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二五”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09 累计次数: 字体:[ ]

  

通政办发〔2012〕44号  2012年3月15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通市“十二五”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十二五”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的品牌集群,做大做强一批名牌大企业集团,扶持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名牌,积极打造“品牌之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实施名牌战略中,注重“三个结合”:推动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工业产品争创名牌与农产品、服务业争创名牌同步发展相结合,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名牌与培育发展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做强做大名牌产品和企业相结合。

  二、基本原则

  (一)质量信用原则。质量是名牌产品的基础和核心,创牌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管理等体系认证,具有较强的检测装备和能力,产品质量稳定、信誉好。

  (二)市场信誉原则。创牌企业要注重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和需求,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名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较高,是消费者(用户)信赖的名牌。

  (三)技术进步原则。名牌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综合反映是技术进步,创牌企业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拥有技术标准的话语权,要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

  (四)名牌积聚原则。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名牌产品,全面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强势提升传统产业名牌产品,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名牌的发展,形成一个产业一批名牌产品的积聚效应。

  (五)联动推进原则。企业是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要强化创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和奖励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推进名牌战略,优先扶持发展名牌产品。

  三、总体目标

  (一)到2015年,以名牌产品为带动,形成1~2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3~5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二)到2015年,争创江苏名牌产品240个,在全省保三争二;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著名商标300件,市知名商标800件。

  1.壮大制造业名牌。到2015年,在制造业中壮大名牌产品集群,争创江苏名牌产品165个;

  2.培育服务名牌。到2015年,在有关服务行业中培育10~15个江苏服务名牌;

  3.打造农业品牌。到2015年,培育和发展60个江苏名牌农产品。

  (三)到2015年,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35%,提高5个百分点。

  四、发展重点

  (一)制造业

  根据全市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内培育发展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要求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区域名牌,不断提升我市制造业的竞争能力,积极打造“品牌之都”。

  1.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品牌集群。落实全市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海洋工程、船舶配套及重型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鼓励拥有自主发明专利、主导起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中小企业创建名牌,形成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产业。加快培育和扶持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产业名牌,打造国际船舶制造基地、全国重装备制造特色名牌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名牌企业。以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舶为重点,加强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加快研发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全冷式液化石油气船、万箱级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造国际船舶制造基地。发展以港口机械、大型非标钢结构等为主的重装备制造,通过重装备制造企业的前延后伸,拓展产业规模,形成品牌产业链,把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装备制造特色名牌。发展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以及浮标体和港口机械产品,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能力,扩大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生产,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名牌企业。

  ——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名牌,大力发展沿海风电,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发展风电整机及配套制造名牌企业,构建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发展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设备。发展壮大太阳能产业,打造太阳能产业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新材料产业。壮大高吸水性树脂、高品质工程塑料、有机硅等一批较强的竞争优势产品,开发新型化纤材料、新型烟用过滤材料及超微滤膜等新型高分子材料等特色化工新材料。引进国际先进的医药企业管理和药物制剂技术,开发处方药物的国际市场,填补国内处方药物制剂进入欧洲市场的空白;重点开发治疗常见病的控释药物制剂等。

  2.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业名牌。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形成100亿级、50亿级名牌企业和10亿级名牌产品。

  ——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通信及光通信产业,进军电子信息原材料领域,壮大光传输、光接入、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等光传输产品群。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发展多芯片集成技术、圆片级封装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跟踪研究数字信号处理、高清晰数字电视的高端芯片测试方法和技术,提高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水平和生产能力,形成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测试封装专业高地。

  ——机械制造业。以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形成我市电气机械、制冷设备、锻压设备的产业特色,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全力攻克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等关键和共性技术,使主要产品性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色产品在国内或省内具有比较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机械曲轴产品、柴油机产品、锻压机械产品、防爆电气产品、石油机械产品、电能表产品、机械基础件产品、通风设备产品等。

  ——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开发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等农药新品种,保持有机膦类、磺酰脲类、酰胺类等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开发高端精细化学品,新型纺织助剂、蛋白饲料、吡啶系列产品,高档染料、各类高档船用涂料系列产品,食品、饲料添加剂。

  3.强势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名牌产品。根据全市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加快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品牌化步伐,指导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向“高、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创立自主品牌,发挥其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纺织产业。大力提升纺织产业品牌档次,做大做强色织面料、丝绸产品、家纺产品及精梳纱线等品牌,形成特色纺织产业名牌群。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阻燃、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提高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产品等。改进提升桑、蚕、丝、绸生产经营方式,建设产业配套完整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集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具有品牌的拳头产品。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挂传输系统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引进和培育中高端设计人才,提高服装设计开发水平,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争创国际知名名牌。扩大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发展紧密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交织、提花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轻工产业。加快发展轻工食品产业品牌,做大做强我市精炼油、保健油、面粉、肉制品等品牌产品。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骨干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延伸品牌农产品生产产业链。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和深加工,加强自主创新,在新型生物技术和食品保鲜等高新技术方面寻求突破。开发速冻、即食、调味等功能性水产品及净品,扩大贝类、藻类的加工能力及品种,形成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生产基地。以一批骨干饲料生产企业为支撑,加快饲料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开发高档乳猪料、高档浓缩料和特种膨化料等高端产品;重点实施白饲料、无抗生素新型微生物发酵水产饲料等高新名牌产品。以重点酒类企业为支撑,充分发挥名牌酒品的产业优势,扩大传统名牌酒品的知名效应,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力度,快速放大产品产能,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区域性酒类生产基地。以一批骨干品牌电动工具生产企业为依托,发挥电动工具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加强配套协作和产学研联合,积极推广稀土永磁电机技术,大力发展电子调速和控速电动工具,加快电动工具产业的优化升级,打造我市电动工具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冶金建材业。强化资源有效整合,采用国际冶金新工艺,发展特种钢铁生产,形成与其它地区错位竞争的特种钢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氧化铝和高性能高精度铜铝材加工,开发高强度、抗压溃的石油管和高压铝炉管等特种新型钢产品。开发大型预热器、回转窑、管磨机、立式磨、冷却机、辊压设备等水泥机械产品争创名牌产品,开发特种钢丝绳、航空钢丝绳及专用钢绳产品。

  (二)农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信息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区域农业资源,重点发展一批“一地一品”等具有产业特色和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农产品名牌,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名牌畜产品、水产品。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名牌,全力支持获得地理保护的农产品争创省级名牌产品。重点做好国家级双低油菜示范区、国家级稻田生态养蟹示范区、雪菜标准化示范区、出口蔬菜国家级示范区、弱筋小麦国家级示范区、万亩蔬菜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等建设。

  (三)服务业

  深入落实全市服务业提速计划,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导向,集中培育发展一批管理水平高、发展前景好、市场覆盖面广、国际竞争力强的省级服务业名牌,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名牌,提高服务业整体质量水平。一是加快现代物流基地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名牌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配送分拨中心和名牌产品交易市场,催生一批本土大型现代名牌物流企业集团。二是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培育名牌,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积极培育一批承接软件外包的名牌服务企业,着力培育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于一体的名牌旅游企业集团。三是推进连锁经营、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品牌化,加快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社区商贸中心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创建名牌企业。

  (四)区域名牌

  加速点状经济向块状经济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向名牌集群转变,大力开展区域名牌创建。以全市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基地、出口产品基地、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质量先导区等为基础,以产业集群内的名牌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对地方政府重视、行业协会支持、产业优势明显,全国、省知名度高,技术质量水平稳定等条件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优先发展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江苏区域名牌,着力在丝绸、家纺、电动工具等区域品牌上下功夫。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组织力度,增强创牌意识。进一步完善各级名牌战略推进组织机构,制定名牌培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名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品牌打造。进一步深化对名牌经济的认识,把名牌战略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摸清和分析本地区名牌发展的现状,制定名牌培育发展计划,落实推进措施,并与重点创牌企业结对扶持,为创牌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增强创牌主体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识,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实施。

  (二)夯实质量基础,提升综合素质。指导和督促创牌企业全面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人才队伍。要以争创“市长质量奖”为动力,全面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争创省质量奖15个,70%以上的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体系认证,推进企业质量创新,创建“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积极争创技术标准话语权,争取1~2个企业承担国家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分委员会或工作组,20%的企业参与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品牌产品100%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组织生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能源监测手段。加强名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质量信用体系,强化质量主体责任,100%达到A级省质量信用企业。

  (三)优化资源配置,拉长名牌产业链。抓住沿海沿江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其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名牌产品,打造百亿级的名牌企业2~3个。壮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产业的名牌产品,形成50亿级的名牌企业20个;调整和提升纺织服装家纺业、轻工业、建材冶金的名牌产品,形成10亿级的名牌企业10个。以品牌产品为主导,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集聚,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上下游产品的链接,形成关联度较紧密的名牌产业链,重点培育棉纺织印染、家纺、茧丝绸、船舶制造及配套、风力、光伏电池等名牌产业。

  (四)强化扶持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博士后(院士)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批复合型人才。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全面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检测装备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钢丝绳产品、电动工具、中小电机产品、锻压机械产品、标准紧固件、家纺产品等国家、省级检测机构的建设。加大名牌产品研发费用的投入,重点围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重点技术领域,创立一批高新技术名牌产品,营造新的发展优势。

  (五)提升优势产业,打造优质基地。重点围绕地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发展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和“质量先导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围绕重点产业,着力推进锻压机械、太阳能产业、水产品、家纺、电动工具、钢丝绳、色织面料、船舶制造、新能源等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名牌产业集群。鼓励名牌企业利用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资本投入的力度,力争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开拓新市场等方面有新突破。

  (六)强化扶持政策,优化创牌环境。建立名牌奖励政策,对荣获各类品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在创牌过程中荣获市长质量奖、省质量奖,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企业给予奖励。建立配置资源优势政策,对名牌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节能减排项目、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技术标准、能源监测、管理咨询等方面优先服务;在奖励兑现、财政贴现、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先安排,优先扶持;对名牌企业开展“首席质量官”、名牌策划宣传、质量改进绩效项目等方面优先安排专项经费。建立名牌保护机制,加入长三角名牌保护协作网,加强对名牌产品的商标、标志等知识产权的保护,除法律法规规定和政府授权之外,任何部门不得组织名牌产品的评审和质量、品牌评价活动,严禁一切乱评比、乱认定、乱推荐活动,坚决杜绝借名牌评比增加企业负担。加大名牌的宣传力度,传播和弘扬名牌企业的文化、成功典范,组织名牌企业参加展销、招商等活动,支持质量协会、商标协会以及社会团体为创牌企业开展政策法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切实加强名牌课题的调研,找出我市实施名牌战略工作中深层次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名牌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