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日,在崇川区开展的“红领汇商・先锋行”商圈党建育才赋能行动活动现场,南大街商圈“育才”党支部集中接收了17名新兴领域群体代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
近年来,我市将做好新兴领域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实现“两个覆盖”的破题之策,创新推出“专题指导、专列计划、专人培养”工作路径,着力锻造一支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的新兴领域党员队伍。
立起标尺,党员发展“有规范”
“从初入行业的手忙脚乱,到凭借不懈努力成为站点骨干,岗位的转变带来责任的加重,我也愈发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以组织力量带动团队进步的决心。”在崇川区文峰街道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支部的教育培养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外卖送餐员于维荣即将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为切实解决新兴领域就业群体流动性大、优秀分子发现培养难等问题,今年,我市积极构建组织部牵头抓总,社会工作部(“两新”工委)归口指导,行业、属地、用工单位协同联动的“1+1+N”工作体系,指导28个镇(街道)在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探索组建32个新兴领域“育才”党支部,重点做好未组建党组织单位的新就业群体、高层次人才、流动人员的吸纳与教育管理。截至目前,全市“育才”党支部已收到入党申请书869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38人。
在此基础上,我市聚焦提升新兴领域发展党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制定了新兴领域发展党员《工作手册》,细化24个风险点和32项审核要求,明确政治审查“十个不准”,推行“工作地+居住地”两地公示,配套建立发展党员履职资格“统一培训、统一认证、统一年审”闭环机制,全市新兴领域专职党务工作者“持证”上岗率超90%。“新兴领域发展党员要‘倾斜’,但不能‘倾泻’,要保证数量,更要追求质量。”市委“两新”工委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靶向施策,先进分子“早发现”
新兴领域企业形式灵活、分布零散,新就业群体换岗频繁、流动性大——如何精准找到优秀分子?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现,我市利用人才统计、企业摸底、就业招聘等契机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摸排,分行业、分类别建立“发展党员信息库”,动态掌握1.3万名入党申请人、65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1900余名发展对象的情况。“谁是技术能手、谁有入党意愿、谁需要重点培养,打开数据库一目了然,开展工作心里更有底。”通州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宋燕婷介绍。
摸清底数只是第一步,匹配发展计划更关键。我市建立“基本+专项”发展党员计划分配机制,指导各地将一定比例发展党员计划定向投放新兴领域,并设立专项计划“周转池”,针对产业工人、快递骑手、高层次人才等群体实行计划单列,由县级组织部门直接下达计划、予以倾斜,源源不断将新兴领域先进分子吸纳入党。
“我们是科创企业,员工入党积极性都很高,但发展名额有限,镇上组织委员跟我说,会针对我的情况‘一人一议’,我的入党心愿终于实现了。”今年刚拿到入党志愿书的省“双创人才”谭明强深有感触。自发展计划单列以来,已有27名高层次人才、先进典型加入党组织。
一人一档,接续培养“不断线”
“这类专题培训2个月左右就会开展一次,讲师既有新兴领域的优秀党组织书记,也有行业里的业务骨干,讲的内容接地气、实用,我们都愿意参加。”8月15日,海门区“工匠学院”内,一场面向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入党积极分子的专题培训火热开展。
聚焦新兴领域从业者思想引领与成长需求,我市从企业党组织书记、党员劳模、行业专家中,选聘懂业务懂党建的党员骨干,组成“政治导师”库,针对每名培养对象的思想状况、工作特点,“一人一档”制订培养发展计划,推动政治引导与职业发展同频共振。去年以来,全市依托“新才学院”“工匠学院”等载体,累计举办专题培训班38期,覆盖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1800余人次。
“从崇川区调到南通开发区工作,我最担心的是之前的入党培养记录‘打水漂’。”中远钢丝制品有限公司员工陆小亮的忧虑,被南通实施的“双备案+全程纪实”制度化解。现在,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同时在基层党委和县级组织部门备案,培养对象手持《发展党员全程纪实手册》,从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到培养教育,每一阶段的记录都规范清晰,市内跨地区流动时培养记录“互认互通”,实现入党培养“不断档、不重走”。
从直播间到生产线,从创客空间到快递站点,南通用“三专”实践,让党旗在新兴领域高高飘扬,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