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28 累计次数: 字体:[ ]

  

通政发〔2013〕55号  2013年9月7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提高区域流通效率、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成为衡量一个地区进步与繁荣的重要标志。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南通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推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特制定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3~2015年。

  一、指导思想

  围绕省政府“打造南通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的定位和市党代会“加快建设服务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的要求,以发展产业供应链物流为主线,以先进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手段,重点发展五大物流产业,着力打造三大物流工程,牢固夯实五大物流基础,加快构建立足南通、合作长三角、服务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区域物流中心。

  二、发展目标

  (一)到2015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量6亿吨,年均增长10%.

  (二)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年均增长12%;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9000亿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4%左右。

  (三)到2015年,全市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0家,年均增加5家;全市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0家,年均增加10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基地)达到25家,年均增加3家。

  三、主要任务

  (一)重点发展五大物流产业

  1.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产业。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集装箱运输以及散杂货中转和运输。加强与上海等城市的合作,着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北翼组合强港,加快在新通海沙规划建设集装箱中转基地。到2015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60万TEU.〔责任单位:市港口管理局〕

  2.转型发展工业物流产业。重点围绕船舶、家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生产服务型物流业,加强产业协调,导入现代物流,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鼓励各类制造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主辅分离,扩大物流外包需求。到2015年,新增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60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提升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加快整合和改造提升现有商贸物流专业批发市场、仓储设施,支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增加物流功能;大力发展代理制、配送中心、直达供货、连锁经营等新型物流业态,实现生产、交易、仓储、配送一体化;着力改变商贸物流方式,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00亿元,年均增长12%.〔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4.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产业。重点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等平台,实现企业间B2B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面向消费者的B2C、C2C等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快递物流企业。到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3亿元,年均增长30%;快递业务收入突破11亿元,年均增长30%.〔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邮政管理局〕

  5.鼓励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产业。积极建设大宗农产品专业物流中心,重点推进南通粮食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和通州棉花物流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国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粮食、棉花集散地和仓储中心。加快发展“农超对接”和“冷链物流”.〔责任单位:市农委、供销社、粮食局〕

  (二)着力打造三大物流工程

  1.载体集聚发展工程

  (1)完善物流空间体系。按照沿江沿海港口群、沿中心城镇、沿交通枢纽和沿产业集群的布局原则,以临港综合型物流园区为核心,以生产服务型、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为配套,以市场配套型、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规划建设层次分明的物流空间体系。重点建设南通综合保税区、南通空港产业园、南通火车站北物流园、如皋港现代综合物流园、如东洋口港现代物流产业园、海安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和海门叠石桥国际物流园,大力推进通州汇晟建材物流园、海安腾龙物流园、海门港新区物流园和启东吕四港物流园区等11个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南通市现代物流集聚区的可行性研究。到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物流集聚区(基地)3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健全园区组织机构。到2013年末,各物流园区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招商引资和宣传工作,为区内企业做好协调、服务、管理等工作,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加快园区规划编制。各物流园区要加快编制园区的发展规划,明确其四至边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发展目标和建设时序等。各园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重大规划对接,做到“三规合一”.到2014年,要完成物流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项目示范带动工程

  (1)推进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按照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以及制造业配套发展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物流项目:崇川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港闸宝湾物流、林森物流二期;通州供销物流中心、空港产业园;市开发区福汉兴业物流;海安现代综合物流中心、亚太亿发物流;如皋港货运物流中心、融达再生资源加工配送;如东洋口港LNG液化品、石材物流园;海门中建材物流、宝钢物流;启东广汇物流、中海阔港务等。到2015年,物流项目总投入达到242亿元。〔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基地。依托如东洋口港、如皋港区、吕四港区等,积极推进大型天然气、成品油、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市开发区江海石化港区提档升级,着力构建全国性的综合能源物流基地;推进海安棉花物流中心、通州棉花仓储配送中心、国际棉花交易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全国性的棉花中转和配送的专业化物流;推进南通市粮食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区域性的粮食配送、储藏中心;推进林森物流中心建设,建成交通运输部明确的公路货运枢纽;推进海门叠石桥和通州家纺城、启东电动工具等专业市场建设,形成全国性的家纺和电动工具物流基地。加快推进专业化保税仓库建设,推动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南通粮油接运有限责任公司公共型保税仓库的设立。〔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南通海关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企业转型升级工程

  (1)提升一批业务收入超亿元的物流龙头企业。不断增强林森集团、港口集团、大地物流、中外运等亿元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力争每年新增1家超5亿元物流企业,到2015年全市超10亿元物流企业达到2~3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培育一批收入超千万元的物流骨干企业。积极扶持全市145家规模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每年新增5家超亿元物流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创建一批品牌物流企业。大力创建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国家A级物流企业,每年新增10家国家A 级物流企业和3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保持全省领先。〔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扶持一批创新型物流企业。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应用,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新增省级物流技术中心2~3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招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强与中字号、国字号企业联系,加快保税物流企业发展,重点引进一批包括阿里巴巴、苏宁物流、马士基等能够承接全球航运的航运集团和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的知名企业,支持其在通设立总部或区域运营中心。到2015年,各区分别引进2~3家、各县(市)分别引进1~2家国际或国内500强物流企业,形成一批标志性物流企业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6)转型一批传统物流企业。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运输、仓储、货代等物流企业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领域、与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加速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积极为大企业配套,开展专业化特色服务,满足多样化物流需求。〔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牢固夯实五大物流基础

  1.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规划衔接。加强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的有效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2013年,完成《南通市交通运输与物流产业配套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规划局〕

  (2)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强公、铁、水、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物流园区(基地)为节点,推进路网连园区、进基地,实现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加快通州湾、洋口港、吕四港开发建设,畅通出海通道。优化南通沿江港口码头布局,提升码头靠泊能力。着力推进沪通铁路、通洋高速、通州湾快速通道、海启高速、连申线航道、南通机场等重大集疏运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铁路东站南延线规划论证。积极探索无水港研究。〔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港口管理局、铁路办、规划局〕

  2.推进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进程

  (1)扩大物流社会化需求。鼓励大型制造企业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扩大物流外包需求;推动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鼓励农产品通过直销和配送形式实现产销对接。〔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商务局、农委〕

  (2)提高物流专业化能力。积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延伸物流产业链,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的过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条码采集等高端物流服务;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农村配送中心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资商品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专业化配送服务;积极推进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冷藏运输、特种货物及重点物资散装运输,提高运输的专业化水平,增强运输与现代物流服务的融合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

  (3)推动金融业和物流业合作。大力促进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扩大物流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物流企业的动产及货权质押等贸易融资业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

  3.推进智慧物流建设

  (1)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企业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以及条形码、射频标识等技术,实现运输、装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各环节的信息共享;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物流信息软件,实现物流交易信息化和业务流程规范;扶持一批物流信息专业服务企业,推动物流信息服务外包。〔责任单位:市经信委、交通运输局〕

  (2)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整合现有通关系统资源,打造“大通关、大口岸、大物流、大商贸”的口岸公共信息化平台。以南通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全面构建区域性配送服务网络体系,打造覆盖货主企业、物流企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各类实体的第四方物流平台。加快建设港口物流综合信息系统、港口电子商务和港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责任单位:市口岸委、海关、交通运输局、港口管理局〕

  4.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1)加强物流标准化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对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做好国家标准在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运用工作。〔责任单位:南通质监局〕

  (2)加强物流新技术应用。完善物品编码体系,扩大电子标签应用范围;加大对射频识别、货物跟踪和快速分拣技术的研发力度,促进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强物流装备产品的研发应用,推动物流新技术的产业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

  5.推进物流统计制度建设

  积极完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强化物流数据监测,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责任单位:市统计局、交通运输局、港口管理局、铁路办〕

  四、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组织推进机制,健全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责,构建统分结合、条块联动的现代物流业双重管理体制,市经信、发改、统计、交通、商务、邮政、机场、港口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做好物流企业的服务工作。

  (二)明确目标任务,完善考评体系。根据2013~2015年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和工作要求,按照职责分工,加大考核力度,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三)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土地方面,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园区项目,在规划、土地使用及审批上予以优先,并比照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财税方面,研究制定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扶持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研究“营改增”后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措施。人才方面,重点引进熟悉货代、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标准化管理以及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按照市区引进人才政策给予相关待遇。

  (四)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激励措施。对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要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服务。边检、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要研究制定激励各级发展物流业的措施,形成鲜明导向,营造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浓烈氛围。要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促进物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