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南通市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2009~2011年)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保障地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加大和传统能源资源的快速消耗,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新能源、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也成为一大重点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包括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江苏省出台的《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也将风电和光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千亿级”产业板块,实施“双千规模”培育工程,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我市能源产业以火力燃煤发电为主,风力发电、生物质(秸杆)、垃圾焚烧发电为辅,形成了多元化的电源结构。从2006年开始,风力发电迅速崛起,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掀起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在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领域,传统发电、输变电设备和风电整机及配套、光伏电池等产业保持年4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1.新能源及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江苏省作为全国六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规划201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15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1000万千瓦,全力打造江苏沿海风电的“海上三峡”,并将形成年产值达1000亿元的风机制造业生产规模。2006年10月,江苏省第一台风电机组在“全国绿色能源县”如东成功并网发电,结束了江苏风力资源大省没有风电的历史。截至2008年底,全市陆上风电装机规模达40.6万千瓦,占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的67%,是目前全国特许权招标兆瓦级最大的风电场。预计2011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可超过100万千瓦。此外,我市如东3万千瓦秸杆焚烧发电机组、如皋2.4万千瓦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机组已经投入生产,LNG发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已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截至2008年底,全市火力发电装机容量254.95万千瓦,其中两大省统调电厂装机容量为206.4万千瓦(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66万千瓦、华能南通电厂140.4万千瓦),占全市装机容量的69.8%。此外,大唐吕四港电厂4台66万千瓦机组正在建设,其中1台已基本具备并网发电条件,华能、天电合作新上的上大压小项目正在有序推进,2011年前一期项目2台100万千瓦机组将并网发电。
2.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好,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73亿元,同比增长44.29%,占全省的比重约为8%,占全国的比重接近1.5%,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龙头企业效应凸显。全市涌现出林洋新能源、东源电器、神马科技、万达锅炉等一批龙头企业,风电、光伏电池等新能源装备和传统电力设备产品较为齐全,在国内市场保持较高的占有率。《江苏省“十一五”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把林洋新能源作为江苏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鼓励延伸光伏产业链,并在南通打造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应用产业集群。二是部分产品业内领先。我市不少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在全国业内处于较高的水平,全市现有5个省级以上品牌。东源电器公司主营系列化成套开关设备、系列化真空断路器等高科技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顶塔”牌2项产品连续多年来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神马电力科技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输变电设备用橡胶密封件和硅橡胶复合空心绝缘子制造企业,该公司的空心复合绝缘子产品已包揽全国市场。紫琅风电公司整合紫琅学院的教育和技术资源,与加拿大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新能源教育中心等开展密切合作,生产的30-300千瓦离网型小风机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三是发展势头持续强劲。我市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完成的销售收入连续数年增幅保持40%以上,远远领先于整体面上规模工业增速。航天万源安迅能、林洋新能源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逐步赶超10亿元和100亿元,成为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主体。一些传统工业企业纷纷调整转型涉足新能源装备产业。强生集团自筹资金新上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并着手在如东建设1兆瓦太阳能电池发电站。九鼎集团从2007年开始投资风电装备制造,计划2010年实现1.5兆瓦风机叶片和双馈变频风电机组产能各达100套。随着电力建设步伐的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省发展装备制造业政策的落实,我市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新能源、能源产业在不断壮大,相关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看好,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瓶颈。一是能源项目获批难度较高。目前火电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获批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并网发电手续因此受到一些障碍。二是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尤其在新能源领域,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新能源装备配套能力不强。我市传统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企业规模与大型国字号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及配套设备生产规模仍然较小,产业链不够完善,风电等装备的本地配套能力仍然较弱。
(三)发展环境。
随着世界各国竞相角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市产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一是新能源资源丰富。我市是全国发展风电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64米/秒,具有建设“海上三峡”的天然禀赋。我市日照资源较为充裕,沿海潮汐能和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价值大,丰富的资源要素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电网支撑有力。我市500千伏输电网络逐渐完善,已经具备了向外网大量输送电力的通道,正在规划当中的1000千伏超高压线路穿越我市境内,并在南通经济开发区过江,将有力保障我市电力向上海、苏南输送,奠定了我市能源基地基础。三是区位优势凸显。我市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T型结构交汇点,区位优势独特,港口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具有建设新能源、能源基地和发展相关装备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四是宏观政策利好。近期国家出台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为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都有利于我市新能源装备及电力设备制造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方针,抢抓国家、省振兴新能源、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大好机遇,依托通江达海、紧临上海的良好区位优势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坚持自主滚动发展与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相结合;坚持发展壮大规模型企业与形成特色产业链、产品群相结合,重点发展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全面实现产业优化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到2011年,全力实施“双千规模”培育工程,即围绕“双千目标”,着力打造“三大基地”。
“双千规模”:一是千万千瓦发电装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发电装机规模,努力推进大唐吕四港电厂项目和华能、天电的上大压小项目,确保2011年完成800万千瓦装机,力争新开工200万千瓦火电项目,实现全市千万千瓦级发电装机规模。二是千亿元产业销售规模。进一步扶持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到2011年确保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壮大千亿级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
“三大基地”:一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县”为契机,大力发展如东、启东沿海、海上风电,2011年前确保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3万吨、二氧化硫3300吨;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二是长三角重要的能源基地。抢抓大桥大港时代新机遇,以火电为主、风电等新能源为辅,加快电源点建设,扩大发电装机容量,依靠完善的电网结构和电力通道,为长三角地区输送电力能源,全面建设长三角重要的能源基地,努力打造沪苏通“小金三角”发展格局。三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基地。2011年,全市新能源装备、电力设备制造及配套业实现销售收入达800亿元,年递增21.4%。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制造技术和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明确产业发展重点。
1.新能源产业。在风力发电领域,加快推进海上试验风电场建设,攻坚海上风电技术难关,充分、合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快速有序推进潮间带和海上风电场建设,全面发挥海上风电优势。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在生物质能发电领域,充分利用农村生物质能,合理布局秸秆焚烧发电项目。在其他领域:加快推进潮汐能发电、LNG发电等项目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完善多元化电源点建设,鼓励和推动纯电动汽车产业化。
2.能源产业。重点推进火力发电项目建设,主要是大唐吕四港电厂和华能、天电上大压小项目,新上高效清洁环保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完善电源点布局,扩大发电装机容量。同时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完善电网网架结构,提高电力输送能力和外输通道容量,为建设长三角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基础。
3.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
风力发电装备领域:依托如东、启东大型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开展风力发电机组总体设计技术、变桨变速器、风轮设计及制造、电机设计及控制、低电压穿越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兆瓦级大容量双馈式和直驱式风电机组,鼓励发展新型高性能微型、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风能转换装置,建设风电维修及人才培训基地。重点产品为:整机、叶片、主轴、轮毂制造、导流罩、塔架、底座平台、风电控制系统等。
太阳能发电装备领域: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电池基础材料和装备、光伏电池、电池组件及太阳能光伏照明产品产业链。研究开发大面积超薄硅片和浆料回收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技术以及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和平衡调度技术。重点发展高转化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组件、薄膜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以及太阳能光伏系统所需的逆变器、控制器。重点产品为:太阳能发电系统、单晶硅棒、多晶硅锭及其对应的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并网设备、LED照明器具等。
生物质能发电装备领域:通过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气化和液化技术、以及相关装备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成套设备、生物质秸杆气化发电成套装备,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
传统发电、输变电设备领域:发展超临界火电、大型核电机组的配套设备,主要是大型电站风机、脱硫设备等产品,并以核电阀门、核级金属海绵锆为重点,加快发展与第三代核电设备的相关配套产品。发展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设备,电气绝缘、断路器、互感器、智能化设备和元器件等。
(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
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风力设备研发中心,在启东建立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研发中心,在如皋、通州分别建立输变电设备研发中心,在南通大学建立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研发中心,规划到2011年全市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达到8个。
(三)培育重点骨干企业。
在全市以“三带五园”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品牌战略建设,带动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在风电整机及配套制造方面,以航天万源安迅能公司为龙头,带动一批本土风电配套制造企业;在光伏电池制造方面,构建林样新能源、欧贝黎新能源、强生光电、综艺光电四家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争取2011年光伏电池及组件产能达到1000兆瓦。在输变电设备制造方面,以东源电器为龙头,以“三带”为基地,有重点地扶持企业攻坚关键技术,以新技术突破市场销路,巩固和加强我市原有的产业基础。规划到2011年,创造省级以上品牌10个。
四、对策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推进新上火电项目报批工作,争取早日投产发电。发挥市电网建设领导小组作用,推进电网建设。抢抓国家、省、市振兴装备制造业意见的精神,结合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协调我市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电力电气以及生物质能等产业布局、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指导园区和企业制定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多层次、针对性的招商、推介活动,研究探索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整合各方面政策资源,加大对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人才开发、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土地使用、金融信贷、资产整合、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激励政策。积极争取、落实好国家、省的各项优惠政策,研究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沿海风电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设立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园区建设,用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发展,用于风电测试基地、检测机构、研发机构的建设,用于动手型、研发型人才的针对培养,着力将我市打造成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大型风场、配套服务为一体的“风谷”。
(三)加强规划引导,构建产业体系。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积极与省级规划相对接,扩大南通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影响力度。认真执行我市“新能源装备及电力设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市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差别发展、板块联动的产业体系。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三个重点领域的服务体系建设:产品标准化技术研究服务,安全质量标准化技术研究服务,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推广。鼓励建立风电维修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安装队伍。
(四)鼓励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
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更为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走技术可持续发展之路。
附件:1.新能源、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关键
技术
2.2008年新能源、能源装备制造业销售骨干企业
3.重点项目
附件1:
新能源、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
1.潮间带、海上风电场设计、施工技术;
2.兆瓦级大容量双馈式和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总体设计技术,叶片、齿轮箱等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3.风机并网控制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
4.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制造;
5.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制造,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高转换率研究;
6.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相关设备制造;
7.百万千瓦机组核电站核岛蝶阀、球阀等国产化关键技术;
8.高压、超高压成套输变电设备制造;
9.智能电网技术研究,智能电网配套设备技术研究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