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叔叔阿姨,我们来啦!”4月29日早上8点,刚领到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陆亚云,和同事一起来到通州区先锋镇陈奶奶家中,提供45分钟的身体照料,“有了这本证,干起来更有底气了。”
就在前一天,国家医保局在南通举办首批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颁发活动,陆亚云等6人现场领到了证书,与其余75名通过考试的长期照护师一起,持证上岗。在照护保险问世十年后,因之设立的长期照护师这一新的职业工种正式落地,为照护对象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照护服务。
薄薄的证书背后,是长期照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也是南通的十年深耕探索。
以南通经验,完善国家长护体系
国家医疗保障局选择在南通颁发首批长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有缘由的。十年前,2015年,南通在全国率先“破题”,建立“第六险”照护保险制度,并于2016年1月1日起在市区范围内试行。也是这一年,长护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试点推广,南通成为全国首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
对于建立长护保险制度的目的、意义,南通一直有着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对其功能定位也较为清晰明确,“南通一开始就将长护保险制度定性为独立险种,按照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单独筹资和保障失能人员长期照护基本需要的要求,进行制度设计和实施运行。”市医保研究会会长顾忠贤一路见证长护险“南通模式”从无到有,茁壮成长。
十年间,南通不断创新探索,调整筹资标准、改革经办监管、实现城乡全覆盖,待遇给付从机构照护、居家服务到辅助器具租赁销售,还尝试通过失能失智预防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
“目前南通的长护险覆盖720万城乡参保人员,全市有360多家定点服务机构、1.2万名从业人员,12万失能人员得到保障。”顾忠贤说,南通一直致力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开展培训、举办比赛,并从2020年起引导鼓励居家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效果显著,2023年底就实现了全员拥有养老护理员资格证。”
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发布后,曾有36项照护服务项目地方标准上升成国家标准的南通,责无旁贷参与到国家长护师培训包、培训教材的编制以及国家题库的建设中,“教材里全部约200个操作视频、几百张照片,都是在南通拍摄的,为后面学习培训提供辅助。”顾忠贤说,南通率先建立起“培训—考核—认证—就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成培训及考试场所,并成为全国首个长期照护师考试点。
以专业知识,赋能优质照护服务
“怎么处理噎食、如何进行心脏复苏,这次长护师培训中,我们学到了更多急救和医疗护理的知识。”
“心理照护也十分必要,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也要能关注到失能人员的心理状况,并提供简单的心理疏导。”
……
全国首场长期照护师考试的100名参考者,分享了他们的努力和收获。
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工种,是适应长期护理制度发展而设立的。除了为享受长护险待遇人员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等知识和服务技能也需要掌握。
“遇到过一个渐冻症患者和一个植物人,翻身时需要特别注意皮肤情况,要观察呼吸等生命体征,那时候就觉得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不够。”从事照护服务3年多的陆亚云说,在长护师的培训和考试中,学到了更多医疗护理方面的知识,今后再面对这样的情况,心里会更有底。
入职南通好而康之前,陆亚云是名保育员,每天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照顾老人和照顾孩子有个共同点,都需要满满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陆亚云说,不同点在于,照顾老人需要更多身体照料方面的专业技术。这些年来,通过公司培训和自我学习,初中文化的她拿到了养老护理员的资格证,这次又顺利拿到了长护师证书,“前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护理知识,吃饭时拿筷子比画翻身动作,做梦都在给老人做康复训练。”
服务陈奶奶3年多,看着她从只能坐在轮椅上到可以走动几步,陆亚云说很有成就感。奶奶的老伴儿魏颂林也很感激她们,“一开始我和两个女儿一起照顾卧床不起的她,因为不专业做什么都很费劲,时间长了也会不耐烦。”后来申请了长护险,就一直是她们两个人上门服务,一周两次,风雨无阻,“她们照顾得比我到位,老太心情也好了很多,都提前盼着她们来。”
“比之前学的更专业了,理论知识面更广,实操部分更规范。”就职于海安市邻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汝芳,从得知即将有长期照护师这一新工种就开始准备,也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和考试的,“我们平时做的大多是身体照料,所以‘协助进食’这类生活照料的操作,花了更多时间练习,但学到的知识、技术能更好地服务老人,很值得。”
以社会认同,激发长护产业动能
首批长期照护师考试共有100人参考,年龄最大的超过60岁,最小的还不满20岁,平均年龄41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近60%。年轻化、高学历,这正是长期照护行业需要的。
盐城技师学院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沈小小,是年龄最小的持证者,“我很看好长护师的就业前景,这个职业需要年轻人,我们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具备实践经验,我有信心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实习的时候,护理院的爷爷奶奶让她倍感温暖,让她从情感上接受了这份工作;国家层面对职业的认可,则让她更有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我会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长期照护师。”
南通市阳光邻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有3名员工参加首批考试,都通过了,“公司有200多名护理员,我们计划通过几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全员持证。”公司负责人陈冬坦言,目前年龄在50岁以下的员工只有30%左右,招不到年轻人,是整个行业的痛点。但他相信,随着长期照护师职业的落地,这一情况会有改观。“从家人都不太认可,到社会逐步接受,到现在国家认证,照护服务人员的群体形象越来越清晰,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陈冬说,长期照护师分初、中、高三级,失能也分中度、重度,今后可以探索分级护理、分级服务,按照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对应能力的人员,并在收入上予以体现,由此进一步激发大家考证、升级的热情。
“现在南通长期护理行业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已经从50多岁下降到46岁。”顾忠贤说,我市各高职院校也开办了相应专业、开展相关培训,今后将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长护师培训和考试,以持证毕业引导他们进入长护师行业,“长期照护师已经被纳入国家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目录,意味着人社部门将会发放培训补贴,这也会提高机构和个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市医保局局长张劲松说,南通将把持证照护师纳入医保定点服务机构人才库,并联合民政、卫健等部门,进一步拓宽照护师就业渠道,在社区养老中心、医疗机构、居家服务等领域精准匹配岗位,同时建立职业晋升和继续教育机制,让这一职业“有前景、有奔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养老事业。
“长期照护师也可以和养老、医疗、康复产业相融合,为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支撑。”省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亮表示,医保部门将从机构入口端和医保支付端两个方面,充分考虑持证率这一因素,通过政策传导促使机构更多聘用持证人员,并在劳动薪酬方面给予倾斜,促进长护产业良性发展。
日报记者 何家玉 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