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智”造场景落地、信息秒速互通、擦亮“绿色底色”——
解码制造业升级跃迁的5G密钥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08 字体:[ ]

智能叉车穿梭自如,机械手精准抓取,高清画面实时回传……昨天,走进南通的5G工厂,一条条看不见却高效运转的“智能流水线”,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制造业基因。

近日,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发布,南通13家企业成功入选,连续两年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27家国家级5G工厂,数量位居全国第五。

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南通正以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为抓手,系统推进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5G专网

生产线上的“无形革新”

在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场无声的革命正在上演。

图纸直达工位、物料自动配送、质检电子化追溯——这些过去停留在构想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日常。作为新晋国家级5G工厂,中集环科携手中国电信打造的“5G智慧工厂”,融合了5G-MEC专网、工业PON、人工智能及边缘计算等多项高新技术。

“项目依托5G-MEC超带宽、低时延等特性,实现了多个智能制造场景落地。”中集环科副总裁张毅介绍,不仅生产效率与管理精度大幅提高,工厂在环保、保密和供应链优化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实施以来,多项关键绩效指标持续向好,成为罐箱制造行业数字化建设的标杆案例。

走进南通高新区的旭东汽车零部件制造车间,AGV智能无人叉车正穿梭自如,替代了传统人工搬运;5G安防系统将高清监控画面实时回传,为生产安全保驾护航。“通过高精度定位与实时路径规划,AGV可准确导航、多机协同、避开拥堵,大幅提升配送效率和灵活性。”

企业负责人表示,5G+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公司整体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25%,年节约成本超300万元。

坚实的网络基础,是这一切智能应用落地的前提。

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2.77万座,实现全市域5G网络信号全覆盖,沿海20公里范围内覆盖率突破90%;部署10G PON端口达16.24万个,企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99.5万户,其中企业专线用户达7万户。日益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跃迁铺就了“高速公路”。

万物互联

打破壁垒的高效协同

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是5G技术打破传统制造中信息壁垒的最显著特性,它推动设备、系统、人员无缝衔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智能生产新范式。

起重、切割、焊接、喷涂、运输……在通州湾三夹沙临港产业园,“设计即生产”的高效衔接,在中铁四局九公司“钢桥智能制造5G工厂”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只需将指令输入,灵活的机械臂娴熟“上岗”,在原材料上划出一条条完美弧线,精准无误。5G虚拟专网构建起的全场域数字化底座,让各生产部门关键信息实现秒速互通,多台先进设备各司其职,烦琐的生产工序有序“链”接。

“深化设计成果、构件尺寸清单等都能自动上传云端,大幅提速工艺制定与排版套料。”中铁四局九公司智能制造分公司总经理郑海堂表示,该项目是土木工程建筑行业2025年唯一上榜单位,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约20万吨。5G让生产综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自动化率高达90%以上,关键工序良品率提升至99%。

在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的5G工厂,线盘甫一成型,即由桁架机械手精准抓取,其内置的RFID芯片如同“数字身份证”,让每一个线盘从下线伊始就具备可追溯性;数据实时回传至MES系统,系统随即生成指令,调度AGV小车将线盘有序运至框绞机缓存区……整个流程中,称重、仓储、调度与识别系统依托5G专网高度协同,人工干预已成为历史。

年初,我市发布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要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38家,创建省级及以上智能工厂超100家,清晰勾勒出通过技术赋能强化产业协同、迈向“智造”高地的路径。

绿色智造

数字技术的生态力量

5G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制造业涂上了鲜明的“绿色底色”。

走进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迎面而来的不是灼热的气浪与机器的轰鸣,而是一幅工业与自然共生的画面:湛蓝天空下,绿意如织,水流蜿蜒,倒映着现代化厂房。

这里,是钢铁的熔炉,更是一座绿色智造的“实景实验室”。

作为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与市级近零碳工厂,企业正悄然织就一张无形而精准的“数字之网”。超低排放碳管控一体化平台与能碳管理双系统,如同工厂的“智慧大脑”,静默运转,却分秒不息。

屏幕上,每一道重点工序的碳足迹被实时捕捉、汇聚成流;数据如脉搏般跳动,被持续追踪、精准解析。资源在循环中增效,能耗在管理中降低。企业相关负责人笑言:“每一次碳排放的月度存证,每一笔碳资产的精准核算,都因为数据基底而清晰可循、有据可依。”

80多公里以外的通威太阳能(南通)有限公司,智造与绿色同样熠熠生辉:智能制造装备与MES、ERP等系统集成,助力车间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分析电耗,每年节约电费500万元,资源能源利用率提升15%。

当前,南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正不断深化。截至上半年,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双跨”平台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9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多个行业,累计注册企业超4万家,标识注册量和解析量分别达415亿条和464亿次,各项运营数据均位列全省前三。

“智”造场景落地、信息秒速互通、擦亮“绿色底色”——
解码制造业升级跃迁的5G密钥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08 字体:[ ]

智能叉车穿梭自如,机械手精准抓取,高清画面实时回传……昨天,走进南通的5G工厂,一条条看不见却高效运转的“智能流水线”,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制造业基因。

近日,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发布,南通13家企业成功入选,连续两年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27家国家级5G工厂,数量位居全国第五。

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南通正以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为抓手,系统推进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5G专网

生产线上的“无形革新”

在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场无声的革命正在上演。

图纸直达工位、物料自动配送、质检电子化追溯——这些过去停留在构想中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日常。作为新晋国家级5G工厂,中集环科携手中国电信打造的“5G智慧工厂”,融合了5G-MEC专网、工业PON、人工智能及边缘计算等多项高新技术。

“项目依托5G-MEC超带宽、低时延等特性,实现了多个智能制造场景落地。”中集环科副总裁张毅介绍,不仅生产效率与管理精度大幅提高,工厂在环保、保密和供应链优化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实施以来,多项关键绩效指标持续向好,成为罐箱制造行业数字化建设的标杆案例。

走进南通高新区的旭东汽车零部件制造车间,AGV智能无人叉车正穿梭自如,替代了传统人工搬运;5G安防系统将高清监控画面实时回传,为生产安全保驾护航。“通过高精度定位与实时路径规划,AGV可准确导航、多机协同、避开拥堵,大幅提升配送效率和灵活性。”

企业负责人表示,5G+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公司整体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25%,年节约成本超300万元。

坚实的网络基础,是这一切智能应用落地的前提。

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2.77万座,实现全市域5G网络信号全覆盖,沿海20公里范围内覆盖率突破90%;部署10G PON端口达16.24万个,企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99.5万户,其中企业专线用户达7万户。日益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跃迁铺就了“高速公路”。

万物互联

打破壁垒的高效协同

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是5G技术打破传统制造中信息壁垒的最显著特性,它推动设备、系统、人员无缝衔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智能生产新范式。

起重、切割、焊接、喷涂、运输……在通州湾三夹沙临港产业园,“设计即生产”的高效衔接,在中铁四局九公司“钢桥智能制造5G工厂”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只需将指令输入,灵活的机械臂娴熟“上岗”,在原材料上划出一条条完美弧线,精准无误。5G虚拟专网构建起的全场域数字化底座,让各生产部门关键信息实现秒速互通,多台先进设备各司其职,烦琐的生产工序有序“链”接。

“深化设计成果、构件尺寸清单等都能自动上传云端,大幅提速工艺制定与排版套料。”中铁四局九公司智能制造分公司总经理郑海堂表示,该项目是土木工程建筑行业2025年唯一上榜单位,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约20万吨。5G让生产综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自动化率高达90%以上,关键工序良品率提升至99%。

在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的5G工厂,线盘甫一成型,即由桁架机械手精准抓取,其内置的RFID芯片如同“数字身份证”,让每一个线盘从下线伊始就具备可追溯性;数据实时回传至MES系统,系统随即生成指令,调度AGV小车将线盘有序运至框绞机缓存区……整个流程中,称重、仓储、调度与识别系统依托5G专网高度协同,人工干预已成为历史。

年初,我市发布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要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38家,创建省级及以上智能工厂超100家,清晰勾勒出通过技术赋能强化产业协同、迈向“智造”高地的路径。

绿色智造

数字技术的生态力量

5G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制造业涂上了鲜明的“绿色底色”。

走进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迎面而来的不是灼热的气浪与机器的轰鸣,而是一幅工业与自然共生的画面:湛蓝天空下,绿意如织,水流蜿蜒,倒映着现代化厂房。

这里,是钢铁的熔炉,更是一座绿色智造的“实景实验室”。

作为首批省级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与市级近零碳工厂,企业正悄然织就一张无形而精准的“数字之网”。超低排放碳管控一体化平台与能碳管理双系统,如同工厂的“智慧大脑”,静默运转,却分秒不息。

屏幕上,每一道重点工序的碳足迹被实时捕捉、汇聚成流;数据如脉搏般跳动,被持续追踪、精准解析。资源在循环中增效,能耗在管理中降低。企业相关负责人笑言:“每一次碳排放的月度存证,每一笔碳资产的精准核算,都因为数据基底而清晰可循、有据可依。”

80多公里以外的通威太阳能(南通)有限公司,智造与绿色同样熠熠生辉:智能制造装备与MES、ERP等系统集成,助力车间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分析电耗,每年节约电费500万元,资源能源利用率提升15%。

当前,南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正不断深化。截至上半年,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双跨”平台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9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多个行业,累计注册企业超4万家,标识注册量和解析量分别达415亿条和464亿次,各项运营数据均位列全省前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