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意见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收入倍增工程”,按照城郊型、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全力推进以“一条主线、四个主体”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农业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水平。今年年初,我市明确提出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抓手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源潮提出的“南通要争当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深化工作举措,现就全市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进一步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继续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完善“一条主线、四个主体”的推进体系,放大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使高效农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亩均农业gdp、高收益农田占比、规模养殖等高效农业规模化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努力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
(一)亩均农业gdp。到2010年,农业gdp总量增加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5%以上;亩均农业gdp达到2820元以上。其中,到2008年末,农业gdp达到180亿元以上,亩均农业gdp达到2500元以上。
(二)高收益农田占比。“十一五”期间,全市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占比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达到40%以上,全市新增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180万亩,其中,亩收益3000元以上农田新增45万亩,亩收益5000元以上农田新增18万亩。到2008年末,全市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农田占比确保达到28%,力争达到30%,设施农业发展到65万亩以上。
(三)规模养殖。到2010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肉、蛋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100%。其中:到2008年末,生猪、禽类、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80%、95%。形成亩效益2000元以上、连片800亩的海水养殖、连片100亩的淡水养殖面积70万亩,占渔业规划养殖面积的55%以上。
三、行动计划
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133计划”。就是依托“一个抓手”: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效种植“三超”工程、规模养殖“三百”工程、龙头企业“翻番”工程;开展“三创活动”:即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
(一)依托“一个抓手”。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项目农业建设是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通过项目农业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经验和做法,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主抓手。继续完善“一条主线,四个主体”的项目农业组织推进体系,以项目农业助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二)实施“三大工程”。
1.高效种植“三超”工程。即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效蔬菜面积超100万亩,高效特经特粮面积超90万亩,高效蚕桑以及花卉苗木面积超80万亩。全市形成设施栽培面积15万亩以上的县3个,万亩以上的乡镇20个;形成花卉苗木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1个,培植万亩以上花卉苗木特色乡镇10个,果品特色乡镇10个;推进万亩以上规模种植蚕桑乡镇20个;培育100个特粮特经专业村,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格局的形成。
2.规模养殖“三百”工程。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发展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场)100个;年存栏5万羽以上蛋禽、年出栏10万羽以上肉禽规模养殖小区(场)100个;连片800亩的海水养殖、连片100亩的淡水养殖小区(场)100个。
3.龙头企业“翻番”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00家左右,比2005年底翻一番;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比2005年底翻一番以上。形成年销售3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个,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
(三)开展“三创活动”。
1.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的共性要求:区域特色明显,主导产业鲜明,有1~2个主导品种;龙头带动有效,农户受益面广,有1家以上以加工、销售本地农产品为主,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的个性要求:种植型乡镇,高效农田占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同时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或者花卉苗木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或者高效蚕桑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或者特经特粮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畜禽养殖型乡镇,养殖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养殖业产值占乡镇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同时生猪规模养殖占比达到60%以上,或者肉、蛋禽规模养殖占比达到90%以上;水产养殖型乡镇,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或者淡水养殖达到6000亩以上。今年全市评出10~12个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力争有三分之一的乡镇成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
2.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种植型的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一村一品集中连片的种植面积要达到1000亩以上或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00亩以上,整个村高效农田占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养殖型的村,以村为单位的养殖总量在全市位居前列,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以上,肉、蛋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要达到300个以上。
3.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种植型基地连片设施栽培面积必须达到500亩以上。养殖型基地,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蛋禽存栏5万羽以上、肉禽出栏10万羽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淡水养殖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海水养殖连片面积在800亩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县(市)每年新增3~5个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
四、工作措施
(一)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狠抓农业招商引资这根主线,充分抓住大桥、大港建设对南通区位条件改善的先发效应,以及上海等地农业产业转移的新趋向,积极引进单体规模大、附加值高、技术水平新的项目。要创新农业招商的路子和办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传统招商与现代招商相结合,坚持大型活动与专业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要进一步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政策环境和亲商、爱商、安商的服务环境,引进更多的“三资”投资南通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累计要达到200亿元以上。
(二)以结构调整为方向,不断优化区域布局。
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关键来抓。一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着重培育壮大出口蔬菜、海安禽蛋和蚕桑、如皋长寿和花卉苗木、如东优质生猪、通州水芹、海门山羊、启东四青作物、高效渔业养殖等高效产业。要在现有优势农产品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二要着力构建高效农业发展平台。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特色、高科技、高效益、强带动的现代农业园区,充分利用农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发展适应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畜禽、果蔬、花卉苗木、特经特粮等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适合农户一家一户经营的农业项目,鼓励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乡镇、村要积极引导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农户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技术、信息、良种、培管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使高效农业形成燎原之势,惠及千家万户。三要着力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注重良种繁育与推广,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育展示中心和品种改良繁育基地。到2010年,在全市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品30个,创立省以上著名(驰名)商标、名牌产品20个以上。
(三)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大举措,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建设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能够带动高效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群。到“十一五”期末,5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额、利税、创汇分别达到300亿元、20亿元、12亿美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产业化利益机制的传递,使农民真正分享到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四)以市场开拓为导向,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市场规则,规范企业行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采用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营销方式,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要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加大农业接轨上海的力度,在巩固上海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流通渠道,发展新的客户群,力争全市特色农产品40%以上销往上海等大中城市。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以上。
(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积极整合科研力量,大力培育农产品主导品种;善于借用外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优选和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节本省工”的高效农业。要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帮助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和技术,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服务的新的农技推广体系。要加强农广校和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培训载体建设,采用集中办班、现场示范、入户指导、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农村劳动力创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自主创业能力。到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
五、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推进体系。
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市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健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组织领导机构。要研究制定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扶持政策、推进措施、序时进度和工作责任。要善于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要加强分类指导,搞好各项服务。
(二)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市各相关部门要把“十一五”发展目标按年度分解落实,明确专人督促推进。各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搞好服务。农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及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农林、渔业、发改委等部门要做好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认真做好高效农业规模化考评和统计等基础工作;农发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相结合;农机部门要为高效农业规模化搞好农机服务;水利部门要积极为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建立统计评估体系。
要加强对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情况的动态跟踪。市、县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统计制度,将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农田面积、规模养殖总量、农业招商引资,以及其它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相关的指标纳入统计范围,并定期分析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市各相关部门要加大部、省项目的整合力度,突出扶持重点,把财政资金向设施农业基地、规模养殖基地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集中。“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将拿出5000万元,重点对高效农业规模化各类项目予以扶持。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高效农业规模化具体的引导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既确保上级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又激励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的发展。要特别加强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的政策扶持,调动千家万户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要继续完善“一条主线、四个主体”的项目农业建设推进体系,加强对各地发展项目农业日常的、动态的考核评估,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的健康开展。“十一五”期间,对达到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创建标准的,经县(市)区政府初查申报,市组织考核验收后,由市政府命名表彰。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的检查验收和命名,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并报市备案。要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目标列入农业农村工作年度目标考核,根据各地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的情况,由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县(市)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综合评定。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进一步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继续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完善“一条主线、四个主体”的推进体系,放大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使高效农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亩均农业gdp、高收益农田占比、规模养殖等高效农业规模化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努力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
(一)亩均农业gdp。到2010年,农业gdp总量增加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5%以上;亩均农业gdp达到2820元以上。其中,到2008年末,农业gdp达到180亿元以上,亩均农业gdp达到2500元以上。
(二)高收益农田占比。“十一五”期间,全市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占比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达到40%以上,全市新增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180万亩,其中,亩收益3000元以上农田新增45万亩,亩收益5000元以上农田新增18万亩。到2008年末,全市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农田占比确保达到28%,力争达到30%,设施农业发展到65万亩以上。
(三)规模养殖。到2010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肉、蛋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100%。其中:到2008年末,生猪、禽类、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0%、80%、95%。形成亩效益2000元以上、连片800亩的海水养殖、连片100亩的淡水养殖面积70万亩,占渔业规划养殖面积的55%以上。
三、行动计划
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133计划”。就是依托“一个抓手”: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效种植“三超”工程、规模养殖“三百”工程、龙头企业“翻番”工程;开展“三创活动”:即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
(一)依托“一个抓手”。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项目农业建设是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通过项目农业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经验和做法,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农业建设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主抓手。继续完善“一条主线,四个主体”的项目农业组织推进体系,以项目农业助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二)实施“三大工程”。
1.高效种植“三超”工程。即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效蔬菜面积超100万亩,高效特经特粮面积超90万亩,高效蚕桑以及花卉苗木面积超80万亩。全市形成设施栽培面积15万亩以上的县3个,万亩以上的乡镇20个;形成花卉苗木面积20万亩以上的县1个,培植万亩以上花卉苗木特色乡镇10个,果品特色乡镇10个;推进万亩以上规模种植蚕桑乡镇20个;培育100个特粮特经专业村,促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新格局的形成。
2.规模养殖“三百”工程。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发展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场)100个;年存栏5万羽以上蛋禽、年出栏10万羽以上肉禽规模养殖小区(场)100个;连片800亩的海水养殖、连片100亩的淡水养殖小区(场)100个。
3.龙头企业“翻番”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00家左右,比2005年底翻一番;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比2005年底翻一番以上。形成年销售3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个,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
(三)开展“三创活动”。
1.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的共性要求:区域特色明显,主导产业鲜明,有1~2个主导品种;龙头带动有效,农户受益面广,有1家以上以加工、销售本地农产品为主,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的个性要求:种植型乡镇,高效农田占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同时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或者花卉苗木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或者高效蚕桑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或者特经特粮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畜禽养殖型乡镇,养殖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养殖业产值占乡镇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同时生猪规模养殖占比达到60%以上,或者肉、蛋禽规模养殖占比达到90%以上;水产养殖型乡镇,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或者淡水养殖达到6000亩以上。今年全市评出10~12个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力争有三分之一的乡镇成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
2.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种植型的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一村一品集中连片的种植面积要达到1000亩以上或设施栽培面积达到500亩以上,整个村高效农田占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养殖型的村,以村为单位的养殖总量在全市位居前列,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0%以上,肉、蛋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要达到300个以上。
3.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种植型基地连片设施栽培面积必须达到500亩以上。养殖型基地,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蛋禽存栏5万羽以上、肉禽出栏10万羽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淡水养殖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海水养殖连片面积在800亩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县(市)每年新增3~5个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
四、工作措施
(一)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狠抓农业招商引资这根主线,充分抓住大桥、大港建设对南通区位条件改善的先发效应,以及上海等地农业产业转移的新趋向,积极引进单体规模大、附加值高、技术水平新的项目。要创新农业招商的路子和办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传统招商与现代招商相结合,坚持大型活动与专业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要进一步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政策环境和亲商、爱商、安商的服务环境,引进更多的“三资”投资南通农业。“十一五”期间,全市“三资”投入农业累计要达到200亿元以上。
(二)以结构调整为方向,不断优化区域布局。
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关键来抓。一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着重培育壮大出口蔬菜、海安禽蛋和蚕桑、如皋长寿和花卉苗木、如东优质生猪、通州水芹、海门山羊、启东四青作物、高效渔业养殖等高效产业。要在现有优势农产品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二要着力构建高效农业发展平台。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各类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特色、高科技、高效益、强带动的现代农业园区,充分利用农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发展适应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畜禽、果蔬、花卉苗木、特经特粮等高效农业基地。大力发展适合农户一家一户经营的农业项目,鼓励农户发展设施农业。乡镇、村要积极引导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农户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技术、信息、良种、培管指导、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使高效农业形成燎原之势,惠及千家万户。三要着力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注重良种繁育与推广,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育展示中心和品种改良繁育基地。到2010年,在全市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品30个,创立省以上著名(驰名)商标、名牌产品20个以上。
(三)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大举措,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建设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能够带动高效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群。到“十一五”期末,5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额、利税、创汇分别达到300亿元、20亿元、12亿美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产业化利益机制的传递,使农民真正分享到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四)以市场开拓为导向,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市场规则,规范企业行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采用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营销方式,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要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加大农业接轨上海的力度,在巩固上海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流通渠道,发展新的客户群,力争全市特色农产品40%以上销往上海等大中城市。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以上。
(五)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积极整合科研力量,大力培育农产品主导品种;善于借用外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优选和推广先进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节本省工”的高效农业。要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帮助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和技术,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服务的新的农技推广体系。要加强农广校和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培训载体建设,采用集中办班、现场示范、入户指导、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农村劳动力创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自主创业能力。到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
五、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推进体系。
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市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健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组织领导机构。要研究制定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扶持政策、推进措施、序时进度和工作责任。要善于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要加强分类指导,搞好各项服务。
(二)形成部门工作合力。
市各相关部门要把“十一五”发展目标按年度分解落实,明确专人督促推进。各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搞好服务。农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及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农林、渔业、发改委等部门要做好与本部门职能相关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认真做好高效农业规模化考评和统计等基础工作;农发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相结合;农机部门要为高效农业规模化搞好农机服务;水利部门要积极为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建立统计评估体系。
要加强对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情况的动态跟踪。市、县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统计制度,将亩收益2000元以上的农田面积、规模养殖总量、农业招商引资,以及其它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相关的指标纳入统计范围,并定期分析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市各相关部门要加大部、省项目的整合力度,突出扶持重点,把财政资金向设施农业基地、规模养殖基地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集中。“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将拿出5000万元,重点对高效农业规模化各类项目予以扶持。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高效农业规模化具体的引导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既确保上级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又激励高效农业规模化项目的发展。要特别加强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的政策扶持,调动千家万户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要继续完善“一条主线、四个主体”的项目农业建设推进体系,加强对各地发展项目农业日常的、动态的考核评估,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的健康开展。“十一五”期间,对达到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创建标准的,经县(市)区政府初查申报,市组织考核验收后,由市政府命名表彰。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的检查验收和命名,由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并报市备案。要将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目标列入农业农村工作年度目标考核,根据各地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乡镇、高效农业规模化示范村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基地的情况,由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县(市)区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