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世界长寿之乡如皋的广袤田野间,隐藏着一座宝藏村庄——钱长村。那里的农民不种粮食、善种草坪,如同拥有“魔法”般,将一粒粒小草籽孕育成3亿元富民产业链,钱长村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江苏草坪第一村”。
今年初夏,借着“草坪+露营”风潮,这个村子又着实“火”了一把,不仅当季所有草皮售卖一空,每个周末都会有近百人从各地涌入村庄,打卡新开张的草坪营地。
作为因草坪而兴的传统村落,在时代的浪潮中,钱长村不惧产业转型的巨大挑战,主动拥抱再获高光的新机遇。帐篷下的“烟火气”和乡村里的“诗与远方”,在“绿地毯”上交织成画。近日,记者来到钱长村,解码这座村庄如何跳出“唯草坪”单一思维,衍生“草坪+”发展新场景,摸索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文旅新路子。
破局——
高沙土里“点草成金”
春夏交替时节,钱长村的三千亩草坪基地正式进入收获期,成片的“绿油油”长势喜人。
13日下午,记者驱车到达钱长村时,村党总支书记钱爱东正站在村委会办公楼门前,看着对面基地里的工人们忙着铲草皮、打包装运,眼神里尽是喜悦。“这几日每天都有8车草皮运出,这是今天最后一车,准备运往淮安。”
钱爱东说,45天后,下一茬草坪会再次以“绿油油”之态出现在田野上。
20世纪90年代初,草坪经济在国内逐渐兴旺,钱长村人成为如皋地区首个吃螃蟹者,勇敢地尝试草坪种植。“钱长村拥有典型的高沙土壤,这种土壤虽然蓄肥能力不佳,无法种植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但其松软的土质和良好的通透性为草坪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钱爱东解释,种地思维的大胆转变,让钱长村敲开了“家门口”致富的大门。
经过30多年的深耕,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这一发展模式下,钱长村不仅自身的草坪基地从60亩扩大到3000亩,还带动周边镇村种植两万亩,一年卖出草皮450万平方米,将小草籽培育成覆盖全国的绿色产业,年产值3亿元。
“家家户户不种粮、三千亩地不农忙”,这句话真实再现了钱长村与众不同的种地模式,“点草成金”的富民故事也在当地口口相传。然而,“江苏草坪第一村”的美誉看似水到渠成,其背后,却是钱长村村“两委”对土地规划的超前谋略。
近几年,随着耕地保护政策持续深化,全国各地的草坪村在发展扩大规模时都遇到了用地瓶颈,可钱长村却不用为此而发愁。
“我们村早在2019年就将村里的土地调整为草业用地,去年又拿出600亩用于三产发展。”钱爱东说,恰是因为这两次快人一步的土地调整,才让钱长村拥有了掘金草坪产业的广阔天地。
革新——
用科技力量守护沃土
沿着草坪基地行走,记者遇到了村里的首批种植户朱保宏,去年他承包的百亩草坪鼓起几十万元的“钱袋子”。
“因为品种好,草皮根本不愁卖,甚至不够卖。”朱保宏口中的“好品种”,是村里经过多次更新迭代得来的。
2015年,钱爱东放弃家里的绿化生意,投身乡村田野,成为钱长村的一名村干部,据他回忆,“刚到村里任职时,村里的草坪只有两三个品种,不少老百姓反映种植效益不高”。
钱爱东频繁往返浙江、上海等地考察草坪市场,并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根据本村的土壤、气候、水质等条件,引进国内外10多个新草品种,替代老品种。
“以矮生百慕大果岭草为例,这种草适应沙培、种植简便,长势强、成坪快。”该品种在全村推广后,立马成为村民眼中的“摇钱草”。
在钱长村草坪产业做大做强的30多年历程中,离不开“创新”二字。比如,为了让草坪四季保持青翠,钱长村探索出将喜热与耐寒草种混合播种的方法。再比如,为了更好地满足庭院等高端场景的需求,钱长村尝试把草坪种植的生长周期拉长,将一年四茬儿改为两茬儿,后者卖出的价格接近前者的4倍,效益十分可观。
草坪虽是富民产业,但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钱长村探索用青沙、黄沙、江沙掺和代替熟土培植,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壤流失问题,经济效益更是提升20%以上。
今年,村里又拿出150平方米土地“小试牛刀”,尝试种植高分子新材料草坪。钱爱东每天都会走到这块试验田旁,看着绿茸茸的小草簇拥在一起,心里满是期待。“这种草坪种植不需要土壤,如果未来能成功走向市场,便能通过工厂化生产模式,彻底解决土壤资源流失问题。”
上月,在如城街道创新探索的“高校研发+乡村实践”协同模式下,钱长村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牵手,合作共建“草坪科技小院”,给草坪穿上科技新衣,突破行业难题。
进阶——
千亩草坪变身“会客厅”
5月18日,一个寻常周末,钱长蜗牛艺术营地主理人陈艳迎来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
一个月前,如皋市启动帐篷露营季,钱长蜗牛艺术营地当天正式开营。咖啡美食、露天音乐、篝火晚会、亲子嬉戏、非遗手工……营地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草坪香气与游客欢声笑语交织升腾,不断刷新钱长村在乡村文旅中的热度。
从展会设计输出者到乡村创业者,身份的转换让陈艳有些担忧,但她说这是“斜杠青年”该有的勇气。“我们和村里的想法一致,要让钱长村的草坪基地变身长三角露营新地标。”
陈艳坦言,乡村营地缺少人流量,这是不可逃避的短板,而钱长村的千亩草坪就是最大的优势。经过深思熟虑,她将营地的主要目标人群定位为活动团队,“除了散客,我们主要接待企业团建、体育赛事等团队,无论是一个人的休闲还是千人的狂欢,这里都可以满足”。
草坪和乡村存在怎样的文旅合作空间?一年前,草坪市场迎来淡季,闲下来的钱爱东就开始琢磨起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必须跳出“唯草坪”单一思维,草坪不能仅仅是一种农业产品。
“这两条路叫锦绣路和前程路,是专门为了营地新建的。”钱爱东指着通往钱长蜗牛艺术营地的两条崭新水泥路介绍,路名的含义不言而喻。“这一个月来村里的游客人数达到数千人,对于我们这个产业单一的传统村庄来说,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草坪+露营”的试水,让钱长村找到了从传统农业向乡村旅游转型的突破口,而这仅仅是开始,一个更大的蓝图即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为了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眼下村里正在积极筹备水果采摘和蜗牛养殖营地建设,加上附近的300亩生态园,一个集聚 ‘吃、住、行、游、娱’多要素的农旅新业态正逐步显现。”钱爱东透露,为了承接“草坪+露营”带来的溢出效应,钱长村正在谋划“草坪+”多元化发展新模式,深度融合休闲体验、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扩大产业版图。
乡村的未来充满机遇,“草坪+”的新故事也将继续在钱长村上演。
日报记者 陈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