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11〕4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和单位:
“十二五”是调结构、促转型,全面建设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质量振兴在全市加快现代化进程中的推进作用,以创建质量先导区为抓手,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质量竞争能力,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创建质量先导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品牌产品制造为核心,以高质量、高标准、高能效、高水平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为动力,以开发区转型升级和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品牌发展领先、技术标准领先、卓越管理领先、能效管理领先、产品质量领先、质量安全领先的园区,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影响力的质量先导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市加快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奋斗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到2015年,全市有60%的开发区或产业园区达到质量先导区的标准,质量综合竞争力列全省第一方阵,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先导区。
(二)品牌发展目标: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数占规模企业数达15%~20%,形成1~2个全国行业标志性品牌产品或省级区域品牌;品牌产品销售额占园区销售额的比重达35%~40%以上;名牌企业100%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
(三)技术标准目标:力争成立1~2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主起草国家、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标准5~10个;80%以上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50%的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有15~20家企业通过国家、省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形成一批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企业;
(四)卓越管理目标:30%以上的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2~3家企业获国家或省或市长质量奖;80%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10%的企业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体系认证;质量工程师占企业管理人员的比重达10%以上;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达30%以上;
(五)能效管理目标:省以上重点能耗企业100%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计量器具配备率不低于90%,受检率、合格率均达100%;推进一批节能降耗技术项目,锅炉能效测试达100%;
(六)产品质量目标:国家、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0%以上,其中食品、强制性认证产品和工业生产许可证产品监督检查合格率达92%以上;力争设立国家或省产品检测中心,建立驻园检测机构;60% 以上的企业达省质量信用A级企业;质检员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
(七)质量安全目标:食品生产企业取证率100%,未发生有影响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特种设备检测率100%,特种人员持证上岗率100%,未发生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无区域性制假售假行为;争创国家、省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三、发展重点和任务
(一)重点发展20个全国行业领先的品牌产品
重点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集群。主要是茧丝绸、电动工具、钢丝绳、床上用品、船舶制造与钢结构、太阳能与多晶硅板、电子元器件、光纤线缆、新能源装备、输变电设备、农药、曲轴机械、液压机械、棉纺织、合成纤维、服装、石油机械、通用风机、水泥机械、精细化工等。
(二)重点发展1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分支机构
重点培育海工技术、电子元器件、特种冶金、水泥机械、太阳能真空管、通用风机、农药、再生橡胶利用和石油机械等行业。
(三)重点培育“双5”质量奖企业
重点培育5个省质量奖和5个市长质量奖,重点在大企业集团和小巨人企业中培育发展。主要产业是船舶制造与钢结构、港口机械、新能源、光纤电缆、电子电气、钢铁、农药、丝绸纺织等。
(四)重点发展5个省级以上检测服务平台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园区,推进技术检测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5~7个省级检测中心,主要是船舶制造与钢结构产品、通用风机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家纺产品、大容量流量等。
(五)重点发展5个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重点培育和发展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力争1~2个争创国家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3~5个进入省级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行列,主要是家纺、电动工具、钢丝绳、精细化工、液压机械、太阳能热水器、石油机械、茧丝绸产品。
四、工作要求与措施
(一)提高认识,推进质量振兴
质量振兴是实现调结构、促转型,开启全面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充分认识推进质量先导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质量先导区建设作为实现品牌集聚、产业优化、质量技术领先的重要平台,引导和推动企业走技术创新和质量效益型道路,加速提高企业质量素质和能力,有效提升产业质量整体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要依据“质量优先、品牌集聚、技术创新”的原则,结合产业园发展和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目标,打造若干个品牌、技术标准、卓越管理、能源管理等单项优势区,最终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质量先导区。
(二)高点定位,实现转型升级
质量先导区建设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能效、高水平。要选择发展基础好、科技资源富集、工艺技术和产品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竞争力及带动性的优势企业作为标杆企业。立足用先进的、现代的质量管理模式,积极发展高技术标准、高产品质量水平、高节能效率的产品。改变传统的规模和数量意识为质量和效益、创新和管理、调优和升级的新理念,使质量先导区成为推动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新、管理创新的强力引擎,引导和带动园区的发展与建设,促进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的转型与升级。
(三)多措并举,强势推进实施
一是要以重点产业、重点名牌、重点企业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名牌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申报品牌产品,在每个产业集群中,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标”式的名牌产品,带动和辐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二是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行业领先的企业申报全国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分支机构,对适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严格按照国际先进水平组织生产,推进企业开展高新技术标准化、自主创新标准化和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企业试点工作;三是在大企业集团和小巨人企业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建立“三合一”管理体系,推进六西格码、零缺陷、精益生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推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开展中小企业现场管理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大力培养质量工程师、质量经理人、首席质量官等管理人才,加强检验从业人员的资格教育,力争持证上岗率达80%以上;四是大力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能源计量测试仪器的配备率,积极扶持和指导企业实施能源计量技术改进项目,全面开展锅炉热效率测试工作;五是健全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实施“三分监管”和“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增强企业检测检验能力。
(四)加强扶持,增强发展后劲
一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力度,重点规划一批公共检测平台,各地要给予必要的财政配套支持,力争纳入国家、省、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扶持资金中,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技术水平的国家、省级检测中心;二要加大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积极扶持激励企业争创名牌、质量奖、体系认证、名牌宣传等,对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在扩大规模、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三要加大技术标准的扶持力度,对设立国家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分支机构,主要参与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制修订,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给予优先扶持。
(五)强化领导,完善考评体系
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创建质量先导区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质量先导区的推进、协调、考核评比工作。各地政府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质量先导区的领导,切实把加快创建质量先导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各产业园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具体抓,真正做到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抓紧抓实。各地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全力抓好质量先导区的创建的工作,具体做好本地质量先导区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认真研究解决质量先导区创建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立完善全市质量先导区考核评价体系和办法,加大对经济贡献、优化结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督查与考核。对达到质量先导区各项综合指标目标的,由市政府按年度授予“质量先导区”称号,并予以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