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15〕183号 2015年12月14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龙头企业示范发展监测培育工程推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龙头企业示范发展监测培育工程推进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脉络,推动一批产业带动强、对区域和产业链发展影响深远的龙头企业发展,激发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龙头带动、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围绕《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明确的6+8+4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南通实际,在高端纺织、轻工食品、船舶及重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新型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现代建筑、新材料、可再生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装备等14个重点产业中各挑选5家左右龙头企业,建立我市首批重点跟踪监测和培育的转型升级企业库(详见附件1)。后期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逐步扩大监测培育范围。以“双百工程”项目为抓手,集中资源,整合力量,重点推进。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通过自主创新、消化吸收、改造提升,全力突破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力争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二、推进目标
用2~3年时间,确保龙头企业在五个方面提升:一是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二是行业内位次有所提升,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四是“两化融合”水平全面提升,五是行业引领带动能力大幅提升。按照《中国制造2025南通实施纲要》,围绕智能制造、创新制造、绿色制造、品牌制造的要求,以总量规模、能源消耗、研发载体、质量品牌、智能车间建设等目标任务方向,作为评价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准和考核兑现奖励的主要依据。(详见附件2)
三、主要任务
结合相关产业持续转型内涵要求,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实际,凝聚各级、各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和企业的合力,实施“智能、创新、绿色、品牌、基础”五大关键制造工程,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具体产品、具体政策。
(一)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撑放大效应,以生产智能化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增强企业全流程管控能力。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提升智能装备支撑能力,加速两化深度融合,强化物联网应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
(二)实施创新制造工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海外研发基地,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研发机构或关键产品技术。
(三)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严格管控企业资源消耗和排放关口,加强要素集约化利用水平,持续加速制造业绿色化升级步伐。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进程,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四)实施品牌制造工程。以开发新品,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重点,深入开展质量强市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推进品牌产品技术标准国际化,做精工业产品质量,争创行业标杆,引导企业做强做大自主品牌,创建具有较高附加值,较强竞争力,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
(五)实施基础制造工程。依托龙头企业,着力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促进我市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着力推进基础制造企业加速发展,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倾斜。统筹总装企业与基础制造企业协同发展,推进产用结合,实施协同攻关。
四、政策扶持
(一)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完善南通市制造强市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市制造业发展。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采取有进有出、滚动淘汰的动态方式,选择重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建立我市重点跟踪监测和培育的转型升级企业库。转型升级企业库中的企业要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市相关部门开展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监督考核以及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价等工作。
(二)建立产业导向机制。围绕提升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引领、促进两化融合、完善链条产业,着力推动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电力装备等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壮大新兴产业,突出“3+4”重点领域,深入实施“310”工程,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产业。围绕培育种子产业,敏锐把握“工业4.0”带来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大通用航空、智能制造、生命科技等产业项目的招引建设力度,打造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引擎。支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对接,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在全市组织推进“双百工程”项目,实施投资力度大、技术水平高、转型升级效果显著的百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和百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三)建立挂钩服务机制。建立市领导和职能部门挂钩服务制度,挂钩市领导要亲自过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方面的问题,并督促相关部门不断改进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对重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挂钩市领导可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或市长办公会专题会办。挂钩部门要指导企业制订做大做强的实施方案,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上市或兼并重组。对龙头企业在经济运行、技术研发、项目推进中的有关问题,会同企业所在地政府,通过现场办公、协调会办、交办督办等多种方式,及时予以协调。
(四)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入库企业在南通市产业引导资金中给予重点倾斜,结合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研究专项的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融资担保、开拓市场、人才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建立工业企业“健康体检”制度。围绕防控经济金融风险、保障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全市工业企业经营状况的监测分析,通过动态“健康体检”的方式,摸清情况,加强预警,防范企业风险由小变大,由点及面,及时阻断风险传递,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效防范全市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出现,逐步形成企业主动防范、政府协调化解、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健康体检的结果作为筛选重点跟踪监测培育企业的依据。
(五)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定期跟踪企业经济运行、技术开发与创新、新产品和新项目投资计划完成情况、项目推进情况,总结亮点,分析问题,公布重点跟踪监测培育企业的考核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推广成功经验,适时组织召开全市龙头企业建设现场推进会。龙头企业应积极配合推广经验,带动行业内企业加快发展。优秀龙头企业家将推荐为年度经济人物、“三名”人物和各级劳模的候选人。发挥行业协会在创新转型中的示范效应,深入了解企业诉求,聚焦重点,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技术、市场等难题,推动新技术更多更广泛地运用,并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