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3年度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的通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2-01 累计次数: 字体:[ ]

通办发〔2004〕79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2003年度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通知》(通办发〔2003〕55号)要求,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对2003年度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通报如下:
   
  2003年,各县(市)区党政领导进一步重视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全市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县(市)区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各具特色,党政一把手真正把“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创新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上有了新突破,在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多渠开源上有了新举措,在建立柔性人才机制上有了新成效。
   
  海门市进一步强化了“四个第一”的观念,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一是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的观念。按照“整合院校资源,扩大合作领域,前移合作接口,提高合作成效”的新思路,成功举办两次规模较大的产学研项目洽谈会,签约项目共80多项,其中半数项目已开始实施。二是进一步强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是第一经济增长点的观念。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目标,放大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在科技创新中的孵化效应,全力发展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加速形成了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项目群、高新技术企业群。2003年,该市新材料产业基地产值超过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三是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把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强势增长的关键环节,坚持科技进步、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强化人才国际化、配置市场化、标准绩效化的观念,建立人才柔性机制。拨款200多万元作为人才培养资金,对来海门工作的硕士、博士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和3000元的补贴。同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外资、外智。目前,由世界500强企业瑞士罗氏公司投资创办的江苏原创药物研发中心已成功吸引近百位境内外高层次人才从事新药开发,其中研究生以上人员占员工总数的70%。该市还授予9人“海门市科技兴市功臣”荣誉称号。四是进一步强化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该市建立了市领导联系优秀知识分子制度,完善了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挂钩联系高新技术企业、优秀人才和重点项目制度,把科技工作与各级干部的奖惩、任用挂钩,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目前,已有近300名高层次人才扎根海门,近5000名外地专业技术人才为海门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海安县坚持把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2003年,海安县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投入,全县科技活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9%。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意见》等20多个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在抓产学研合作的同时,积极抓好科技招商工作,促动0.25微米集成电路芯片、铁基稀土纳米晶永磁粉及粘结磁体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落户海安。率先成立知识产权局,有效地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积极实施领导干部挂钩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和政策激励制度。县四套班子全体负责人分别挂钩联系亿元以上企业和总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组建帮促工作小组,协助企业进行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及解决人才问题,全年重点帮扶项目62个,项目总投资20.2亿元。对“四套班子”全体负责人、政府各部门及各乡(镇)实行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对科技进步示范乡镇和先进乡镇进行表彰。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优良环境,吸引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6名博士生落户海安开发区,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进行表彰,重奖了14名外籍专家。
   
  启东市进一步重视和强化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2003年科技拨款占财政决算的比重达2.28%,比上年增长近1倍。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启东市政府与东南大学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基金合作管理办法》,与东南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设立1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启东市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办法》,对引进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且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才,自其工作之日起3年内每月发放津贴3000元、1000元、500元。对在职人员通过进修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一次性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1000元。对在工业企业中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分别奖励2000元和1000元。该市还重奖了10位科技兴市功臣,每人奖金5万元。
   
  通州市继续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以计算机软件开发和产业化为主的综艺数码城、以研制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为主的江海电子城、以研制生产智能化输变电设备的东源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2003年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达126.37%,列全市第一。率先在全省实行乡镇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基层科技进步意识明显增强。连续4年开展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成效显著,江苏中联科技集团建成国家级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石港镇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在对通州籍在外工作优秀人才及海外留学人员调查登记的基础上,创建并开通了通州人才工作网。
   
  如东县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进一步升温。建立了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部署全局性科技、人才工作,切实加大对科技与人才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协调力度;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科技产业,建立了海洋资源综试基地, 海水养殖与加工业被列为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柱产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销售占出口交货值的比重17.42%,列全市第一。
   
  如皋市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业园作用。至2003年底,共有45家企业入园“孵化”。积极实施和完善“四个一千万”基金制度,即1000万元的科技担保基金、1000万元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和1000万元的技改投入与招商引资奖励基金,2003年兑现奖励基金1010万元;鼓励规模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对创建有功人员和通过国家、省、市验收的分别给予10万元、4万元、2万元奖励;每3年评选1次如皋市创新创业人才奖,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企业吸纳博士、硕士的,市政府每月给予2500元、1500元的人才补贴。
   
  崇川区与东华大学合作,完成了《南通市崇川区纺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并达成了“东华大学南通纺织科技园区”共建意向;启动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组织社区科普进万家活动,获“江苏省科普工作示范区”称号。
   
  港闸区进一步强化党政领导与重点科技企业联系制度,将科技工作与乡镇经济工作“六杯一旗”考核相结合,增设“科技工作创新杯”奖项,在相关部门建立科技考核工作联络员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率先举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选拔推介会。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加大特色科技园区培育力度,目前区内积聚了高新技术领域三大合成材料、五大工程塑料等项目,其中bapp特种单体等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项目还创下了亚洲之最。
   
  经市考核组研究,并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确定2003年度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考核分档设奖: 海门市、海安县、启东市获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优秀奖;通州市、如东县、如皋市、崇川区、港闸区、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