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通新闻

400余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将南通故事讲给世界听——
他们是跨越山海的“文化信使”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4 字体:[ ]

5月初,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的留学生铪善坐上返回家乡印尼的飞机。当生活了两年的校园,变成地图上的一个坐标点,铪善只能翻看着手机里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来思念。

这个夏天,南通科院迎来送往又一批留学生。从2016年开始,南通科院国际教育学院先后招收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他们怀着憧憬走来,把青春足迹留在南通,又带着眷恋离开,将南通故事带到世界。

在通时光,从文化初遇到深深眷恋

2023年春天,南通科院的11名印尼留学生一同搭载飞机来到中国。铪善回忆起那天,天气是晴朗的,心情是“excited(兴奋的)”。之前,铪善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电影中的“中国功夫”。如今,他爬过长城,领略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壮志;在南通南大街无人机灯光秀中看到现代科技的力量,发出“This is China!”的感叹;在学校书法课上爱上了汉字,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诗词书法作品前与朋友合影留念。

离开中国的那天,与铪善一同飞回印尼的,还有行李箱里他给小侄子准备的汉服。中国传统服饰给铪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第一次看到中国小朋友穿着汉服行走在街头时,他就觉得“太可爱了”。一套蕴含着中国传统风韵的汉服,浓缩着铪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成为这个羞涩大男孩带回去最珍贵的礼物。

今年是瑞和来到中国的第8年,目前在上海同济大学读研的他,仍然怀念在南通科院上学的三年时光。即便游览过西安、广州、北京等地,他还是对南通情有独钟:“我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南通,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南通科院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对瑞和来说,在南通读书的三年,是五彩斑斓的三年。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和老师、同学们出门打卡,南通博物苑、蓝印花布博物馆、濠河、狼山……处处留下他们欢笑的身影。

在南通科院留学生的课堂上,80%的时间在使用中文,学院还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段学习经历给瑞和打下了良好的中文基础,帮助他在之后的求学之路上跨越语言的障碍。2021年他升学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进入同济大学攻读硕士。他坦言,“没有在南通科院打下的中文基础,我不会受到这么多学校的青睐。”

在同济大学时,他带领来自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100余名交换生前往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作为一名“文化交流使者”,带着他们开启文化之行、领略中国之美。接下来,他还计划申请攻读海外博士,“我将继续用学过的中文,向世界介绍中国!”

多元传播,用镜头讲述南通故事

“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伴着抒情的中文流行歌,印尼留学生黄娜娅用短视频镜头记录她走过南通的每一处街头巷尾。骑着单车在工农路上看华灯初上,漫步在滨江公园拍下日落剪影,晚自习后的深夜走进荷兰街的一家深夜食堂……

“欢迎收看留学生的日常生活vlog!”从2023年10月4日的第一条短视频,到现在累计发布260余件作品,娜娅已经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社交媒体博主,学校上课的日常、学院举办的活动、食堂吃到的美食、旅游见到的风景成了她分享不完的素材。

带着“记录这里的美好回忆”的念头,娜娅将一条条短视频作为美好留学生活的见证。“廉洁”主题留学生朗诵,“洋声里的中国”在通国际友人歌咏比赛,“艺起来·街角邂逅艺术”活动表演,穿着蓝印花布服饰参加校园运动会,走进社区和中国小朋友一起上文化体验课……她将这些珍贵的瞬间同步到国际社交平台上,收获了许多“意外之喜”。

“You speak Chinese very well,come on.”“I will come to the country!”“中文好听”“下次来南通找你玩”“可以一起学汉语”……数不清的评论鼓励着她持续创作,“如果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我很荣幸!”温柔的笑意流淌过娜娅琥珀色的眼睛。

“我会永远记得这份中国的礼物!”已经回到孟加拉国工作的米昝至今仍珍藏着2020年的一份礼物——印着大熊猫的帆布包、传统花鸟刺绣和一封感谢信。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时,留学生米昝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学习,他用奖学金购买了新冠肺炎检测试剂和口罩寄回家乡,被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授予“最佳友谊奖”。

根据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助力孟加拉国抗疫的事迹,米昝拍摄了《疫外》短视频,获得“携手抗疫·江苏情”在江苏外国人短视频大赛优秀奖,还被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放到网络平台的官方主页上播放。很多人通过视频,直观感受到疫情期间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情况和中国在疫情中所做的努力。米昝努力用标准的中文说道:“我为能在中国学习感到骄傲,为能帮助祖国感到骄傲。”

文化交融,连通起异乡与“吾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23年中秋节,来自印尼的留学生于洁学会了第一首中国古诗。月光皎洁,学院组织留学生们一起赏月、做月饼、做灯笼,老师介绍月亮在中国的美好寓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乡的月亮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样的。”这是于洁来到中国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第一个节日。

“尽管和家乡距离几千公里,但我并不觉得孤单。”于洁打开她的手机相册,满屏都是她美好瞬间的定格。中秋节一起吃月饼、赏月,端午节一起包粽子、划龙舟,新年一起吃饺子、贴春联,去伶工学社看京剧,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跨越山海的距离在文化交融的温度里消弭,将异乡化作让人心安的“吾乡”。

“南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这里,印度尼西亚乡村女孩的‘小梦想’成长为‘大希望’……”2024年7月18日,于洁站上第二届江苏省“汉字缘”汉语演讲大赛的舞台,将她与南通的故事说给所有人听。

作为一名国际电商专业的留学生,于洁不仅学习了经济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更了解了跨境合作的真正含义。她见证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火热的贸易往来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机遇。“最初,我在如此不同的文化中感到漂泊,但在所有差异的背后,我发现信任是连接心灵的通用语言。这就是‘一带一路’的精髓:搭建心与心、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桥梁。”她希望当她带着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回到祖国时,也能用自己的力量连接起国家之间信任的纽带。

当被问及最喜欢的汉字时,于洁思考片刻后郑重而深情地说:“我最爱的汉字是‘爱’。”她学会的第一句中文便是“我爱中国”,如今她怀揣着这份“爱”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汲取养分,未来也将继续带着这份“爱”回到祖国,用跨越国界的“爱”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在温暖的联结中走向共同的远方。

日报记者 汤晓峰 日报见习记者 邢知洁

400余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将南通故事讲给世界听——
他们是跨越山海的“文化信使”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4 字体:[ ]

5月初,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的留学生铪善坐上返回家乡印尼的飞机。当生活了两年的校园,变成地图上的一个坐标点,铪善只能翻看着手机里拍下的一张张照片来思念。

这个夏天,南通科院迎来送往又一批留学生。从2016年开始,南通科院国际教育学院先后招收1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400余人。他们怀着憧憬走来,把青春足迹留在南通,又带着眷恋离开,将南通故事带到世界。

在通时光,从文化初遇到深深眷恋

2023年春天,南通科院的11名印尼留学生一同搭载飞机来到中国。铪善回忆起那天,天气是晴朗的,心情是“excited(兴奋的)”。之前,铪善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电影中的“中国功夫”。如今,他爬过长城,领略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壮志;在南通南大街无人机灯光秀中看到现代科技的力量,发出“This is China!”的感叹;在学校书法课上爱上了汉字,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诗词书法作品前与朋友合影留念。

离开中国的那天,与铪善一同飞回印尼的,还有行李箱里他给小侄子准备的汉服。中国传统服饰给铪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第一次看到中国小朋友穿着汉服行走在街头时,他就觉得“太可爱了”。一套蕴含着中国传统风韵的汉服,浓缩着铪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成为这个羞涩大男孩带回去最珍贵的礼物。

今年是瑞和来到中国的第8年,目前在上海同济大学读研的他,仍然怀念在南通科院上学的三年时光。即便游览过西安、广州、北京等地,他还是对南通情有独钟:“我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南通,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南通科院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对瑞和来说,在南通读书的三年,是五彩斑斓的三年。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和老师、同学们出门打卡,南通博物苑、蓝印花布博物馆、濠河、狼山……处处留下他们欢笑的身影。

在南通科院留学生的课堂上,80%的时间在使用中文,学院还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这段学习经历给瑞和打下了良好的中文基础,帮助他在之后的求学之路上跨越语言的障碍。2021年他升学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进入同济大学攻读硕士。他坦言,“没有在南通科院打下的中文基础,我不会受到这么多学校的青睐。”

在同济大学时,他带领来自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100余名交换生前往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作为一名“文化交流使者”,带着他们开启文化之行、领略中国之美。接下来,他还计划申请攻读海外博士,“我将继续用学过的中文,向世界介绍中国!”

多元传播,用镜头讲述南通故事

“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伴着抒情的中文流行歌,印尼留学生黄娜娅用短视频镜头记录她走过南通的每一处街头巷尾。骑着单车在工农路上看华灯初上,漫步在滨江公园拍下日落剪影,晚自习后的深夜走进荷兰街的一家深夜食堂……

“欢迎收看留学生的日常生活vlog!”从2023年10月4日的第一条短视频,到现在累计发布260余件作品,娜娅已经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社交媒体博主,学校上课的日常、学院举办的活动、食堂吃到的美食、旅游见到的风景成了她分享不完的素材。

带着“记录这里的美好回忆”的念头,娜娅将一条条短视频作为美好留学生活的见证。“廉洁”主题留学生朗诵,“洋声里的中国”在通国际友人歌咏比赛,“艺起来·街角邂逅艺术”活动表演,穿着蓝印花布服饰参加校园运动会,走进社区和中国小朋友一起上文化体验课……她将这些珍贵的瞬间同步到国际社交平台上,收获了许多“意外之喜”。

“You speak Chinese very well,come on.”“I will come to the country!”“中文好听”“下次来南通找你玩”“可以一起学汉语”……数不清的评论鼓励着她持续创作,“如果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我很荣幸!”温柔的笑意流淌过娜娅琥珀色的眼睛。

“我会永远记得这份中国的礼物!”已经回到孟加拉国工作的米昝至今仍珍藏着2020年的一份礼物——印着大熊猫的帆布包、传统花鸟刺绣和一封感谢信。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时,留学生米昝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学习,他用奖学金购买了新冠肺炎检测试剂和口罩寄回家乡,被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授予“最佳友谊奖”。

根据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助力孟加拉国抗疫的事迹,米昝拍摄了《疫外》短视频,获得“携手抗疫·江苏情”在江苏外国人短视频大赛优秀奖,还被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放到网络平台的官方主页上播放。很多人通过视频,直观感受到疫情期间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情况和中国在疫情中所做的努力。米昝努力用标准的中文说道:“我为能在中国学习感到骄傲,为能帮助祖国感到骄傲。”

文化交融,连通起异乡与“吾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023年中秋节,来自印尼的留学生于洁学会了第一首中国古诗。月光皎洁,学院组织留学生们一起赏月、做月饼、做灯笼,老师介绍月亮在中国的美好寓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乡的月亮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样的。”这是于洁来到中国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第一个节日。

“尽管和家乡距离几千公里,但我并不觉得孤单。”于洁打开她的手机相册,满屏都是她美好瞬间的定格。中秋节一起吃月饼、赏月,端午节一起包粽子、划龙舟,新年一起吃饺子、贴春联,去伶工学社看京剧,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跨越山海的距离在文化交融的温度里消弭,将异乡化作让人心安的“吾乡”。

“南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这里,印度尼西亚乡村女孩的‘小梦想’成长为‘大希望’……”2024年7月18日,于洁站上第二届江苏省“汉字缘”汉语演讲大赛的舞台,将她与南通的故事说给所有人听。

作为一名国际电商专业的留学生,于洁不仅学习了经济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更了解了跨境合作的真正含义。她见证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火热的贸易往来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机遇。“最初,我在如此不同的文化中感到漂泊,但在所有差异的背后,我发现信任是连接心灵的通用语言。这就是‘一带一路’的精髓:搭建心与心、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桥梁。”她希望当她带着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回到祖国时,也能用自己的力量连接起国家之间信任的纽带。

当被问及最喜欢的汉字时,于洁思考片刻后郑重而深情地说:“我最爱的汉字是‘爱’。”她学会的第一句中文便是“我爱中国”,如今她怀揣着这份“爱”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汲取养分,未来也将继续带着这份“爱”回到祖国,用跨越国界的“爱”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在温暖的联结中走向共同的远方。

日报记者 汤晓峰 日报见习记者 邢知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