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办发〔2006〕25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
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2005年度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点〉的通知》(通办发〔2005〕72号)要求,2006年2月15日前,各县(市)区进行了自查。3月6日至3月9日市考核领导小组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在此基础上,3月30日召开了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交流会,3月31日市考核领导小组召开了考评会议,对各县(市)区2005年度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2005年各县(市)区党政领导进一步重视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把手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科技与人才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科技、人才与经济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加强。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不足,有的对科技三项经费概念模糊不清,把教育经费、技改贴息、省市拨款、科普经费等均列入科技三项经费的范畴,有的投入还达不到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要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投入还不平衡,少的仅有30万,有的虽然建立了人才专项资金,但管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党委政府虽然建立了与企业、人才的联系制度,但还存在落实不够好,特别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工作成效上还有差距。
海安县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解决第一资源瓶颈问题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先后7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办公会专题研究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出台了6份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首次被科技部表彰为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注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实施科技攻关、火炬计划为重点,以优势产业、产业集聚、项目引进为抓手,2005年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4.53%,占比居各县(市)区之首。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成国家星火龙头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建成畜牧兽医、茧丝绸信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年度专利申请量达518件,授权226件,授权量居县(市)区第一。产学研合作“121”工程和项目引进取得突破,成功举办“两院院士海安科技行暨产学研洽谈会”,5位院士和102名专家教授参加了活动。2005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科技项目中有4个是国家863计划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全国首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桑蚕培育及茧丝绸产品深加工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该项目获国家、省280万元无偿资助(全省仅3项)。实施产学研项目49项,居全市第一。召开全县人才工作会议,建立了1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与高校合作,建立了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通过柔性引进人才,先后获国家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省科技攻关计划100万元无偿资助。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纳米技术、超导技术、磁材发展等专题讲座12次,举办企业成长训练营,每月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讲学1次。2005年度被省科技厅表彰为省科普示范县。希望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水平,再创“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做好引进人才和引进国外智力项目等工作。
启东市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作为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科技工作与经济工作、招商引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先后16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研究部署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大力营造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良好环境,成功举办“2005中国·启东科技节暨国际经贸洽谈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把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高效节能以及电动工具产业作为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成果显著,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列为“国家火炬计划启东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2005年2月份,“全国电动工具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中心”在天汾国际电动工具城正式挂牌成立。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招商,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91个,拉动投资1.52亿元。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6个。拓展人才引进渠道,2005年拨出425万元人才培养开发专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达0.55%,位各县市区之首),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奖励、补贴。重奖科技精英,对“科技兴市功臣”、“英才奖”、“伯乐奖”获得者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2005年度,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省表彰为知识产权示范市,被省人事厅表彰为省人事系统先进集体,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被省人事厅评为“2005年亮点工作”。通过省科普示范市验收。希望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
通州市委、市政府把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摆上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9个科技与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由原来的组织部、科技局对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升格为市委、市政府考核。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出台了《通州市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与认定办法》,建成综艺科技孵化器,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南通市级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有2个项目列入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获得2290万元的经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4.99亿元,总量居各县(市)区之首。在六县(市)率先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出台了《关于吸引留学人员来通创业的实施细则》。在全国县一级率先组建成立了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中国江苏通州北美招才引智工作站”,特聘22名海外留学人员为海外招才引智顾问。激励机关干部投身经济一线,率先出台了《关于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投身经济一线的意见》、《关于开展市级机关工作人员帮办民营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组织50%的机关人员下基层挂职锻炼和帮扶。被科技部表彰为2003~2004年度科技进步先进市。2005年被省表彰为人才工作先进市。希望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做好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
海门市紧紧围绕“经济大跨越,社会大发展,能力大提升”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召开全市科技与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对高新技术项目实施奖励的意见(试行)》、《海门市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海门市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项目审核确认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2005年科技三项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占比达到2.1%,居各县(市)区之首。注重对乡镇科技进步考核评比工作。在南通市“科技进步20强乡镇”中,海门市有6个乡镇入围。在南通市“乡镇科技统计监测综合评价升级进位前20名乡镇”,海门市占有5席。科技项目实施水平大幅提高。共承担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争取上级资金1656.8万元,超过了“十五”前4年的经费总和。在新城区中心位置规划250亩地作为科技园建设用地,叠石桥家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星火富民工程科技强警工程等一批优先项目稳步推进。加强区域合作交流,2005年9月,参加了在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沿海地区地方科技工作联谊会并作了交流发言。开展与大丰市结对共建工作,分别于4月和7月组织相互考察咨询。加强人才工作力度,其经验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经验交流发言(人才工作唯一发言)。获省人事系统新近集体称号。被科技部批准为2003~2004年度科技进步先进市。被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命名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市”。2005年被省表彰为人才工作先进市。希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专利授权量的占比,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做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工作。
如皋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技术创新,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增设“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和300万元“如皋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配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成功举办2005经济技术洽谈会,38所高校、科研院所119名教授、专家应邀参加洽谈、签订94项合作意向。南天集团项目获得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扶持。全年争取上级科技扶持资金1491万元。科技企业园继2004年被认定为首家南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后,2005年又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召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设立“如皋市创新创业人才奖”,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连续3年获得如皋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给予每人8000元的奖励。对在如皋工作的博士、硕士满三年的,经考核可分别给予3万、1.8万元的生活补贴。开展多元化开放式干部教育培训、素质能力提升工作。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年选派规模工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32人赴上海复旦大学进行mba核心课程培训,市财政出资近200万元承担了全部费用。成功申报了搬经镇为省级科普示范镇(全市唯一)。希望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组织水平,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专利授权量占比,提高万人科技人员数,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如东县以“创新和产业化”为指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业环境,先后出台了《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关于建设如东县科技创业园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且召开全县研发机构建设现场会。县人大、县政协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情况开展了专项视察和调研。全县新建研发机构20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85亿元,比上年增长69.04%,增幅达65.34%,居各县(市)区之首。成功举办南通如东农民科技节——农业(海洋)新技术新成果洽谈会,邀请7家高校院所30名专家进行项目信息发布和对接洽谈、签约项目103项。启动县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在县科技大厦划出2000m2的办公场地,落实工作班子和启动资金。县政府把县科技创业中心招才引智工作作为各镇、各部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11个项目进园研究开发,一期研发单元全部驻满。中天公司的“输电用倍容量导线”、丰田助剂公司的“万吨规模tmpta新工艺开发及产业化”两个项目被列为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分别获得1500万元和960万元无偿拨款,争取资金数列各县(市)区之首。2005年获省科普示范县称号。召开全县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表彰了一批优秀人才。2005年设立1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并将以年递增10%的速度增加。赴高校招聘中高层次人才,成效显著。围绕洋口港开发,举办人才需求发布会,积极引进外国专家和智力项目,加大了人才开发力度。希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专利授权量占比,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和职称认定工作。
港闸区把“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作为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提升科技与人才工作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加强对乡镇科技乡长和科技助理的考核,设立了爱岗敬业奖、名次升位奖、重大突破奖、综合组织奖,对乡镇科委开展“四大专项竞赛”。对获得科技工作“创新杯”考核第一、二名的乡镇给予1.4万元、1万元的奖励。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基地。实现国家级科技拨款计划项目零的突破。大通风机和南通中集两个项目成功申报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召开全区人才工作暨科技英才表彰大会,设立了首届“科技英才奖”,表彰科技英才4名,给予每人2万元奖励。表彰人才工作先进集体10名,给予每家3000元奖励。选拔15名区级专业人才和9名乡镇优秀科技人才,分别给予年均960元、500元津贴。在全市成立了首家民营企业科协组织,引导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发挥潜能,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被省表彰为“江苏省科普示范城区”。希望进一步加大科技孵化器建设力度,积极做好争取省以科技经费和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工作,积极做好专利申请工作。加强属地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做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工作。
崇川区把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确立为全区各项工作的“一号工程”,“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出台了《崇川区鼓励企业申报、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776件和145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0%、20%,专利申请量列全市第一,获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科技计划项目质与量均大幅提高,全年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4项,超过前两年的总和,在国家和省一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上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南通清之华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崇川开发区筹建科技孵化器软件开发中心综合楼。建立了柔性人才机制,建成了南通大学崇川教学实践基地。聘请了一批南通大学教授专家作为企业科技顾问。与南京大学合作举办mba培训班,共培训人员660名。着力打造“科普崇川”,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建成了南通市科技人员活动中心。希望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聚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落户南通,加大科技人、财、物投入,让科技型、都市型产业集聚崇川,与大开发形成互动局面。
开发区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并举,拓宽思路,着力构建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25亿元,占比达24.02%,同比增幅48.63%,在三区中名列第一。加大奖励力度,对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认证、清洁生产认证、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包括名牌产品)全年给予30多万元的资金奖励。对申报成功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给予文件规定的100%的资金匹配。做好引才引智服务工作。做好留学人员择优资助经费申请工作,指导开发区迈特(南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王小曾博士申报“过饱和微乳技术制备紫新口服制剂”项目资助,获资金补助50万元。希望加强省级高新园区建设,加快吸引创业投资,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力度,加大人、财、物投入,争创全市区域一流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市创建创新型城市作贡献。
根据各县(市)区提交的相关材料,按照《南通市2005年度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点》,市考核领导小组经认真讨论,确定2005年度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考核分档设奖:海安县、启东市、通州市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优秀奖;海门市、如皋市、如东县、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