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国华就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赴各县(市)区调研。他指出,当前南通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宝贵机遇,各地要牢牢把握“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认真落实省委确定的“八项工程”,按照市委确定的战略定位和关于“力争八个领先”的要求,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以沿江沿海开发为主战场,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省“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
转型升级是张国华此次调研的重中之重。他强调,产业转型要研究如何优先抓住几个产业作为突破口,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人才团队建设,加快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如皋港到长江口,一个新兴的船舶海工产业带正在加速崛起,以熔盛重工、中远川崎、中远船务、中远海工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第一。张国华勉励企业进一步提高研发和科技集成能力,敢与日韩等造船强国比成本、比技术,为南通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一流“船谷”再立新功。
张国华十分关心各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在洋口港、吕四港、东灶港、如皋港和南通火车站东站、海安火车站等处,他要求,依托沿江沿海港口和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向供应链管理、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等高端领域拓展。在狼山风景区、民博园、城市绿谷、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如东沿海旅游经济开发区、海安523文化产业园等处,他指出,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前景很好,可以把三者有机结合,以大手笔做出大文章。
走进启东滨海工业园、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海门滨海新区、洋口港开发区、如皋港区等临港产业园区,张国华详细询问园区的规划建设情况,主要产业和业态是什么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搞产业园区,要走专业化、差别化的路子,按照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来规划布局园区,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拳头”主业;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要想办法搞好餐饮、休闲、酒店等服务性产业,让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要坚持环境先行,在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港口、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集疏运体系。
看到锡通科技产业园、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海宝工业园、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等一批跨江合作园区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他欣慰地说,这些都是未来新的增长极,要精心培育好,瞄准产业链高端方向发展,大力引进品牌型、标志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在听了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后,他充满期待地说,现在是在一张白纸上建设,起点一定要高,朝着“一流科技园”目标努力。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张国华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对此,他表示,很重要的是要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张国华详细听取了通州城东新区、观音山、唐闸等重点区域改造建设情况介绍。他指出,目前中心城市建设由拉框架进入全面提升功能品位的发展新阶段,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高起点、高水准编制城市规划,重要规划要请高手来做,城市设计要进一步加强;对目前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或者暂不具备条件的区域,可通过植树绿化等方式进行预留控制;要统筹抓好路系、水系等配套体系建设。在北翼新城核心区北大街等处,张国华强调,这些区域是将来的城市副中心,主要应该发展功能性服务业,要认真进行科学规划和谋篇布局,进一步明确功能片区,搞出特色来。在商业开发上,应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实行组团式开发,避免落入“马路商业”的老路。基于北大街的区位特点,他建议,可引入“shoppingmall”等业态,积极发展和主城区商业相呼应、相匹配的城郊型商业。
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中洋集团、景瑞农业等企业,张国华仔细询问生产经营情况,对他们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和经营业绩表示赞许,勉励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做大产业规模,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他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十分重要,各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南通的农村发展与苏南的模式不尽相同,有必要根据本地特点,以现代农业等为抓手,探索一条适合南通实际、有南通特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如何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张国华深入镇(街道)村(社区)和通师一附等单位,与干部群众交流探讨,围绕群众关心的增收、教育、医疗、住房、拆迁安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听取意见建议。他指出,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真正使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疏堵结合、相得益彰。他强调,各地要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
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宋文辉,市政府副市长、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和市政府秘书长屈宝贤陪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