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委发〔2012〕5号 2012年2月23日
2011年,全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良好发展态势,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连续八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首战之年。做好2012年的“三农”工作,对于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宏观经济走势不明朗,“三农”发展在较高起点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深化农村改革的难度加大。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咬紧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和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苏发〔2012〕1号)文件精神,结合南通实际,现就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出如下意见。
一、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各项部署,按照“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要求,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领先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加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大幅提升,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高产稳产能力。按照“农田网格化、环境生态化、配套标准化、种植科学化、作业机械化、产出高效化”的要求,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新增现代高标准农田20万亩,50%以上的规模化精养鱼池完成标准化改造。实施粮食丰产增收科技行动计划,推进现代农业百万亩高产粮田示范区建设,种足种好260万亩水稻,建立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50个以上。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亩产年均递增1%以上,全力争取今年粮食好收成。蔬菜播种面积确保250万亩以上,提升整体供给保障能力。重点抓好市辖区1万亩和市辖五县(市)4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畜牧生产,推进畜牧业规模养殖和生态健康养殖,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7%,肉、蛋产量增长4%。
(二)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提高高效农业面积比重。全市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32万亩,其中,设施农(渔)业10万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切实加快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按照“县有万亩园区、镇有千亩基地、村有特品特色”的要求,实行连片开发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推动10亿元以上规模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推动县级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比重达到38%以上。大力推进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年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1个、渔业园区6个。积极争创省级先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和“农民合作组织翻番计划”,加速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市场竞争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力争达到750家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力争增长15%以上;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农户入社率超过60%,农民合作社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20亿元以上。以深化农业龙头企业“五个一”创建为载体,组织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扶持和培育一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好的龙头企业。2012年所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都要自建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每个县(市)及通州区要培育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年新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以上。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龙头企业产值占区域特色产业产值的比重不低于40%。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推进年”活动,坚持依法管理,强化指导服务,促进规范发展。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0家以上。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直营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71%。
(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80个以上,新认定“三品”基地面积50万亩以上。开展“农产品质量推进年”活动,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和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升监管监测能力,所有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检测室。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测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大动物疫情防控力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五)加快推进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崇川区、港闸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2年时间完成所有耕地的流转工作,2012年完成50%以上的土地流转量,为都市农业和城市化进程提供发展空间。强化项目建设,完成投入4亿元以上,着力建设一批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项目,为城市功能拓展延伸服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城乡一体化,通州区完成2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三、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一)努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物质条件,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科技投入、财政收入挂钩联动的长效机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强度高于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增速高于财政科技投入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都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
(二)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加强现代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突出抓好现代种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三)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农业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有重点地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试点推行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加快培养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完成农(渔)民各项培训32.5万人次以上,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能、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民。
四、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提升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农业农经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2012年11月底前全面建成“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履行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推行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人员聘用、推广责任、绩效考评、知识更新、多元推广五项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落实推广工作经费。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开展村级规范化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建设试点。
(二)构建农科教企联合推广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渔)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涉农机构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生产一线农技推广服务。健全完善重大技术推广协作制度,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农业技术。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到位率。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机械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农业休闲观光、农村金融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总体覆盖率达到55%,其中,全程化服务占比达到10%。
五、改善农村设施装备条件,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实施江海堤防升级达标工程,完善区域性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实施12条骨干河道为控制体系的河网综合整治工程,恢复、增强河道引水、排水和调蓄能力,提高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保障率。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疏浚县乡级以上河道84条(段),新建、改造农用桥梁不少于500座,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市水利资金投入25亿元,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
(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现代装备,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以上,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以上,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重点示范推广设施园艺、设施渔业、设施畜禽业、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装备信息化技术。加大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创新,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全面推进以“六整治、六提升”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确保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的村绿化覆盖率达35%,确保66%的行政村通过省级验收。重点抓好“两沿三园”建设,增加“沿路、沿水”和“家园、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绿化面积,新增造林面积16.8万亩以上。大力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河道、道路、绿化、垃圾收集处置“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大力推进农村桔杆、垃圾等能源化利用,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5%,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扶持政策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加快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品牌。
六、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一)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每个县(市)升级改造或新建1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功能,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储存、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引导市场拓展加工配送、分选包装、流通贸易、信息服务、质量监管等功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服务能力。
(二)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积极探索农超对接、市场与产地挂钩、农产品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模式。鼓励供销合作社、粮食行业、大型连锁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直接参与农村现代流通业建设,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购销大户和流通经纪人从事农产品流通,直接向超市、社区市场配送农产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进城直销生鲜农产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2个百分点。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格落实粮食、食用油、猪肉等储备计划,提高重要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能力。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满足农民售粮需求,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严肃查处哄抬农产品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农产品交易市场秩序,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七、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一)大力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坚持把促进创业就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实施“万人创业计划”,全市新增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人数达到1万人,带动就业5万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促进创业优惠政策,切实帮助解决融资、场地等方面的困难,鼓励和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农村能人、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全面落实农民就业失业、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农村基层服务平台整体建设水平,全市“充分就业村”创建率达到90%。
(二)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从集体经济组织得到更多的收益分配和股金分红。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等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助农增收作用。
(三)大力帮扶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把加快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和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增收作为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努力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市级机关部门单位与经济薄弱村、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开展村企结对共建,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农村低收入户增收步伐。全市农村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相对贫困人口脱贫率力争达到40%以上。
(四)全力办好农村民生实事。继续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村级通公交率达到75%。深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大乡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力度,加强乡镇、村医疗卫生设备更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资金补助标准,争取年内完成乡镇卫生院债务清理化解任务。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八、强化对“三农”支持保障,营造农村发展良好环境
(一)加强“三农”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新增耕地占用税、新增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更多地支持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民生等农民直接得益受惠的领域。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基地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领先夯实基础。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加大对高效规模农业的补助力度,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今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积极稳妥开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信贷投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提高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对乡镇的覆盖率。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力争全市高效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的25%以上。
(三)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把建设标准厂房、发展物业经济作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资金扶持和项目实施,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全市村级集体年经营性收入一般要达到20万元以上,30%的村达到50万元以上。加强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村公共服务中心功能。认真组织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信息化服务全覆盖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全市50%的村建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有条件的村建设开通网站,60%以上的村通过互联网提供信息公开和互动服务。抓好农村双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拓宽教育培训渠道,推动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转型升级,力争年底双强型村党组织带头人占比达到90%。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拓展村党组织工作领域,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力争2012年上半年实现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工作全覆盖,下半年通过省级验收。
(四)加强“三农”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建立科学的“三农”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要把“三农”工作纳入县(市)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检查督促、调查研究和指导服务作用。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抓生产、保供应,促增收、保稳定,加快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又好又快推进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