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输水”冷空气“助攻”地形“导航”——夏季主雨带为何呈“东北——西南”走向?
来源: 中国气象科普网 发布时间:2025-09-03 14:08 累计次数: 字体:[ ]

每年雨季,我国都会迎来大范围的降水过程。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主要降水区域并非零散分布,而是呈现出一条带状形态,自东北绵延至西南,横跨大半个中国,这就是我国夏季主雨带。

雨带是指有明显降雨的狭长区域。气象学中,它常被描述为与大范围降水区相联系的狭长云系和降水的集合结构。那么,为什么我国夏季主雨带会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孙小婷介绍,这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系统、地形分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它的形成机理,就要知道“水汽从哪里来、在哪里交汇、又因何触发”。

副高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格局的关键天气系统。夏季,副高的脊线常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我国主雨带的分布与其西北侧边缘基本一致。这是由于副高西北侧盛行偏南气流,就像一条空中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把低纬度海洋上的暖湿空气输送到我国,为夏季主雨带提供了主要水汽来源。

同时,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东亚夏季风的推进而发生季节性北跳。东亚夏季风是连接低纬度热带系统与中高纬度温带系统的桥梁,当夏季风强盛时,副高也随之北上,有利于雨带北推,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多;反之,如果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乏力,雨带便会南撤并长时间停滞在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除了暖湿气流,雨带的形成还需要冷空气登场助阵。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尤其是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是冷空气的重要发源地。虽然夏季冷空气不如冬季强劲,但依然会南下与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暖湿气流相遇,触发大范围降水。

值得注意的是,冷空气的推进方向并非正南,而是倾斜式推进。这是因为高空冷空气在南下时,一方面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而向西偏转,另一方面还受到大尺度环流和下垫面地形的共同作用,使其表现出更具天气尺度的倾斜特征。当它与偏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相遇时,交汇区自然形成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雨带。

此外,我国复杂的地形分布对夏季主雨带的形成和强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分布。夏季,在季风系统的推动下,大量暖湿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往往会被高原、山地等地形阻挡,在被迫抬升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主要山脉如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巫山等多呈东西或“东北—西南”走向,暖湿气流在迎风坡抬升形成降水,而背风坡则因气流下沉相对干燥。山脉就像天然的“导轨”,将原本分散的降水集中到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区域,进而形成雨带沿山脉走向分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