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色是城市IP的底色,也是各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核心标识。
四地走访,从平原地带的崇明、吴江,从山水相依的慈溪、福清,我们处处感受到生态文明的勃勃生机。
滴绿
让大美IP成为具象
雨中徜徉崇明,滴绿两字成为具象。
西沙明珠湖景区是上海首个以生态为底色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的西沙湿地是长江口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淡水沼泽湿地。
骤雨初歇,泛舟2000多米长的水森林景观河道,景区负责人徐忠介绍,这片水森林主要种植池杉、中山杉和落羽杉,当地人称之为“三杉风景”。水森林在四季呈现不同色彩,特别到了秋天,中山杉红得赛过枫叶,航拍镜头里火红一片,蔚为壮观。
与西沙湿地遥相呼应,崇明最东端则是一片总面积241.55平方公里的候鸟天堂——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7月,这里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实现上海地区零的突破。
走进雨后的保护区,天空云层低垂,芦苇摇曳生姿,大片海三棱藨草在风中起伏,恍如宫崎骏的电影画面。
保护区工作人员陶艳介绍,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徙路线,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的主要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东滩恰好位于这条线中间节点。
迁徙之外,如今更多鸟儿选择来到崇明岛落脚、栖息和繁殖。根据最新统计,东滩保护区累计记录到的鸟类达300余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9种,每年在这里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
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透露,他们的目标就是能够把长江口系统地保护起来。“从保护角度讲,成片或者是连线地一起保护,效果会更好。”
不过,有人就会有生产生活,就会带来各种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世界上的生态岛大多是无人岛或少人居住,但崇明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常住人口超过60万,显然没有条件保持全域“全生态”,这就需要用各种方法去建设一套绿色发展的“新生态”。崇明率先启动的,是一场全岛覆盖、全民参与的绿色革命。
江海相拥、一马平川的崇明,充分挖掘在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资源禀赋。长兴岛岸线边,一排大风车迎风转动叶片;陈海公路,光伏路灯像一朵朵盛开的“太阳花”;在绿华镇,300亩蟹塘上方覆盖太阳能光伏板,为螃蟹提供阴凉舒适的成长环境。
找准了绿色发展的路,也要算清楚绿色发展的账。当前,崇明正积极推进世界级生态岛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通过实施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推进生态产品统一登记,用清晰的数字告诉人们良好生态的价值。
点金
“高颜值”自有“高定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从浙江起笔的理念,20年间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
慈溪,因水而得名,见证了潮塘江的沧桑变迁。昔日,这条蜿蜒的河流曾因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经过多年的治理与保护,如今的潮塘江已焕然一新,江畔的滨水步行道被绿廊环绕,成为慈溪市民休闲娱乐、遛娃露营的热门场所。
作为享誉全国的制造重镇,慈溪肩上扛着的是经济发展主力的重任,心中装着的是生态“高颜值”的时代命题。近年来,慈溪挥动绿色发展之笔,描绘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共进的生态治理新图景。
今年4月,慈溪首单水生态产品经营权在潮塘江畔落锤,标的从84.4万元底价一路飙升至884.3万元成交。溢价十倍的数据背后,是市场用真金白银为绿水“定价”的集体投票。这场被列入省级试点的交易,刻下慈溪绿色发展的深水区探索印记。
以“特许经营权”为杠杆,慈溪撬动社会资本入场,将水域管护成本转化为可运营资产。项目签约后,可精准引入咖啡茶饮、水上娱乐、沿湖露营以及球类运动场等多元业态。政、企、民三方共赢的机制,让水域岸线从“沉睡资产”变身“共富活水”。
潮塘江畔,生态建设的实践激荡起慈溪全域发展的活力浪潮。在同样水韵环绕的明月湖北门户,慈溪精心打造城市新区风貌区——明月湖文化商务区。这里创新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中央公园匠心营造“森林溪谷”绿肺空间,成功跻身浙江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蝶变
从“有味道”到“别有一番味道”
吴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践行“两山”理念的佳绩同样可观可感。
元荡是上海和江苏的界湖,总面积大约是两个西湖大小。前几年,元荡作为跨界水体,在行政区划分割的情况下,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
2019年12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处于示范区核心位置的元荡成为率先破题的地方。2020年元荡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启动,这是示范区成立后最早启动的一体化项目之一。吴江与上海青浦共商、共建、共享,探索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经验,创新建立联合河湖长制。至2023年,元荡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先后进行三期。如今,元荡湖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从曾经让人不敢驻足的“有味道”,变为“别有一番味道”,游客越来越多。
元荡湖的蝶变并非个例。在吴江,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带来城市气质的巨大跃升。
“水上运动,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产业。”江苏省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秘书长、尚赛帆船俱乐部董事长孙德荣介绍,从国家级水上赛事密集落地,到全民水上运动蓬勃兴起,长三角地区水上运动高地的雄姿在吴江悄然成形。
站在离俱乐部不远处的顾家荡码头极目四望,烟波浩渺的太湖上,旧时“七扇子”大船与现代运动帆船相映成趣。顾家荡码头南边不远处是苏州湾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大师包赞巴克设计打造,高低两条巨型钢“飘带”宛如水袖起舞,中式风雅和法式浪漫在此撞了个满怀。苏州湾大剧院坐拥可容纳1600人的歌剧厅、最大可承载600人的戏剧厅,以及十余间排练厅和面向东太湖之滨的广阔户外空间,这样的剧院综合体,即使放在一线大都市的市中心也是极为难得。
在太湖畔,我们还见识到“低空经济+文旅”的“新玩法”——乘坐直升机去看剧。
2024年底开始,苏州湾大剧院推出“专机服务”,线上抽取幸运观众,用直升机免费接送上海观众来看剧。苏州湾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磊说,从上海虹桥机场新虹直升机场起飞,17分钟后便抵达苏州湾大剧院附近的起降点。
过去徜徉吴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旖旎的昆曲、软糯的评弹和莼鲈诗词文化,用“小而美”“小而精致”在游客心中留下一抹温柔水乡记忆。而坐落在这里的苏州湾大剧院,业已让吴江有着宛若大都市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