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前工程开工前,光是准备各种材料就得堆成五大摞,来回跑部门更是家常便饭。现在办理施工许可证,只要交几个核心材料,一会儿工夫就能拿到手,真是太方便了。”日前,南通八建办事员卞佳伟手持崭新的施工许可证,难掩心中的喜悦。
如今,建筑工程只要拿到用地手续、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必要材料,就能申领施工许可证。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与施工许可同步并联办理,配套的“容缺后补”监管机制让企业轻装上阵,监管与施工进度同频推进,不耽误项目“往前跑”。
流程“精简化”
审批效率提上去 企业负担降下来
为破解建筑工程开工审批环节烦琐、材料重复提交等痛点,市住建局首先在“减”字上下功夫,推动审批事项“合并同类项”。
不仅如此,市住建局还将服务关口前移,让告知服务“按下快进键”。秉持“服务走在需求前”的理念,该局统筹整合10个单位的服务人员,针对工程项目启动初期可能涉及的各类监管及技术指导需求,提前梳理出项目全流程所需的政策清单、材料要件、办理时限等关键信息,主动下沉到项目一线开展“一对一”预指导。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企业找服务”的被动局面,转为“服务找企业”,切实解决了企业“多头跑、反复问”的难题。
市中医院项目便是受益者之一,通过这种模式,仅用半天时间就系统掌握了原本需要耗时半个月才能逐一摸排清楚的政策要求、材料标准和办理路径,实现了服务“提前一步”、效率“提升一截”。
监管“智能化”
科技赋能强起来 安全防线筑起来
“以往检查塔吊顶端设备状况,得让专业人员爬到几十米高的顶端才行,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风险。现在通过无人机巡查,屏幕上就能清晰看到塔吊、吊篮等高空作业区的每一个细节,监管效率大大提高。”昨日,在R24013和园项目现场,市安监站房建科科长严伟一边操纵着无人机,一边介绍道。这是市住建局以科技赋能监管,推动“人防”向“智防”转变的生动实践。
无人机巡查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住建局“五位一体”非现场监管体系的重要一环。微信监管小程序自动归集分析人员履职、隐患整改等数据,实现“人防”向“智防”的蝶变;建机智安平台显示塔吊起重量、起重力矩等各类运行参数,一旦出现超载立即预警;视频监控系统同步掌握工地重点区域画面,监督人员同步分析现场各类隐患;“扬尘一张网”实时监测TSP、PM10、噪声等指标。
科技的深度应用,让监管具备了“预测+主动”能力。品茗科技的AI防高坠监控系统能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临边防护缺失等20余种违规行为,实时向现场发起“语音告警”,同步将隐患问题精准推送。“AI‘安全员’24小时在线,发现风险快一步,管理成本也有所降低。”南通中房建设集团安全总监丁晓松说道。
服务“暖心化”
全链护航跟上来 发展动能涌出来
“以前,我们项目每个月都要分别接待好几个部门的检查,光应付检查就占用了大量精力。现在不一样了,质监站和安监站的工作人员一起上门检查,接待次数少了,我们能把更多心思放在项目建设上。”R23014地块房地产项目项目经理章小铁的话语,道出了企业对监管服务优化的真切感受。市住建局将服务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通过强化部门协同,切实为企业减负。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联合护航”机制让监管更高效。市住建局积极推进安全与质量监管深度融合,提前规划制定必查内容清单,通过“清单式”管理对超危大工程、违规海砂使用、关键岗位人员履职等重点监管事项进行全方位监控,让监管工作更透明、更精准、更有力。同时,针对工程进展、周期计划、特殊工序、现场材料等不同情况,制定差异化监管措施,持续优化监管服务水平。
而在项目验收环节,“加速度”服务更是让企业收获满满。市住建局推行验收告知、分栋验收、承诺容缺等机制创新,支持项目在工程竣工预验收合格且基本达到安全生产条件后,提前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待满足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等要求后,即可提前试生产,实现“预验早投产”。这一举措让验收时间从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通中集顺达集装箱有限公司新建的“南特生产线(含配套用房)技改项目的配套基建项目”计划于8月20日左右投产,较原定时间提前约60天。项目负责人茅利祥经理感慨道:“政府部门高效审批,多方并联验收、提前批准设备安装调试,帮我们实现了早投产。”而南通越亚FCBGA封装载板生产制造项目也通过并联验收提前2个月投产,尽享政策红利。
此外,市住建局还着力在“除”字上求突破,破除部门壁垒、标准不一、信息孤岛等“中梗阻”。通过整合安监、质监、市场准入等数据,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避免企业重复提交信息;探索“1+1+N”全方位建筑施工管理新模式,实施“一次性告知”、联合检查、联合惩戒等措施,统一检查标准,推动建筑工程施工实现“全程有序、全程合规、全程保障”。