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南通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2009~2011年)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就业、调整结构、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到2011年,为将我市打造成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千亿级”产业板块,实施“三优一特”促进工程,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概况。
1.产业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5至2008年,我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高速递增,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34.5亿元、16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2.5%、12.8%,比2004年上升了3.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占全省的4.85%、全国的1%,位居苏州、无锡、南京、常州之后,列全省第五。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努力进行结构调整,形成了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通信、整机等5大类29个品种的电子信息产品体系,投资类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通信产品和电子材料等投资类产品已占5大类产品的40%,电子元件和电子器件等基础类产品占20%。
3.产品档次不断提升。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以及市场优胜劣汰,我市的电子信息产品已开始走出低档、低质、低价的低水平状态,逐步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数字彩色电视机、音响、CDMA通信直放站、片式元器件、高性能电极箔、大容量铝电解电容器、光电子器件、新型光缆等一批产品正逐步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流产品。在5大类29种电子信息产品中,有16种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占55%;有9种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占31%。
4.产业链条不断加强。中天科技集团不断向光通讯产业链上游发展,投资新上光纤预制棒项目,打造光棒、光纤、光缆完整的光通讯产业链;江苏林洋电子有限公司已形成从拉棒、切片到电池生产、组装、太阳能应用产品的整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通州平潮电子信息园区内也已形成从电容器材料、电极箔到电容器产品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链。
5.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在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00强中电子信息业企业占了18家,亿元企业中电子信息企业有70家,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有2家,分别是江苏林洋电子有限公司、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超20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10亿元企业5家;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前10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45.4%。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整体规模偏小,横向差距较大。近几年来,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速度,但与苏南产业规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产业规模方面,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56.5%、16.3%、11.0%和5.2%,我市在全省比重不到5%。
2.产业集约水平不高,层次尚待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要素集约度参差不齐,层次不高。除电容器等元器件外,我市电子信息还未形成高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普通电子元器件、磁性材料等大量中低档产品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从整体上看,我市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较为零散,集中度不高,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
3.技术人才比较匮乏,研发能力不强。目前,我市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面临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大中型企业普遍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人才的缺乏导致了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全市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终端成品比重较小,缺乏成套装备等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品。
(三)发展机遇。
1.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数字化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各种技术相互渗透,产品界限日趋模糊。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目前3G技术应用、非接触式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光电子领域的蓝光技术、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4G)等后续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等都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遇。通过推动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在装备制造业的应用,有效扭转我国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的局面。同时,利用我国工业化发展成果和产生的应用需求,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创新,带动信息技术与设备的普及应用和技术创新。
3.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政策支持,瞄准内需市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企业平稳运行。
4.苏通长江大桥通车和沪通铁路、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开工建设的机遇。苏通大桥通车后,我市与上海一小时都市圈的“同城”效应,加上相对较低的商务成本,以及较好的劳动力、基础设施优势,有利于我市承接上海和苏南城市的产业转移,为我市参与上海及苏南的产业分工协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实施“三优一特”集聚工程,加快实现两大转变。即建成国内一流的光通信产业高地、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高地、集成电路测试封装产业高地和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化软件及外包产业特色基地,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品从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模式从简单加工向掌握核心技术转变。
(二)主要目标。
到2011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12.5%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家以上,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10家。拥有省级以上品牌20件,其中国家级品牌10件。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光纤光缆产业链前延后伸,做优光通信产业。
以中天科技集团、通光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发挥我市在光纤光缆领域的优势,并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积极发展现代通信及光通信产业,进军电子信息原材料领域,壮大光传输、光接入、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等光传输产品群。在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重点引进和培育超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先进产品。加快长期演进(LTE)、第四代移动通信(4G)等后续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11年形成年销售收入370亿元产业规模,将南通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光通信产业高地。
(二)加快元器件产品升级,做优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
依托中联科技、江海电容器等骨干企业,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片式元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半导体照明、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新型机电元件、新型印刷电路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发展壮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群。扶持平板显示技术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部分生产设备以及材料开发和产业化。推进中小尺寸有机发光显示(OLED)产品的生产及应用。鼓励发展为新型元器件核心战略性产业提供自主配套的高性能电子材料及电子元件生产专用设备和真空电子器件专用设备。到2011年形成年销售收入220亿元产业规模,将南通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高地。
(三)加快测试封装技术升级,做优集成电路测试封装产业。
以富士通微电子、华达微电子、启东捷捷微电子为龙头,积极支持优势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发展多芯片集成技术、倒装焊技术、圆片级封装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跟踪研究数字信号处理(DSP)、高清晰数字电视(HDTV)的高端芯片测试方法和技术,提高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水平和生产能力,到2011年形成年销售收入50亿元产业规模,形成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测试封装专业高地。
积极吸引掌握核心技术和先进制造能力的跨国芯片制造企业落户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以芯片设计能力的引进、培育为重点,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联动发展;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技术研发中心,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制造的专用设备技术,支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技术工艺开发,积极推进晶圆、多晶硅、砷化镓以及集成电路专用电子化学品等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
(四)加快软件企业引进培育,做特专业化软件产业基地。
以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加快软件产业规模化步伐,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围绕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电力自动化、现代物流和电信运营支撑等领域,开发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图形图像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工业软件等专业化、特色化软件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引导中小型软件企业向软件园集聚和联合发展,提高软件行业国际合作水平。支持软件外包加工、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产业的支撑软件及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南通软件园、开发区外包基地、崇川聚智谷、海安软件园和市科技社区以及一批软件外包、动漫设计、创意设计基地。到2011年将软件产业培育成10亿元级产业,形成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化软件及外包特色产业基地。
四、对策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入。要把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转化为生产要素,吸引多方资金的注入,除争取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和省相关基金外,近期出台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关扶持政策,设立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电子信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主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进行融资和再融资。二是打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用足用好国家、省和市现有的优惠政策,不断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内项目的用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向基地、园区集中。努力培育产业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在贷款、担保、债券、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方面对电子信息企业给予优先支持。同时,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交流沟通,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
(二)实施大企业战略,构建信息产业群和产业链。
一是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引进战略是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扶持本地企业的同时,通过成功引进2-3家龙头企业,将本地小规模企业培育成为配套企业,建设信息产业基地,构建信息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实现信息产业的飞跃。二是壮大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骨干企业,积极吸引市外资金、民间资金、境外资金,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以市场为纽带,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拓展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成为百亿级行业龙头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通过内引外联,推进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企业技术结构升级,实现结构优化和快速发展。
(三)推进信息基地和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和功能升级。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为支撑、具有强大生产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集聚。抓住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吸收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强化重点基地和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提升园区的建设档次和管理水平,推动园区从依靠政策优惠向依靠综合环境优势转变,在形成产业特色和功能技术上再下功夫。同时进一步放大苏通科技产业园区效应,吸引更多高端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我市,推动整个产业联动发展。同时,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光传输网、电子商务平台、数字检测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优化园区管理模式,率先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方式和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为园区经济成立专业的服务机构,推进实现“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减少工作环节,实行服务提速。
(四)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信息产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向自主开发和创新为主转变,加快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步伐。一是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技术研发中心。鼓励销售规模达5000万元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大中型企业兼并收购国内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设立研发机构。小企业要加强产学研联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业的科技人才资源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问题。鼓励企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或公共技术平台。大力推进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科研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科技资金立项扶持的基本条件和高新技术企业评价考核的核心指标。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抓住苏通大桥建成通车有利时机,在与上海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的平台上,积极开展与上海等地著名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加速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向南通转移。四是完善吸引与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抓住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人才特区试点市的机遇,面向全国和海外,大力度引进一批我市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带动一批重点产业的创新水平进入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行列。
(五)加快软件园和外包基地建设,带动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大力扶持软件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发展特色,推动软件企业走“国际化、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我市的软件产业发展要与我市的特色经济相结合,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相结合,与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以本地软件企业为基础,依托国内外及我市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充分利用省级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联合协作,形成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和配套结构合理的软件群体。实行“出口、内需两手抓”的发展模式,在大量引进和培养高素质软件开发和创业人才,加强与国内外著名软件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和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本地软件企业。
(六)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品牌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水平。
把利用全球资源、提高产业的国际美誉度放到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主品牌和引进国际品牌并举、拓展国内市场与进军国际市场并举,充分发挥已有的规模制造优势,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向品牌制造发展。在亿元企业中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品牌竞争力,建成省级以上品牌20件,其中国家级品牌10件。推动电子信息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使企业成为信息产业国际合作链中的环节,产品进入全球供应链,逐步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自有技术的出口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信息产业优势企业“走出去”,带头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鼓励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市研发机构和企业合作,扩大外商投资技术外溢,鼓励企业以合资、合作及独资等方式开展境外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科技和人才资源,推动本地电子信息企业的海外本土化战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附件:1.关键技术
2.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骨干企业
3.重点项目
附件1:
关 键 技 术
一、新型元器件领域
片式元器件、高频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以及其他微型化、高速化、集成化及环境友好型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为新型元器件配套的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技术。
二、光通信领域
光纤预制棒、光电子集成器件等新型光电产品制造技术,新型、特种光纤和光缆制造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等设备制造技术。
三、集成电路领域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多芯片、倒装焊、圆片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