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录音整理)
一、前三年市区财源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扎扎实实推进财源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概括起来,一是进一步调整理顺了市区财政体制。明确了市、区两级加强经济财政建设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市、区两级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促进企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形成。二是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的扶持引导作用。确定首批32家企业列入市区财源建设培育范围,包括18家大企业(集团)及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来,市政府对32家企业中上交税收增长较快的企业共奖励4010万元,其中:奖励个人(企业经营层)1741万元;对市、区18个大企业(集团)实行综合基金定额征收,三年共减征综合基金4500万元;三年直接安排18家大企业(集团)各类扶持资金8914.87万元;同时,研究出台并不断完善扶持企业发展的四大财政政策体系,包括: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科技进步、人才引进的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担保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等。三是市区两级服务财源建设的主动意识显著增强。市政府成立大企业工作办公室,为大企业(集团)提供专门服务;建立了财源建设专题业务会制度,研究扶持企业发展财政政策等问题;建立了重大企业会办制度。崇川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着力培植后续税源;港闸区立足船舶修造配套、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开发区努力实现三年“二次创业”;等等。四是部分列入扶持的大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增长较快。2005-2007年,列入首批财源建设扶持范围的18家大企业(集团)中,上交地方税收三年年均增幅超50%的有4家,分别是宝钢南通钢铁公司、南亚(南通)集团、申华化工和南通江山农化;增幅在30%至40%的有2家,分别是南通中远川崎和南通燃料有限公司。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上交地方税收三年年均增长32%,增幅超80%的有2家,分别是南通江东碳素和中天科技公司;增幅在30%至50%的有4家,分别是江苏狼山钢绳公司、南通三九焊接公司、南通航海机械公司、南通金通灵风机公司。这10多家大企业,五年间增加了将近120亿元的销售收入和产值,要很好的表扬和表彰。按照这个形势,估计再用2-3年,市区可以培育出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的企业。国家开发区要做更大的贡献,其他两个区也都要努力,向拥有100亿元的企业迈进。有这些企业的支撑,市区就会繁荣兴旺。在这些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一批中小民营企业也对地方财政增长作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市区财源建设总的来说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与周边先进地区比,我市市区的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还不够大。2007年,我市市区纳税总额在亿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商企业9家,户均纳税额1.79亿元;扬州市区6家,户均纳税额2.84亿元;泰州市区3家,户均纳税额6.7亿元。二是财政政策和扶持资金的效应显现还不够充分。2005-2007年,18家大企业(集团)对地方税收贡献总体增势不够明显。三年间,18家大企业(集团)上交地方税收分别占当年地方税收总额的20.43%、18.63%和17.17%,呈下降趋势;三年年均纳税增幅为19.1%,也远低于同期市区地方税收平均增长水平(30%)及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长水平(31.6%)。三是区级财政在省内平均位次还有待提高。2007年,崇川、港闸、开发区一般预算收入总额在全省56个市辖区的平均位次为第19位,落后于六县(市)在全省52个县(市)中的平均位次(第17位)。
二、明确目标,完善机制,加大市区财源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
财源建设的落脚点是增加地方财源,壮大地方经济。要不断探求财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点,继续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扶优扶强骨干财源,加快培育新兴财源,促进财源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制定和实施积极的财源建设发展目标和规划
财源建设发展要有规划,培育大企业要有目标和方向。要按照以“三创”促“三增”的发展思路,研究建立阶梯式培育财源办法,积极推进财源建设。
2008-2010年是我市加快实施市区财源建设工程,加速壮大市区经济的关键时期。到2010年末,市区财政收入要努力实现“双倍增”,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三年翻番,期末总量分别超过280亿元和120亿元(其中税收总额和地方税收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和1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7%,力争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保持苏中领先;同时,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努力实现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稳步提升(由2007年的84.8%上升至86%),市区收入总量和增幅在全省市区位次前移,市区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结合市区收入计划和企业现状,市区财源建设要以大企业(集团)建设为重点,切实抓好一批对市区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企业(集团)。财政扶持企业资金向优势产业和领域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集中,向优秀企业家集中。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市区形成一批年纳税总额超亿元,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到2010年末,市区一般预算收入120亿,缴纳地方税收超500万元企业由2007年的66家增加至100家;其中,超3000万元大企业(集团)2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家)。希望各区要高度重视,按照上述规划目标,切实排列出各自的发展计划。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局等部门要将市区各大企业(集团)在建和拟建的大项目排出投入进度、达产达效工作推进表,逐个跟踪,促进早投入、早见效。
(二)完善财源建设机制,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职能
市委、市政府已经连续三年召开市区财源建设工作会议,表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经济发展与财源建设。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的政策和措施,对市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逐步理清了市、区两级城建体制中的事权、财权。现在,市区企业税收属地管理后,如何进一步优化市、区两级对企业的服务是我们要继续抓好的。优化服务搞好了,市区经济发展组织程度就可以实现新的提升。在市、区财力分配机制上,市要适当向区倾斜,上级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项目配套资金,全部由市级财政负担,不再要求区级财政配套,让区轻装上阵,增强区级独立作战能力。要形成市、区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贴近服务,增强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的协调指导力量,推动企业发展难题早解决、快解决。各区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打破地域界限,进行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整合,将财源建设工作抓实抓好。
(三)建立财源建设扶持企业动态考核激励机制
一要建立优胜劣汰的培育动态机制。首先,根据经济增长总体水平,适时调整财源建设单位扶持激励标准。目前标准为:年度在市区范围内上交地方税金1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集团)及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商业企业(集团)、超5亿元的交通物流企业;年度实际缴纳市区地方税收300万元以上且地方税收年增幅超过20%的市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实际缴纳市区地方税收500万元以上且地方税收年增幅超过16%的已上市公司或近期拟上市企业。符合上述标准的,从次年起进入财源建设扶持激励的培育范围,享受财税扶持政策。今后,这个标准要视情适当调整。其次,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考核机制。三年内上交地方税收平均增幅在8%以下,且没有新上重、特大项目的大企业(集团),退出大企业(集团)培育范围;两年内地方税收年增幅低于20%的高新技术企业、低于16%的已上市公司或拟上市企业,也退出培育范围。
二要加强对政府扶持企业发展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财政资金使用要规范化、公开化,做到每类项目资金使用都有一个管理办法。要在财政资金使用方向上体现政府的导向,注重投入产出相衔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在事前引导、激励增量方面寻找更多的办法,把握财政政策导向和专项资金流向,将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用到根本上,提高资金使用的集聚效应。
(四)强化财源建设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力度
一要进一步提高现有政策的落实程度。这几年我们制定了如扶持大企业发展,支持担保、金融、服务业发展,支持船舶工业、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的财政政策,含金量都比较高,有些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要把这些政策空间真正用足、用到位。二要研究出台新的财政扶持企业发展政策,促进财源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政府出钱支持企业发展,拿“种子”资金支持科技发展,拿企业创造的财富反哺企业,让企业发展得更好,这些都是必要的。从财政的角度来讲,这是对公共财政的进一步完善。按照市政府要求,市财政局、市科技局近期又出台了《南通市市区产学研合作专项业务经费管理实施办法》,设立特聘顾问费、高校联络员补贴等补助经费,对引荐产学研项目的企业和个人实行奖励等,进一步推进我市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出台了《南通市区旅行社组织外地游客来通旅游奖励试行办法》,旨在进一步调动市区旅行社组织外地游客来通旅游的积极性,促进南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要提高财政政策的聚焦度,强化落实成效。财政政策资金扶持企业发展的项目要有针对性,要选择对地方税收增长贡献度大、经济和社会效应明显的企业和项目,给政策、给扶持。
三、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不断提高财源建设工作组织程度
(一)不断改善财源建设服务质量
市、区两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将经济工作的兴奋点转移到市区企业,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市区企业,将扶持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市区企业。要以开展的“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年”活动为契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改善机关工作作风。
一要建立服务企业定点定员跟踪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明确固定相关工作人员定点服务企业,为重点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二要提供“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要为企业家排忧解难,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家解决自身困难与发展问题。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对服务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对不同企业不同阶段提供不同服务,这就是水平。对企业开列需要政府部门服务的清单,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三要提高财政资金、政策的落实力度。要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用好科技发展资金、技术改造补助资金、现代服务业资金、循环经济资金、民营经济发展资金、大企业(集团)发展资金等各类市级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
(二)不断放大大企业(集团)的示范带动作用
首先,大企业、大集团要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区大企业(集团)是地方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市区目前近2万户纳税企业中,我们重点扶持大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目的就是希望大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达到以点带面、对其他企业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前面讲的财源建设规划,到2010年,市区缴纳地方税收超3000万元大企业(集团)20家,其中超亿元企业5家。2007年地方税收超亿元的仅有醋纤一家,再过三年,文峰、中远川崎、中远船务、中集,都要力争达到这个规模;另外15家实现3000万元以上税收目标的企业,也要从财源建设扶持企业中产生。市区的企业和企业家,都要有赶超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大思路,敢有大气魄,敢于脱颖而出,率先崛起。
其次,要多投入,多建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还在于项目。没有项目,税收就出不来。从近两年情况看,市区的招商和项目投入工作比不上县(市)区,市区新投产的大项目、优质项目偏少,后续税源较为缺乏。市区大企业(集团)要综合利用总部资源,吸引更多的项目来通落户。正在建设的项目要加快建设,争取早日投产见效;已经洽谈的后续项目要加快推进,加快完成项目的审批,尽早落实建设。同时,要注重优先抓好有效益、对地方财政经济有较大支持和拉动作用的项目;注重向上争取新能源、高科技、节能环保等优势项目。今天的会议,特意安排了市区新上特大项目节点奖签约仪式,政府直接对项目进行奖励二期直接奖励到个人(企业经营层)。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多上大项目、优质项目,提高项目层次。
再次,要抓住机遇,高点定位,加快发展。抓住机遇很关键。最近温总理在听取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发展汇报的时候说:“江苏沿海地区已具备很好的条件,应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沿海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南通也是重点。“东部有些条件具备的地方,发展效果可能会更好,速度可能会更快,要考虑这些综合效应对全国的带动力和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区位发展优势独特,这个沿海应该是指包括整个南通大市在内的沿海地区。南通战略地位重要,是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有很多利好的消息,包括大桥、大港。大桥通车第一天就有1.8万辆的车流量,现在正常稳定在2万辆车流量。这样的大环境、大机遇,我们的大企业一定要抓住。现在中远川崎改扩建,王子制纸项目实施,江山农化搬迁,南通中集项目推进,天生港发电公司新上机组,华能电厂三期项目继续推进,文峰在各县(市)的连锁经营,都是抢抓发展机遇的表现。各部门要很好珍惜这些上大项目企业家的积极性,配合企业家的兴奋点做好相应工作。除了政府支持外,企业家自身胆略、与周围环境互动、对时代趋势把握的敏锐度特别重要。大的企业,强势的企业,长寿的企业,必定具备国际化、与本地互动融合的特点。市区的大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企业、已上市和拟上市企业,要立足自身,善抓机遇,奋力赶超,在强化自身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力争出一批在长江以北挂头牌、插红旗、在南通有代表水平的企业。
(三)三区要推动乡镇(街道)争先进位
乡镇、街道是市区发展的根基,是财源建设基层主体。三区要切实研究城郊经济、街道经济发展问题,注意不同区域的特点、发展方向,推动城郊乡镇和市区街道共同发展。
一要密切关注税源发展动态。要继续培育财源,把工作做实做细。要建立和完善现有财源和后续财源及潜在财源的企业项目财源库,实行财源目标动态管理,密切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做大本地税源。二要建立完善乡镇(街道)税收增长考核机制。各区要研究完善对乡镇(街道)经济发展考核机制,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考核工作,促进乡镇(街道)发展税源经济,促进争先进位。三要推动乡镇(街道)做好日常联系服务工作。乡镇(街道)与企业最靠近,要利用有利条件,多上门服务,了解企业发展中急需政府帮助解决的相关问题及需要扶持的关键环节。要多向上沟通联系,多做政府与企业的中间桥梁工作,及时掌握企业和企业家的需求和动向,切实解决好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开出了热情,开出了精神状态,充分表达了政府对企业家的心意。在此,我衷心祝愿各大企业在“十一五”期间有更大的作为;祝愿各成长型企业能跨上更高的平台,逐步进入大企业(集团)的行列;衷心祝愿各企业家,随着企业的发展,自身取得长足发展;也衷心祝愿通过政府和企业的良好互动,把南通经济特别是市区的经济,发展得又好又快,繁荣兴旺,使南通真正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