开展迎峰度夏、度冬有序用电工作,确保全市电力供需平衡。进一步推进电能管理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和重点企业接入工作。积极引导南通供电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加大社会节电力度,确保完成年度电力需求侧管理考核目标。(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南通供电公司)

  (六)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

  1﹒强化统计预警。加强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计量与统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能源统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完善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及林业、废弃物处理基础统计与调查,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统计数据发布以及数据使用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降碳的计量、统计、监测、核查体系,确保相关指标数据准确可靠、衔接一致。加强分析预警,定期发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公告。研究制定确保完成节能减排降碳目标的预警调控方案,根据形势适时启动。(责任部门:市统计局、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局、质监局)

  2﹒加强运行监测。积极推进重点耗能企业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全市“万家企业”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确保监测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到2015年年底,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传输率达到75%,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80%,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达到95%。(责任部门:市经信委、环保局、质监局)

  3﹒强化执法监察。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察体系,各县(市)要明确相应机构承担节能监察职能。定期开展专项监察,严厉查处违法用能行为。环保部门要持续开展专项执法,公布违法排污企业名单,发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依法查处违法用能排污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责任部门:市编办、经信委、环保局)

  (七)落实目标责任

  1﹒强化县级政府责任。各县(市)、区要严格控制本地区能源消费增长。严格实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减排重点考核污染物控制目标、责任书项目落实、监测监控体系建设运行等情况。地方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减排降碳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地区,必要时请市政府领导约谈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有关部门按规定进行问责,相关负责人在考核结果公布后的一年内不得评选优秀和提拔任用,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地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适当奖励。(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

  2﹒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要严格遵守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加强管理,增加投入,及时公开节能环保信息,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国有企业要力争提前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加强企业自律、树立行业标杆、制定技术规范、推广先进典型等方面的作用。(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

  3﹒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市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要密切跟踪工作进展,督促行动方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其他各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共同做好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各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对政府和企业落实节能减排降碳责任进行社会监督。(责任部门:市各有关部门)

  附件:1﹒2014~2015年各县(市)、区能耗增量控制目标

  2﹒2015年各县(市)、区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项目减排目标

  3﹒2015年各县(市)、区黄标车淘汰任务

通政办发[2015]002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