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气象局“预报预测精准、核心技术先进、业务平台智能、人才队伍强大、业务管理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江苏省气象局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江苏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发展目标,结合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对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凝练了到2020年,南通气象预报业务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重点任务
(一)建立无缝隙集约化业务体系
1.完善无缝隙气象预报业务。进一步强化0-12小时实时监测和短临预警以及11-30天的延伸期预报业务。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发展时空分辨率为分钟级和公里级的实时监测、短临预报。
2.建立精细到县的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预测和月、季、年滚动预测业务。建设集汛期持续性强降水、台风影响活跃期、夏季持续性高温、冬季持续性低温、雾霾等五类典型高影响的天气事件的延伸期预报、气象灾害气候预测及业务服务于一体的短期气候预测与延伸期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3.着力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业务。基于精细化格点预报,建立强对流、台风、暴雨(雪)、雾霾、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概率预报业务。加强台风、暴雨预报业务和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业务。
4.推进专业气象预报业务融合发展。强化流域防汛抗旱、交通安全出行等气象预报服务。联合民航部门开展通用航空气象预报服务。
5.发展影响预报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基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预报和基于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预警业务,重点加强基于致灾阈值的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能力建设。
6.建立集约化的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立基于CIMISS统一数据环境的预报预测产品实时同步共享业务,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和短期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实时滚动更新和预报协同的市县两级业务流程。推进以气象服务为主的市县两级综合气象业务。实现天气预报由定时制作向逐时滚动;定时上传向实时同步;预报不一致向协同一致三个转变。
(二)充分利用智能化众创型业务发展平台
7.建立本地化应用的业务系统。充分利用基于统一数据环境和计算资源的智能化众创型业务平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具有南通特色、满足业务需求的MICAPS和气象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认知计算,发展分类强对流的自动识别和智能预测。
(三)着力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业务队伍
8.推进预报员转型发展。推进预报员从依赖数值预报和经验的“传统型”向更多依靠科学分析、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现代型”转变。加强培训和业务技术总结,着力提高市级预报员在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重大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中的科学分析能力、多源资料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数值预报的解释应用和订正能力。县级预报员向提高综合业务能力方向转变,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能力。
9.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优化专业技术队伍布局,提高预报员队伍比例结构,逐步提高预报员人数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10.建立富有创新活力的机制。围绕预报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建立预报员的分级制度和岗位晋升机制,制定基于预报质量和预报技术的激励制度。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明确上级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有效推进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发现和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动协同发展
围绕预报预测核心技术,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等共同研发。持续推进业务与科研结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业务转化运行流程,形成科技创新对业务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气象业务发展人才政策保障。制定预报业务岗位调整方案,适当增加岗位数量。完善核心业务的关键技术研发制度,吸引和稳定优秀专家参与攻关,完善领班预报员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气象预报业务发展中的骨干作用。
(四)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形成对南通气象预报业务发展稳定投入机制,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围绕业务发展重点项目,建立集中攻关、共享应用的集约发展制度。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业务发展经费,促进气象预测业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